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去冬今春,一场特大旱灾突如其来,我国北方小麦生长区遭遇了近60年来罕见的特大旱情.其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严重均为历史罕见.国家防总拉响了历史上首次一级抗旱应急响应,农业部启动了一级抗旱响应,黄河防总发布流域干旱橙色预警,我省也连续发出红色干旱预警.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自然灾害频发,旱灾、水灾、地震、火山爆发等灾难往往突如其来。作为区域性都市类平面媒体,面对国内外突发性灾难事件该如何应对?今年三四月份,温州晚报立足“远交近攻”,连续推出了“为云南旱灾地区送水打井”、“青海玉树赈灾包机”两大报道活动,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我供职的南方都市报,不久前打出了一个口号:"南都,无处不在。"这无处不在的含义,除了包括无处不在的影响力以外,自然包括在各类新闻现场,都会出现南都记者的身影。理所当然的,远程报道成为诠释其"无处不在"内涵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论是海地的地震现场,还是国内最近的旱灾、矿难现场,南都记者几乎都是"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4.
我供职的南方都市报,不久前打出了一个口号:"南都,无处不在."这无处不在的含义,除了包括无处不在的影响力以外,自然包括在各类新闻现场,都会出现南都记者的身影.理所当然的,远程报道成为诠释其"无处不在"内涵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论是海地的地震现场,还是国内最近的旱灾、矿难现场,南都记者几乎都是"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5.
2009年秋冬及今春以来,一场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严重旱灾在云岭大地肆虐开来.作为云南省委机关报的<云南日报>,对这场目前已发展成为云南历史罕见特大干旱的自然灾害,从一开始就给予高度关注,进行及时报道,第一时间向省内外读者报道灾情以及全省干部群众同心协力迎战旱灾的情况,并随着灾情发展,不断拓展报道的广度、深度,形式、角度,以全面、客观的报道,发挥好省报在全省人民抗击旱灾过程中的舆论引导主阵地和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6.
灾害性报道,是指对洪水、地震、火山喷发、旱灾、火灾、暴风雪等自然灾害以及车祸、爆炸等社会灾害的报道。灾害性报道由于其题材的独特性,我国媒体基本都采取审慎的态度。从建国以来我国灾害性报道发展的历程来看,基本走上了一条由高度控制到逐步放开的过程,以今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和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比较为例,同样是《人民日报》在地震灾害发生第二天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灾害新闻的概念及重要性“灾害新闻”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如果说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灾害新闻则可以看作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灾害性事实的信息。通常意义上的灾害性事件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天灾",即水灾、雪灾、旱灾、  相似文献   

8.
灾害新闻的概念及重要性“灾害新闻”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如果说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灾害新闻则可以看作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灾害性事实的信息。通常意义上的灾害性事件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天灾",即水灾、雪灾、旱灾、  相似文献   

9.
尤立宪 《新闻窗》2013,(4):12-13
面对百年不遇夏秋冬春四季特重旱灾的肆虐,地处偏远深石山区的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村民们抗击大旱有勇有谋有行动,用10万只矿泉水瓶进行土法“滴灌”,使2000多亩金银花重现生机,保住了他们赖以生存的“钱袋子”。记者敏锐地认识到这一新闻事实的重大价值,迅即赶赴冷洞村,立采立编立发,使这一新闻事实先于全省、全国媒体及新闻网站刊发。  相似文献   

10.
俗语说,水火无情,洪灾、火灾、旱灾、地震等等自然灾害,往往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危害.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自然灾害较为频发,特别与台风结"缘"最深.每年五六月至八九月,台风接二连三光顾,狂风暴雨之下,洪水为患,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助虐,房屋倒塌,田园绝收,道路损毁,通讯中断……非亲历者几乎无法感受台风之暴烈.搞好抗击台风的宣传报道是福建各媒体的必修课,也是相互之间倾尽全力竞争角逐的战场.  相似文献   

11.
刘婉 《新闻世界》2011,(12):217-218
本文选取今年5月中旬到6月上旬长江流域的旱灾和10月中旬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楚天都市报》对重大自然灾害和重要社会:事件报道的不同之处,为媒体在报道自然灾害与重要社会事件等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面对从195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宿州旱情最重的一年,2010年旱灾严重,作为中共宿州市委机关报——《拂晓报》,坚持把抗旱减灾工作作为党报媒体当前宣传报道的重中之重,持续不断地开展舆论宣传引导工作,精心策划,深入抗旱第一线采访报道灾情,  相似文献   

13.
自2009年8月以来,西南五省陆续遭遇罕见旱灾,其中云南的旱灾为西南之最。这次特大旱灾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全省上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人背手刨,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力争降低灾害损失。面对百年一遇的旱灾,全省档案  相似文献   

14.
河南自古就是一个农业自然灾害较多的省,民国时期,更是成了一个全国罕见的集灾害之大成的省份,其灾荒发生次数及受灾县数位居全国各省之首.旱灾是民国时期河南省最为猖獗的大灾,其中1920年大旱灾、1928至1930年大旱灾、1936至1937年大旱灾和1942至1943年特大旱灾,河南几乎全境皆旱,受灾人口相当于河南人口总量.  相似文献   

15.
突发性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我国已进入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期,其原因有二:其一是自然因素,我国地缘辽阔,跨经纬度大,自然现象多变,经常会出现南方洪涝北方旱灾之类的自然灾害.其二是社会因素,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各种矛盾不断碰撞,基尼系数愈加拉大,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愈加活跃,大众迫切期望政治体制改革和阶层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冲突对撞,也导致了突发性公共事件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6.
由于生产力及科学技术的局限,人们还不能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更不能自由地驾驭自然。洪水、地震、火山喷发、旱灾、火灾、暴风雪等灾害常常袭击人们,其危害之严重,范围之广泛,足以使之成为人人关注的大新闻。然而,面对同样性质的事件,中外记者的报道内容、写作风格却有极大不同。 报道内容上,西方记者注重仔细地描摹事实,赤裸裸地表现灾难对人类的摧残,强烈而直接地表现人们的痛苦、悲剧处境、毁灭感和与死亡斗争的顽强勇气,以此唤起人们的同情心。且看例子:1906年,旧金山发生大地震,《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06.5.6)发表了杰克·伦敦采写的题为《旧金山完了》的目击新闻:“旧金山完了!组织瓦解,通讯完全中断,这座20世纪的城市,一切精致的新建筑都被地震粉碎了。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旱灾非常严重的国家,但旱灾受到的重视却远远不够。”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专家组组长王昂生教授说。实际上,中国每年因旱灾造成的损失并不比水灾、地震少,在有些省区和年份甚至大大超过水灾,因为“早灾不容易死人”,所以往往被“漠然处之”。王昂生教授认为,这种麻痹思想积累下去,终将会酿成大祸,尤其是在中国的旱灾一年甚似一年的现况之下。他说,在中国历史上,旱灾造成的人口减少,并不比水灾差。  相似文献   

18.
《新闻前哨》2005,(2):5-8
灾害,是媒体绕不过、也不应该绕过的重要报道内容。湖北地处祖国腹部,总体上是一个多灾的省份。灾害类型多,以气象灾害为甚。“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地区是历史上有名的“水窝子”和“洪水走廊”。长江和汉江洪涝灾害一直是湖北的“心腹之患”。防汛抗洪历来是湖北“天大的事”。在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湖北发展史,是荆楚人民与洪水的斗争史。此外,鄂西北旱灾和全省局部地区暴雨、冰雹、龙卷风等形成的灾害也屡有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东汉三国是气候由暖而冷的转型期,期间存在旱灾高发期,发生过特大旱灾;当前气候正处于变暖转型期,类似于汉代的气候温暖期将再度来临?所以,研究东汉三国气候转型期旱灾,对当前及今后的防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36—1937年上半年,四川爆发了特大旱灾,川灾救济会积极地参加捐助救灾工作.并做出了显的贡献。但学术界多是从政府角度出发。来研究抗战前夕四川大旱灾的救济,而对川灾救济会的救济工作关注不够。有鉴于此.本拟从川灾救济会的角度,探讨抗战前夕四川大旱灾的救济工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