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民国时期,甘肃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尤以旱灾为甚。据史书记载,从1912至1949年,局部和全省范围的灾害,年年不断,其中尤以民国17年、18年的灾害最为严重。据馆藏《西北灾荒简志》记载:“民国十七年(1928年),是年甘肃全省继十六年地震后,又遭空前之大旱灾。春不能下种,夏复亢旱,寸草不生,禾稼枯槁,实为数十年所未见……饥民啼饥号寒,灾民总数达2,440,848人之多。”“民国十八年(1929年),全省各地区因受十七年全省大旱及雹虫等害,禾元收,致成重大灾难。又加时疫大行并旱,更促成大灾……。民大…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的报刊作为重要的史料资源,在全国各大高校图书馆均有收藏.文章在调研全国高等院校民国时期报刊分布现状、数字资源建设情况等基础上,分析高校图书馆民国时期报刊的整体建设情况,并就如何结合各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更有效地进行民国时期报刊的馆藏资源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的中国学术,依现今标准,在某些方面仍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虽然我们今天高等教育事业的普及程度远远超过了那个时期,据教育部数据,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685万人,而据《全国高等教育统计,1934》,该年全国在校生只有2.8075万人,近80年间竟有如此大差距,令人不胜感慨.但在杰出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今天似乎有所不及.其一,钱学森生前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钱学森之问"部分基于与民国时期的纵向比较上.  相似文献   

4.
董时进(1900-1984),四川垫江人,民国时期我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农业经济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作为一位资深的农业经济学家,董时进对中国农业的诸多问题均颇有建树,在对中国农业有重大影响之灾荒问题上亦是如此.本文试对其旱灾防范思想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方家指教.董时进的旱灾防范思想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5.
李敏修先生是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河南著名学者、教育家、藏书家,以收藏、整理清代中州文献(以下简称中州文献)而久享盛名。他为收藏河南方土文献耗费了大半生精力,在整理前清二百六十多年河南文化遗产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近现代出版史上,商务印书馆的确值得后人关注和研究,这不仅仅因为它在清末这段不长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一个庞大的出版帝国,还因这个帝国历数十年而不倒,一直以全国第一大出版机构的地位,贯穿于整个民国时期.  相似文献   

7.
墓志乃特殊的文化载体,汉晋以来长盛不衰,但到了民国时期则渐趋衰亡.下面笔者拟以河南地区的馆藏档案资料为例,概略罗举民国时期的墓志状况.  相似文献   

8.
2010年.河南卫视鼎立大中原,布局大中华。品牌栏目、特色活动.首播大剧全面出击。河南卫视四大品牌栏目《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民星在行动》据守周末高地,特色鲜明.资源制胜.构筑起河南卫视参与全国竞争的核心资源。中华第一品牌戏曲栏目《梨园春》,以绝无仅有的16年辉煌,在中国电视界独树一帜。栏目同时段收视稳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每期3亿观众的共同期待,成就大众品牌的最佳平台。  相似文献   

9.
《云南档案》2012,(5):58-58
<正>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灾民2000万,死亡50万人。1928—1929年,中国陕西大旱。陕西全境共940万人受灾,死者达250万人,逃者40余万人,被卖妇女竟达30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时期,然而在这种大动荡的背景下浙江省立图书馆却经历了浙江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着重探讨民国时期浙江省立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图书分类编目、读者服务工作、图书馆学术活动等方面所开展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正>为纪念1942年河南大饥荒70周年,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河南作家刘震云编剧的电影《1942》近日在全国上映。拥有1942年河南大饥荒翔实档案资料的河南省档案馆成为全国各地新闻媒体关注采访的焦点。据统计,从2012年初至今,已有来  相似文献   

12.
荒政是指政府救济饥荒的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荒政文书是对荒政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公文的总称.《赈纪》由清代方观承编纂,是一本以公文直录的方式记载乾隆八年(1743年)至九年(1744年)天津、直隶旱灾救灾全过程的官方文书汇编.通过对《赈纪》中荒政文书的梳理,发现乾隆八年至九年直隶、天津旱灾中清政府反应迅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频繁使用了“奏折”这一文种,大大缩短了文书处理时间.清政府没有设置专门的救荒机构和人员,而是形成了以皇帝为总领、总督为指挥,户部负责筹划组织、地方巡抚主持大局、知府协办、州县官具体执行的救灾组织体系,公文流转迅速有效.  相似文献   

13.
自2010年秋季以来,山东省出现了多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截止现在旱情仍有扩大的迹象。实际上,在近代山东历史上更是灾害频发,百姓苦不堪言,而尤以晚清光绪初年发生的旱灾破坏力最为严重,也是近代历史上山东最大的一次旱灾。由于这次大旱波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华北广大地区,时间上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  相似文献   

14.
论民国时期出版业发展中图书馆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民国时期出版业发展中图书馆的作用赵长林民国初年,全国已有各类出版机构50余家,仅创办的期刊就达238种,整个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战前,中国出版事业发展的速度是令人刮目的。仅就上海商务印书馆而言,1911年至1920年,计出版图书1107种;1921年...  相似文献   

15.
王伟  王舴 《兰台世界》2015,(4):93-94
民国时期,从横的方面来看,河南地权分配状态具有区域差异性,同一区域内部也有不均衡性。从纵的方面来看,民国时期的河南地权分配趋势,是集中,还是分散,还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一九四二年,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举国上下把目光聚焦在抗日战争,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河南发生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旱灾,生灵涂炭,饿殍遍野,国民党政府竭力封锁消息不准报道灾情,多数记者不敢前往灾区,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凭着一个记者应有的良知与职业品格前往灾区,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这场天灾人祸,辗转前往重庆,号召政府对河南进行及时的救援。危难面前,记者依据自身的新闻敏感与职责忠诚看见了灾难,看见了新闻,也看见了责任,只身前往灾区,用镜头记录下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画面,这种敢于看见敢于求真、求实的品格值得每一位新闻记者学习与坚守。  相似文献   

17.
"丁戊奇荒"与教会救灾--以山西为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英霞 《历史档案》2005,(3):93-98,122
1876年到1879年,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发生了一场大旱灾,其灾情之严重、持续时间之长、波及面之广是世上少见的,史称“丁戊奇荒”。华北五省之中,山西尤为严重。巡抚曾国荃在1877年的一份奏折是这样描述灾情的:“晋省去年秋收本歉,冬雪又稀,入春以来,  相似文献   

18.
李民 《档案管理》1999,119(4):28
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在引进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自1982年开始引进全国第一个农业外资项目以来,到1998年12月为止,先后引进外资项目29个,总金额达8040.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7亿元,其中无偿援助资金3786万美元,有偿资金4254.7万美元.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拥有9000万农业人口的国度,河南南阳是一个拥有900万农业人口的大市。根据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农村电视观众占据观众总量的61%;农村  相似文献   

20.
张胜哲 《大观周刊》2011,(41):36-36
2011年3月.线装书局出版了河南师范大学苏全有教授、李风华副教授主编的《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一书,该书内容厚重、成果突出,可谓是近年来灾荒史研究的最得力之作。本文不揣浅薄,对研读本书中的感悟所得做一梳理,以期引起学界对此书乃至整个灾荒史研究的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