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下)(接上期)(六)稳固根基充实内气所谓“稳固根基,充实内气”,是指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扎稳下盘,以促使内气的充实和饱满。《拳论》云:“根本固而枝叶荣。”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练习拳架,就是培根润...  相似文献   

2.
第3层功夫“要想拳练好,必把圈练小”。练习陈式太极拳的步骤,即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而无圈。所谓“圈”并非指手脚运行的轨迹,而指内气疏通。第3层功夫是由大圈而至中圈的阶段。拳论中说“意气君来骨肉臣”,即练习太极拳时要着重用意。在第1层功夫中,思想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习和掌握太极拳的外形姿势,第2层功夫时注意力主要是发现运动中身手内外产生的矛盾,调整身法,达到内气贯通。进入第3层功夫,已经疏通了内气,要求用意不用力,动作轻而不浮,沉而不僵,即外柔内刚,柔中寓刚,周身相随,禁忌妄动。但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  相似文献   

3.
复兴 《精武》2007,(2):I0001-I0001
桩功是太极拳运动中非常重要的功法之一,为历代拳家所重视,故有“入门须站三年桩,百练不如一站”之说。武林中每一门派都有结合本派拳术特点的桩功,通过练习来添补套路中的不足,增长功力,培养意志。传统的陈氏太极拳也不例外,它的桩功有动、静二种,真正做到动由静生、动静互根,静桩如无极桩、浑  相似文献   

4.
武术,是以套路为主的运动形式。套路演练水平如何是武术技术高低的重要标志。套路是由一定数量的表现技击方法的单个动作组成,其长短不一,从十几个动作到近百个动作。组成套路的各种姿势,在长拳中是以静站型为主.即通常所说的“功架”或“架式”,因此武术界有“练好武术,全凭架式。”之说。在现代武术比赛评分中,功架占套  相似文献   

5.
武术套路练习对人的姿态和身型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长拳类,包括刀、枪、棍、剑、拳的风格特点是动作舒展大方,静止动作挺拔刚毅,因此从身型要求,头要正,胸要挺,腰要立,这些要求完全是于动作的形态和内在气的配合所需要的,长拳讲究“提气”、“托气”、“沉气”、“聚气”等,有了身型和内在气的配合,在完成动作中就会体现出“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站如松”等形态要求。 太极拳是武术健身类的一个代表拳种,其身型要求头要上顶(虚领顶劲)下颌内收,面部自然,口自然合闭,肩要松沉,肘要下垂,两腋松空,含胸(胸部肌…  相似文献   

6.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功练习、拳架套路练习、推手和散手练习三部分。 在推手练习中又分为单人推手练习和双人推手练习,就是把拳架套路中的“棚”“捋”“挤”“按”“采”“捌”“肘”“靠”结合步法的“进”“退”“顾”“盼”“中定”,通过单人及双人练习,更好地运用到对抗实战中去。在此,我把跟陈正雷老师学练的单人推手的训练方法整理出来,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谈赵堡太极拳入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升 《武当》2009,(1):19
要学好赵堡太极拳,入门是非常关键的,入门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严格来说,赵堡拳架是无所谓大架、中架、小架的。所谓“大到宇宙,小到秋毫”。赵堡拳架就是赵堡拳架,只是它适合于众多的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练习,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架式。  相似文献   

8.
梅应生 《武当》2004,(10):16-18
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37个架式中,除“打虎势”、“双锋贯耳”和“上步七星”是用双拳之外,占绝大部分的34个架式中,都是以手掌的形态出现。故此,“掌”在套路中所显示的手型手法,占有重要地位,是鉴定拳架质量好与差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9.
郑华金 《武当》2008,(5):17-17
太极拳内劲的追求应循序渐进,可按照四字求达,即:通、充、疾、冲。 通:就是要求内劲内气通达四梢。当拳架练习正确熟练后,骨节和筋脉畅通,气流运行不再受阻。正如“流水滔滔,先修河道”。气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极其细小的物质微粒,难以直观地察觉,只能通过人物感觉器官,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而体现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侯建鹏 《精武》2004,(4):20-20
太极拳是内家拳的一种,练拳时特别强调内气周流全身。练太极拳要求意、气、身结合,这是求内外统一性的准则。当外形动作熟练后,应研究“内气、内动、内劲”的各自表现,以及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这样练拳推手,兴趣才会日益浓厚,体会才能深刻。  相似文献   

11.
●规矩以定成方圆黄金分割求美全太极拳的每个式子都是由过渡动作(动功)和完成动作(静架)组成,过渡动作是按照要求使躯干、四肢经过的路线和到达的部位都做得正确,符合技击的规律;完成动作是过渡动作的结束,也就是“定式”。每个式子到达定式时对身体各部位所处的位置都有特定的要求。从外观上看动作的造型应该是美的,从技法上讲也应该是合理合法的。动作架式的合理布局,就是以规矩成方圆的“黄金分割”。俗话讲:“把势全凭架式。”所以初学时就应注意姿势的正确定型,才能不断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否则,错…  相似文献   

12.
王奇勇 《武当》2000,(5):29-29
内家拳法之桩功,是以修炼精神、意感、形体五弓等,使之统为一体而产生出浑元整体劲力为要义。其修炼程序是先静炼,后动炼。静练为功,动练为拳,动静互合为真拳。也就是说,内家真传拳法是由“静桩”和“活桩”组合而成的一种拳法。其特点是:拳中有功,功中有拳,拳功互合,内外兼修。形体五弓,指的是两臂、两腿和整条脊柱。五弓的修炼,是通过特定的练习方法,使五弓挺拔舒展,张蓄饱满圆活,处处蕴含有弹性而具备阻挡或反弹敌方的来力和具备松活弹抖及其它发劲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拳术的力量,不同于本力和机械性用力。拳术力量的培养是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强化训练,才能获得意拳以站桩为基础,通过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在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静中求动的训练方式,获得拳劲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所谓真髓是指“拳劲”而言。意拳站桩所培养出的“劲”称浑元力。我认为“浑元力”是指人体全身上下前后左右四面八方浑元一体的力。我们通过训练获得浑元力,其关键在于怎样运用精神假借,使身体各部建立矛盾争力,进而使周身与外界建立争力,最终达到一动无不动,牵一发而动全身。  相似文献   

14.
胡新朝 《中华武术》2006,(10):35-35
学会了拳架套路,懂得了一般的方法要领,这只能算是学会了一半。要真正掌握要义,明白其中奥妙诀窍,只有在千万次的练习中,通过自己身体的感受,演练得劲力顺畅,形神兼备,姿势优美,才算是真正学会了一个套路。这中间漫长的日日月月,千辛万苦的习练过程,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  相似文献   

15.
高德明 《健身科学》2006,(12):33-34
连贯圆活掌握太极拳的正确姿势,练拳做到心静体松,只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是否做到周身协调,圆满连贯,才是衡量太极拳功夫,表现太极拳神韵的重要依据。太极拳演练中所要求的“连贯”,其一是肢体的协调一致,即“节节贯穿”,肢体的协调,是上肢与下肢的协调,四肢与驱干的协调。肢体的协调必须以腰为轴,上肢动作则以腰带背,以背带肘,以肘带手。下肢动作则以腰带胯,以胯带膝,以膝带足。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内要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要做到“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  相似文献   

16.
车星辰  杨树藩 《武当》2005,(9):27-30
一、桩功(一)动桩功动桩功是九宫八卦拳的桩功系列功法,原传名为“揉球功”, 亦称“云球功”,共八式。此功是在练好静桩功,获得充足内气后,在内气的催动下以意念传神达形,引动手臂带及身体,云球打圈,行气传力,外动内静的内功功法。动作歌诀曰:舒顺自然,妙生意趣,静动慢快,刚柔相济,拧摇翻展,缓中寓急,内气运行,乾  相似文献   

17.
所谓“拳架”,既指拳术动作,也指拳术套路。门派化的武术传承,主要依赖拳架团聚其传习人群。太极拳系亦然。目前,流传较广的太极拳架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和孙式。这五个太极拳流派不仅有着各自开山的传统拳架,也有着由其传人根据研习心得创制的新编拳架。近些年来,国家武术主管部门还组织有关专家,以五式传统套路为素材,以竞赛为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武术拳种繁多,根据它们的主要特点划分为内、外两家,即武术界常说的内家拳和外家拳。 内家拳是相对于外家拳而言的,内家拳以意气为主,外形从之;外家拳以外形为主,内气从之。内家拳重修“精、气、神”,外家拳苦练“形、速、质”。内家拳属、武当派,首推太极为领袖;外家拳属少林、派,当举少林拳为代表。 内家拳又称“南宗”“武当派”。其说源自黄宗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曰:“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 其子黄百家自幼从王征南学拳,著有《内家拳法》。《王征南墓志…  相似文献   

19.
张景岩  赵文亮 《精武》2007,(4):66-66
五虎拳是迷路拳中的著名套路,在分布各地的迷踪门弟子中广为流传。此拳共有五折,因每折内都有一个跨虎和立虎动作,故此而得名,五虎拳是迷踪拳中典型的内外兼练套路,刚中含柔.柔中有刚.抑扬顿挫,招法独特。小巧处,对作绵密,姿势矮小;勇猛时,动作舒展。快速有力,大开大合,横竖交错,很有特点。恩师董印芳先生曾说过,“此拳取杨六郎五虎下西川之意”,酣畅淋漓,实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练拳不练功,老未一场空。”源自少林的洪家拳也沿袭了少林“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一贯传统。练习洪家拳,不能光是练习套路、散手等技法,还应在功力练习上勤下苦功,只有技法和实力相辅相成,才能成为真正的武术高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