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西充方言中一些独特的语音现象,这些现象周围县、市都没有,却和距离遥远的安徽合肥方言有极其相似之处。探其源,大抵与移民有关,特别是和张献忠战死西充凤凰山更为相关。  相似文献   

2.
西充方言中入声独立成一个调类。由于古入声字的韵母、声调和普通话里差别较大 ,所以 ,古入声字的读音就成了方言区普通话教学和学习中最难克服的主要障碍。掌握好古入声字的读音 ,必须先识别出入声字。根据西充方言语音特点 ,普通话韵母为ie而西充方言读成i韵的字 ;方言韵母是 、u 、io的字等都是入声字。西充人只要真正掌握了古入声字的读音 ,基本上就突破了说普通话的难点 ,避免了学习中的盲目性 ,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3.
与普通话儿化音变不同,偃师方言的儿化音变有增音现象。根据偃师方言儿化音变的实际将其归纳为复辅音型、类双音节型、普通型3种类型,复辅音型与类双音节型儿化韵的产生不仅涉及韵母的韵腹与韵尾,而且受到韵母的四呼和声母的影响。偃师方言中儿化增音现象的产生是词缀"儿"的语音特征左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夹音"是壮侗语域方言的一种特殊中介语。壮侗语为母语的人们与壮侗语域汉语方言为母语的人们交际过程中形成的壮侗语对该方言区汉语的影响,同时该区域的汉语方言对壮侗语亦产生影响。在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壮侗语与汉语交互影响形成了壮侗语域"夹音"方言现象,贵州黔东南称之为"夹侗"。壮侗语域方言"夹音"方言最为典型的特征是壮侗语声母的汉语移植,韵母特征不凸显,语法影响较鲜见。  相似文献   

5.
考察中古去声在内陆闽语的演变。首先统计各方言今读声调的字音数的分布比例,把握古去声在方言中的演变大势;然后以声母今读保留浊音的石陂方言为纲,依古声母清、全浊和次浊三类顺序,从文读和白读两个层面分别加以考察;最后对因接触而产生的一些变异现象进行分析,分析集中于来自共同语和南平"土官话"的影响,包含调类和调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保定方言中的人称代词鼻音化的音变现象可能是在发音方法上因产生"逆同化"而影响到其前字的韵使其元音"鼻化";也可能是保定方言词语间附加成分由滋长到趋向失落的痕迹在语音上的保留。  相似文献   

7.
当今时代,网络正在成为语言创新的重要平台,网络上不断产生的新语言现象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一些网络语言跟方言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方言词语的直接借用。即直接把方言词语拿来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语义也可能略有变化。如:"偶"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我"。据说这一用法源于台湾。台湾话题女王许纯美就经常"偶"不离口,比如她说:  相似文献   

8.
祁东位于湖南偏南部,属湘语永全片。在祁东方言中有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即动词的重叠形式。本文拟从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具体的方言实例对祁东方言中"VV"式动词重叠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力求能够全面体现出祁东方言中"VV"式动词重叠这一特殊方言现象的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9.
石牌方言属于赣方言怀岳片。石牌方言话题句的基本结构有"话题+()+述题"和"话题+唛+述题"两种形式。以"话题+唛+述题"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石牌方言话题句话题成分的多样性,分析石牌方言话题句产生的机制,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加以探析。研究表明,石牌方言的超分析性使之产生了大量的话题句;在语序类型上,石牌方言话题句属于TSV型。  相似文献   

10.
肖亚丽 《现代语文》2015,(2):50-52,2
黔东南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副词"本、多、很"的用法不同于普通话,也不同于其他西南官话。这些特殊用法是语言接触过程中产生的语法演变现象,演变机制为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  相似文献   

11.
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单数有"吾[ηo213]"和"吾侬[ηo213-22nu213-35]",复数为"阿拉[laa]"。在日常方言运用中,它们通常是与其他词汇组成句子的,在句子成分中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其中在主语、定语两大句法功能上较集中地存在着语用中的转义现象,并且大多出现在代词的"转指"方面,也就是"数的转指",即通常表示第一人称代词复数的"阿拉"指代单数"吾""吾侬"。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受吴越"水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方言字既有为方言区群众提供表达方言口语书面写作工具方便的一面,同时又存在着难认、难读和难解的一面。合肥方言的[u 53]有音,但其字却有争议,本文将根据方言字确定的"从源"、"从俗"原则将该方言字拟定为""。  相似文献   

13.
关中周至等处方言的"我家、你家、他家"分别表示"我们、你们、他们",这个现象可以从近代汉语里找到传承根据,官话、晋语甚至吴语的一些方言也有类似现象。关中方言的"家"还可以附加在人品名词或生物名词后边表示类别;还可以附加在姓氏后边表示辈称;附加于人名后边,在西安一带方言里还是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的"字。  相似文献   

14.
"地方普通话"是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过程中所产生的中介语现象,是方言向普通话过渡的中间状态和必然产物,多数学者又称之为"普通话中介语"。以亳州普通话语音特征为考察对象,立足于亳州方言与普通话的音系差异,探讨亳州普通话声韵调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提高策略,以期帮助亳州方言区人们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学习普通话,提高普通话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上古末期,汉语出现与称谓有关系的词缀"阿-"。现代汉语中,一般认为只有闽粤等南方方言尚存在生成力强的词缀"阿-"。献县方言作为典型的北方方言,也具有生成力极强的词缀"阿"。献县方言的"阿"是一个默认音节,其功能是使人名简称式维持双音节的格局,这是一个产生机制与古代的"阿-"相同的新的词缀。这一现象可以用来推测汉语史上和南方方言中"阿"词缀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社会方言是现代汉语的社会变体,"饭圈女孩"作为一个亚文化团体,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形成自己的小众圈子,他们用圈内的"帮行隐语"进行交流,在社区内形成群体的社会方言.方言在进入普通话的过程中许多会发生泛化现象;以"饭圈女孩"用语为例分析社会方言词语的泛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王东  罗明月 《天中学刊》2010,25(3):103-107
河南罗山方言中的副词"搞搞儿"和"搞下儿"比较具有方言特色,可以根据其表达的意义分为两类:一是表示动作经常发生;二是表示动作不经常发生.这两个副词的用法既具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不少差异.二义相反而兼统同一句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中称为"反训".前人研究"反训"多从古籍中搜寻例证,很少关注方言中的活证据.对罗山方言中的"搞搞儿"和"搞下儿"这两个副词的研究,不仅能为中原官话的研究提供资料,同时也为汉语"反训"现象提供方言中的活证据.  相似文献   

18.
陇西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历来引人注目,陇西方言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主要谈谈陇西方言的"儿"和儿音后缀词,并就方言中没有儿化现象的原因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9.
陇西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历来引人注目,陇西方言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主要谈谈陇西方言的"儿"和儿音后缀词,并就方言中没有儿化现象的原因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20.
河南光山方言属中原官话信蚌片,其儿化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包含普通话常见的儿化类别,还存在普通话不具备的儿化类别,例如儿语词,人名、地名的儿化,拟声词的儿化,形容词的儿化等。文章对光山方言儿化现象进行了详细分类,总结出光山方言的"-儿"语素除了具有标记名词、区别词的理性意义、表小称和亲热、喜爱的语义功能,还能表达"详细具体"、"轻松随意"、"程度轻微令人满意"等意义。这些研究将为探索汉语儿化现象的共性提供方言语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