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散文的意象。过去一直被研究者所忽视。文章考察了我国传统文论和西方文学中的意象演变。将散文意象分为精致或繁复的意象、象征性意象、叠合式意象、潜沉或扩张式意象四种类型,并提出了散文创作中营构意象应遵循的几个审美原则。  相似文献   

2.
文学应该是审美的。作家的美学追求是其作品生命力之所在。审美功能应该属于文学诸功能中的首位,是文学作品诸功能的核心,是衡量文学作品价值的主要尺度,作为"美文"之称的散文更是如此。贾平凹作为当代中国富有影响的小说家和散文作家,在其丰富的文学创作中,尤其在散文的创作上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他的散文在不同意象之间的组合方式上灵活,视点转换自然舒畅,透视效果极佳。读贾平凹的作品,常常有一种如同观看《清明上河图》,是一个画卷。尤其是他作品中叙述场境意象,更表现出这种特点。他的散文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的审美,形成了具有独特内质的审美风格。本文试图结合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实践,从散文创作的美学特征这一视点出发,对其意象之美表现出的特征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作为内蒙古散文作家,舒正钟情于散文创作,近年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化散文和抒情散文。作家在创作中。摈弃矫揉,以传统抒情之美成就了一组具有审美意象韵味的抒情散文。“花”是舒正散文中最常见的意向。散文以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花”意象,与人生情感中最珍贵的亲情自然糅合成亲情之“花”的意象,素朴而令人感动,使舒正散文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与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散文创作中的“月”意象,是他追求、探索的美学象征,也是他主体精神的象征。“月”意象给我们展示出了一种空灵静寂的禅宗式的意境,使其散文呈现出浓郁的禅宗韵味。  相似文献   

5.
巴金的早期散文中,"夜""灯""梦"三个意象频繁出现,并组成了一个彼此有内在关联的意象群.意象系统有丰富的蕴涵和独特的情感色彩,这种强烈的情感色彩就是巴金深沉的矛盾感.意象群折射的情感是作家对社会历史、现实、文化的综合感知,反映了一代觉醒者奋战前行的心理历程,显示出民族灵魂的苦闷、宏阔与深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艺术散文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意象美。古典艺术散文的意象的英译应以直译为主。直译意象有利于提供给读者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符合读者的阅读目的和审美创新期待,有利于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人中的名人更是不断地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沈从文散文中存在浓厚的“水意象”,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而这“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沈从文自然受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那么这“水意象”必然会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联系沈从文散文的现代水世界,论述其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散文《雪》中描摹了三个意象,作为雨的精魂的朔方的雪契合了鲁迅的“尊个性而张精神”的主张,也是他不绝的希望象征物。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人中的名人更是不断地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沈从文散文中存在浓厚的“水意象”,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而这“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沈从文自然受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那么这“水意象”必然会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联系沈从文散文的现代水世界,论述其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不仅他的小说享誉海内外,其散文创作也是成绩斐然。其散文数量颇多、角度广泛、内容丰富、意蕴深刻、感情真挚。本文从审美特征的角度分析贾平凹散文中的阴性审美意象,并从心理学、文化根源角度近一步分析贾平凹散文的阴性审美意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我固美术教育长期以来是具象美术一统天下,忽视意象美术和多种美术教育,抑制了学生的主观创造能力。重申意象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有利于学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认识美术现象,开拓美术学习创作新领域。  相似文献   

12.
耿林莽的散文诗创作注重运用各种诗歌技巧,利用意象“陌生化”手段,使其散文诗意蕴朦胧,从而呈现出极富个性化的诗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魏萍 《海外英语》2011,(10):229-230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plays an indispensible role in the translating activity. As a senior translator, Prof. Zhang Peiji brings his subjectivity into full play in his prose translation, and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Lane" can be regarded as one of his representativ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reflected in this version helps to better understand Prof. Zhang’s art of prose translation.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维吾尔英雄长诗《鸟古斯可汗传说》中,众多的宗教文化意象参与了长诗文本的建构。本文从“日”、“月”“星辰”“水”、“树”“火”等原始自然宗教意象和“狼”等图腾意象进行文化解读和评析,并探索了“民间”作家借助于民俗事象和宗教典故建构传说的传统审美意境,寄托文本的审美认识、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在四川当代散文的创作领域里,陈霁无疑是富有代表意味的散文作家之一,他以一种别开生面的现代思想、灵魂脉动、宽广视野、创作倾向、人文观照、美学辐射和富于新颖情感内质的散文文本实践,为我们显扬出一个当代散文作家的美学思想、精神关怀、人文意向、诗意灵魂,也由此铸就了他的创作个性和散文风格。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从思想层面和艺术维度两个方面予以切入,探究涵蕴在他散文文本中的思想内核和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能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和优秀的古文家,与他创造性地继承韩愈古文的艺术传统是分不开的。比较而言,欧阳修对韩愈古文艺术精神接受者多,而对韩文艺术风格和创作艺术,则既有所接受,又有所超越。就风格言,主要接受的是韩文优游、平易的一面,而且在探索韩文源头时,最为心仪的是《春秋》、《史记》的审美风范。就创作艺术言,一则表现为学韩文的以诗为文,以辞赋为文和以骈文为文,而别创风神之美;二则表现为虚字的重复使用,韩用虚字主要是造成文势的开合、气骨的雄健,欧阳修却多用以营造优柔、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司马相如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的赋颂模式。在夸扬歌颂的同时,将讽喻意图巧妙隐藏在多种艺术手法之中,其高超的讽谏艺术值得关注研究。本文从讽谏方法入手探讨司马相如辞赋中的讽谏艺术。  相似文献   

18.
康熙一生不仅留下十多篇诗论,而且也留下数篇词赋文论。其词赋文论虽数量不多,但与诗论一样都贯穿着他以实用为本的文艺思想。这些正统雅文学在清初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共同起着凝聚人心、加强统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孙绍振的散文理论一如他独特的文艺美学、幽默理论,富于原创性、独特性.是独树一帜的.他从一贯坚守的文学性出发,依据其"文学形象三雏结构理论",倾力于散文审美形式的建构.通过散文与诗、小说的比较,在大量经典性、代表性文本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梳理散文审美规范,对当下散文现象给予科学的命名与分类,拓展了散文研究的领域与视野,并对许多散文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做出精当分析.凡此种种,对于促进散文创作与研究,规范散文的"失范"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女神》中“火”的意象的反复出现十分引人注目.首先,“五四”时代精神的泻染及当时东西方思想、文艺思潮的交汇与碰撞的影响赋予“火”以时代精神内涵.而在文化层面上,“火”及其衍生意象又具有深远的文化原型,它们不仅承续楚文化宏大的自然宇宙意象,而且在世界文化的博大视野中也能寻找到其意象之源头与理论依据.本文将从其时代精神内涵与文化原型两个方面试着做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