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透视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对课程理念的解读也在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已从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任务和目标,转变为更加关注教学的“生成性”。然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一些老师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利用生成的资源来深化和延伸学习内容,造成课堂失控,教学游离目标,音乐课堂出现了偏差。  相似文献   

2.
一、透视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对课程理念的解读也在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已从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任务和目标,转变为更加关注教学的“生成性”。然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一些老师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利用生成的资源来深化和延伸学习内容,造成课堂失控,教学游离目标,音乐课堂出现了偏差。  相似文献   

3.
生成性课堂教学是笔者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中不断经验累积所得出的结果,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就几个教学片段实现对生成性课堂教学进行引申和思考,并从两个方面的内容上浅谈对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认识,最后以教师为切入点,浅谈生成性课堂教学对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4.
黄尧 《辽宁教育》2009,(5):51-52
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而生成的、能够推进教学有效进行的资源,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状态,包括学生的言语、行为和情绪表现等。这是一种非预期的信息,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内心体验的真实流露,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对此,不少教师认识到其重要性,能巧妙地加以运用,使之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但我们应该看到,也有部分教师由于拘泥于预设的文本和对学生本身这一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对这种生成性资源的处理出现了偏差,给课堂教学留下了许多遗憾。  相似文献   

5.
姜群 《广西教育》2011,(19):39-39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特别强调课堂要"动态生成"。在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个性思维得到了张扬,生命活力得到了释放。但是,一些教师由于对"动态生成"的概念及操作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课堂教学走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6.
张桂萍 《考试周刊》2011,(18):215-216
课程实施是一个开放、创造、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生成性课程事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基本理念即关注过程,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利用生成性事件。生成性课程具有随机性与不可预测性,捕捉与利用这些突发的生成性课程事件,挖掘隐藏其中的价值,使其转化成为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需要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教师展现教学智慧的过程,从而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7.
“动态”指事物运动的状态,“生成”指事物的发生、形成。动态生成强调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意识,对它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在教学中尝试了不少好的做法,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出现了偏差。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具有情境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因此要想更好地发挥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就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道德进行专业判断。教师专业判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课堂教学变革的必然要求,是引导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的思维路径,是提高教师确认和分析教学中关键事件能力的基石。同时,教师专业判断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有效生成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实验教学认识存在偏差,加之实验课难组织、教学设备不足等因素影响,本应自己探究的知识生成过程变成被动接受。教师若采取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将大大增强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理论也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急待全面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每天都会大量出现,但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对动态生成性资源的认识、重视程度、开发和利用的层次是大不相同的。在调查的基础上为英语教师有效开  相似文献   

11.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能够得到更加良好的效果,应当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而生成性资源就是各种教学资源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成性教学得以实现的基础。所以,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当对生成性教学资源加强认识,并且对其进行有效利用,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的统一。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生成主要体现在对问题解决的技能和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对互动过程的认识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从形式上来看,它可分为预设性生成和非预设性生成。所谓预设性生成是早在课前已经以一种意向的形态在教师头脑中存在了,处于一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呼之欲出的生命萌发状态。  相似文献   

13.
课程实施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课程实施的不确定性表明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时都可能生成教师意料之外的课程事件。那么,教师应如何处理这些生成性课程事件?教师在处理生成性课程事件时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如何才能及时捕捉和充分利用生成性课程事件,使之服务于自己的教学?本文将尝试回答上述问题。一、对生成性课程事件处理的分析。课程实施(其主要途径就是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序性和无序性、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课程实施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生成性决定了在充满变化的课程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4.
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合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从生命的角度提倡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这是一种后现代的课程与教学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敏锐地捕捉即时生成的教学机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应该说,这样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学生主体,对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关注生成,培植生成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然而笔者在中小学听课活动中发现,不少教师在“生成”与“预设”关系的理解和处理上出现了偏差。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15.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那么课堂活动的内容就更丰富,互动交流就更广泛,思维也更活跃,从而也必然伴随发生许多随机的、意外的教学事件。这类超出教师预料之外的教学事件称之为生成性的教学事件,简称为生成性事件。许多教师由于不善于随堂处理这类事件,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学习材料是由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有些则是教学过程中即时生成的。实践中,面对即时生成的材料,不少教师尚未掌握必要的反馈策略,在选择与使用时常常会出现偏差,并因而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本文拟在分析生成性学习材料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提出生成性学习材料的反馈策略。  相似文献   

17.
由于计算机能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且有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其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因此,可大幅度增加课堂教学中信息的输入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而,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在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18.
运用生成性资源“精致”数学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较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教师对于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重视得到体现。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对于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还未给与充分的认识或处理,使得有些资源被忽视、搁置,未能“生成”应有的功能。所谓生成性资源,本文指不是教师预先设计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资源,包括互动、对话中产生的问题、情境或行为等信息。对生成性资源的发现和处理反映了教师备课的深度和广度,也是一名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突出体现。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才能处理好课堂教…  相似文献   

19.
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随着谭改的不断深入,教师提高了课堂的动态生成意识,妥善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也在课堂教学中演讲了不少好的做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出现了一点偏差。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以下几种“生成”属于“伪生成”,教师必须在预设时和教学中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实施,新的课堂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迸发火花的过程,是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过程。在这种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闪耀着创造的光辉,教学成了一种教师艺术创造的历程,学生则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勿庸讳言,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然而,物极必反,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却常常被“途”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