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朱激文 《生活教育》2012,(24):81-83
打造幼儿园田园课程,应该立足田园,回归自然,以尊重儿童需求为起点;不断挖掘田园,丰富资源,力求课程实施以滋养儿童成长为目的;乐在田园,亲身体验,做到课程评价以儿童发展为导向。从而能够让幼儿在生机蓬勃的生态环境中,通过“做中学”,培养兴趣、陶养德性、学习知识、体验快乐,收到“习与性长,化与心成”的良好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朱激文 《生活教育》2012,(18):86-88
田园课程资源是由多方共同参与,让幼儿在幼儿园内外的真实生活场景中,通过现场感知、情境操作和互动交流而进行的一种学习和体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田园课程资源可以使幼儿参与实践,得到锻炼;让幼儿走进自然,增长知识;带幼儿积极探索,增长心智;带幼儿亲手行动,创造美景;使幼儿增进交往,塑造人格。  相似文献   

3.
幼儿生命教育是指以3—6岁幼儿为教育对象,从对生命本质的探求开始,让幼儿认识和尊重生命,肯定自我价值,培养一颗感恩的心,勇敢面对挑战,努力关注并照顾自己、他人和世界。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渺小与脆弱。习近平总书记亲赴武汉视察疫情时提出了“要把人的生命和安全摆在至高无上位置”的重要思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可见,对幼小的儿童开展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孙瑛 《今日教育》2006,(5):24-24
我们班近期开展了“我们爱家乡”的主题活动,为了让孩子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我们让幼儿与家长共同去找一找家乡的特产,完成“家乡特产”的调查表,并将特产带到幼儿园办“家乡特产展览会”。为了让幼儿理解家乡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美术活动为幼儿表现认识、抒发情感提供了众多的机会,对提高教育效果有着积极作用。为此,我们十分重视在美术活动中实施“双爱”教育。在绘画作业中,我们有意识、有步骤地安排了画天安门、国旗、长城等内容,教育幼儿热爱首都,尊敬国旗。通过画熊猫,让幼儿知道那是我们的国宝;画少数民族小朋友的服饰,使幼儿了解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又带孩子去写生,在画家乡鳞次栉比的新住宅、美丽的雨山湖、秀丽的佳山过程中,孩子们身临家乡的美景之中,描绘着家乡的山山水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油然而生。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老师们设法找来中国名画让幼儿欣赏,例如:齐白石笔下那“活蹦乱跳”的虾;徐悲鸿笔下那千姿百态的马以及韩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帮助幼儿养成乐于与人交往、互助、合作和分享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正>场景式学习是一种全新样态的学习方式和环境的建构,在幼儿园课程的文化背景中,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的教育视野,以儿童成长、发展需求为逻辑起点,从转变幼儿学习方式入手,回归经验与幼儿的本源关系,让幼儿亲身经历“儿童的生活”;回归经验与情感的本源关系,让幼儿热情求知、主动探索;回归经验与活动的本源关系,让幼儿在场景中通过真实的、沉浸式的学习,解决时代化、典型化的问题,形成推动幼儿个性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具有亲历性、活动性、情境性、连续性、迁移性、内省性、创造性等特征的幼儿完整学习系统,从而不断生成、建构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幼儿园的自然角是建立自然与幼儿、  相似文献   

8.
从教育的本质和人生活的意义看,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应是“共享成长”。从内涵上看.它包括“共同享受成长”、“共同促进成长”;从意蕴上看,它是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方法、方式。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让教师和学生共享成长、让家长和孩子共享成长、让学校和社会共享成长,可以实现教育的生命价值,促进人的生命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当小导游     
一、设计意图《纲要》中强调“幼儿的一日活动都是课程;幼儿园的教育应与社区紧密联系”。我园地处滇中碧玉的玉溪城市区,玉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本土文化。幼儿对自己的家乡有初步的了解,但他们渴望对家乡有一个完整的、深入的了解,渴望与同伴分享自己去过的地方和听过的传说。设计本次活动,是让孩子们能积极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习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体验同伴之间相互分享的快乐,培养幼儿对家乡的情感,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二、活动目标1.情感目标:①体验与同伴分享欣赏、学唱玉溪花灯讲方言讲述:我当导游传说故事会参观访问认…  相似文献   

10.
张丙丽 《中国教师》2024,(3):102-105
在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既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园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幼儿教师应通过引导幼儿提升自我认知,感知“我”的存在;带领幼儿亲近大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进行安全教育,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开展家园共育,感受爱的力量等活动实施生命教育,不断加深幼儿对生命的理解与认识,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1.
幼儿的生命是稚嫩的,它需要成人的关心与呵护;幼儿的生命是有规律的。它需要成人的理解与尊重;幼儿的生命又是孕育着潜能和希望的。它需要成人的养护和激发。 让幼儿的生命以更加本具和自然的方式成长。让他们通过学前教育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体验。是我们展开“幼儿生命教育项目活动”的目的所在。这个目的没有什么功利性的价值,但却饱含着人性关怀。这是教育的本意。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一、家乡的红泥土我们班的爱家乡教育,从让幼儿认识家乡的红泥土开始。首先我带幼儿去观察农民伯伯挖地、播种,并让幼儿讨论泥土有什么用处。幼儿七嘴八舌地说:“泥土可以种豌豆、大豆,可以种麦子、棉花”……回园后我又问:“泥土除了可以种庄稼、蔬菜外,还可以做什么?”幼儿说出可以做碗、做花瓶、做砖头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又带幼儿到砖厂参观,让他们亲眼目睹砖厂的工人叔叔怎样和水搅拌泥土,怎样制坯烧砖。然后再让幼儿参观各种建筑物,了解家乡的红泥土对  相似文献   

13.
在“终身教育”的观念已从根本上影响全世界教育价值取向的今天,我们在研究中不断深化了对“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终身学习者”的认识。因为,一个人生命中每一瞬间的存在和发展质量,都是与学习的质量密不可分的。幼儿在学习中享受生活和在学习中享受发展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因此,我们将我园的园本课程定名为“学习课程”,并把工作的重点定位在:教师和幼儿共同不断成长为更高水平意义上的自我教育者,即“终  相似文献   

14.
<正>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精神饱满而丰盈。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曾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教育。我园通过“书韵飘香”活动,引导幼儿感受书韵、书香,进而陶冶幼儿的情操,净化幼儿的心灵。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幼儿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人的行为习惯,并通过它来塑造人格。其基本内容是行为规范教育、人文熏陶、实用知识的传授和世俗生活智慧的培养。其实现途径主要是胎教、家教和小学教育。我国古代的幼儿生命教育对于我们今天的幼儿“三生教育”仍有许多有益的启示,如:始终紧扣“生命”,注重人格塑造,重视整体综合教育,重视文化传统教育和人文教育,尊重和依循幼儿天性与需要,等等。  相似文献   

16.
陆英 《师道》2023,(1):30-31
<正>融合教育又称“全纳教育”,是指让特殊需要幼儿到普通班级接受教育,和普通幼儿一起成长。融合教育是允许差异存在和消除教育障碍的过程。作为有特殊需要幼儿班级的教师,要站在儿童的视角与立场,坚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不断探索适应特殊需要幼儿和普通幼儿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聚焦融入过程中可能的影响因素,关注并改善儿童的生活学习圈,进行个别化教育,帮助特需幼儿更好地融入普通班级,以提高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质量,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优质适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是为了让人学会生活,让人懂得如何创造生命的价值、追求生活的意义;让每一位求知者在生命的历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实践;让人在文化的继承和超越中实现“自我对话”与“人的大写”。教育是一种生活,一种健康、纯真、充满智  相似文献   

18.
我园生命教育课程建立在“一日生活皆教育”的教育理念之上,依托自然界四时、二十四节气为课程时空背景,借鉴鲁道夫·斯坦纳博士的“灵性科学”学说、美国高宽课程“主动参与式学习”的理念及做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本土地域文化,开展促进幼儿身、心、灵和谐发展的生命教育。围绕幼儿在园一目生活中的十个重点环节,实现幼儿八个方面的生命品质的综合培养:行为举止教养;身心灵的运动;自主学习品质;生活自理能力;感恩品质的滋养;传统文化的熏陶;多元途径了解自然、了解人类世界;规则意识与习惯的养成。我园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培养幼儿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9.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旨 在让幼儿真正去亲近自己的生活’真正感受自己生命成长的有 力脉动。我国幼儿教育目的是关注幼儿的生命成长,让幼儿充 分展现生命的力量,让幼儿充分感受生命的意义和愉悦,让幼 儿成为他自己。关注幼儿生活世界的教育,就是为了完整的、 真实的人的教育,是促进幼儿生命成长的教育。笔者通过小班 科学探究活动《鼻涕虫》案例和大家探讨生活化的科学探究活 动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学前融合教育是指在普通学前机构内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开展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让有身心障碍的幼儿与普通幼儿同处一间教室进行共同的学习与活动。这种教育方式强调的是能够为有身心障碍的幼儿提供有别于隔离环境的正常化的教育环境。学前融合教育强调幼儿园应当根据特殊幼儿的学习需要及其学习能力,通过灵活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以保证让特殊幼儿最大限度地、有效地参与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