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0):57-57
问:“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五年级上册第5课《秋思》)中的“见”字,有的说应当读jiàn,有的参考资料说应当读xiàn,理由是:秋风是看不见的,这里的“见”是“出现”的意思。请问:到底应当读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问:《观潮》(四年级上册第1课)一文中“薄雾”的读音在教学中一直有争议,有的说应该读báowù,有的说应该读bówù。请问:到底应当怎样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近期,与教师教研谈话中,发现部分教师在读书学习上应改变方式,特别是读什么书,怎样用书上的先进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有的老师说:“我读了很多书,但就是用不上。”还有的老师说:“我学习了很多方法,但在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不起作用。”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读书呢?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2008,(10):54-55
问: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有人主张读shuāi,也有人主张读cuī,说这样读才押韵。到底应当怎么读?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2008,(6):50-50
问:“鼎”字是《世纪宝鼎》(义务教育教材第12册第23课)中的生字,对于这个字的结构,参考资料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上下结构,有的说是半包围结构。请问:应当怎样分析“鼎”字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句话,(出示:一群美丽的鸽子,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我看得人了迷。)会读吗?(指名学生读。课件点红“的”“地”“得”)这三个字在这句话中都读——de。既然都读de,那为什么有的地方用“的”,有的地方用“地”,而有的地方又用“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用法。(板书:的、地、得)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可见说话能力对语文能力结构体系的构建和语文教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培养说话能力应当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玫瑰是象征爱情的美丽的花,有的国家如保加利亚就把玫瑰作为国花。广播电视里的播音员说到“玫瑰”,有的读mei gui,有的读mei gui,有的读成mei gui(轻声),到底哪个对呢?  相似文献   

9.
《口技》中有这样一句:“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其中“惊觉欠伸”的“觉”的读音,课本和教参均未作注,查很多文言文译注读本,亦未对此字注音。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有的读 jué,有的读 jià o。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朗读磁带将“惊觉欠伸”的“觉”读作 jué。那么,“惊觉欠伸”中的“觉”究竟该读什么音呢 ?笔者认为这里的“觉”应该读 jià o。  东汉许慎《说文》说:“觉,寤也。从见,学省声。一曰发也。”段玉裁注:“觉,悟也。”查韵书《广韵》入声第四韵:“觉,晓也,…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而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读和写脱离的现象还是非常严重的:上课归上课,主要解决读的问题;作文归作文,主要解决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2008,(12):56-56
问:“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诗句中的“见”字应当读xiàn还是读jiàn?答:“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字应读xiàn。词人在夜行中,过了溪桥一拐弯,社林边那间熟悉的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感到喜出望外。这里说的是“茅店忽见”,而不是“忽见茅店”,可以体会一下,  相似文献   

12.
近读《道德经》,颇有感触。《道德经》第二十九条云:“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说,世间万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气缓,有的气急;有的坚强,有的赢弱;有的增益,有的毁坏。因此,圣人只顺乎自然,要去掉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黄春凤 《广西教育》2014,(20):51-51
"老师,老师,我有意见,陈锐同学读错了,‘似乎’的‘似’读平舌,不能读成‘翘舌’。"罗宾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还没等我开口,下面就有同学为陈锐打抱不平了:"不对,是‘翘舌’。""不对,是读‘平舌音’的。"教室里忽然像炸开了锅,有的学生在大声地喊"平舌",有的在喊"翘舌"。一时间,"平舌""翘舌"在教室里久久回荡。也有些学生一脸茫然地看着我,似乎在请求我尽快裁决,来平息这场遽然而来的"舌"战。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下甚理想,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备课不备“读”却是许多教帅的“常见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应抓好那些常规的环节外,还必须认真备“读”。 一、读通——加深理解。 说到对课文的理解,人们总是用眼用脑者多,用口用耳者少。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读”应该是有声的。 叶圣陶与夏丐尊合著的《文心》中王先生给学生讲“语汇与语感”一课时说:“辞的情味可以从好几方面辨认,有的应从字面上去推敲,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  相似文献   

15.
试谈“说”     
“说”是语文基础训练的重要内容。从听、说读、写的关系来看,读是把规范的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的过程。而“说”是以独立思维为基础,直接用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所以,“说”可以说是读的提高和发展。写要以“说”为基础,是把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的过程,只有会说,才能写好,“说”就是写的开始。足见,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不可重此轻彼。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重视读写,而忽视“说”的训练。有的教师觉得,考试不考“说”,于是平  相似文献   

16.
一、例句导入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句话,(出示:一群美丽的鸽子,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我看得入了迷。)会读吗?(指名学生读。课件点红"的""地""得")这三个字在这句话中都读——de。既然都读de,那为什么有的地方用"的",有的地方用"地",而有的地方又用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永定县湖坑中心小学,地处“土楼之乡”。当永定土楼还“身处深闺无人识”时,我就经常陪同一些教育界人士参观振成楼,每每看到土楼楹联,这些人都会惊叹,有的说:“土楼里人才辈出,土楼楹联就可当做土楼学校的校训来用嘛!”也有说:“土楼楹联就是一个极好的教育题材,应当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肖克文 《中国教工》2009,(11):39-39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来到一片草地上坐下来。哲学家说:“旷野里长满了杂草。现在我想知道,如何才能除掉这些杂草。”学生们众说纷纭,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用铲挖。有的说……哲学家站起来说:“你们回去,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一年后大家都来了,  相似文献   

19.
林志荣 《四川教育》2008,(12):39-39
一、深入修炼,浅出应用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游刃有余,魅力无穷,必须深入修炼“内功”。修炼的形式众说纷纭,有的说教师修炼在于“修心、修情、修行、修性”,有的说教师要修炼出“诚心、耐心……”等9颗心,还有更为直白地表述为“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等12项修炼。总而言之,“内功”修炼难尽其详,但只要能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就是最好的功夫。现代诗歌“新派”教学人戴建荣老师从1999到2001年,两年时间就在家里修炼诗歌教学的内功,他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就极为简单明了,“读”诗则是“读准、读通、读出节奏”;“吟”诗则是“半读半唱”、“无腔无调”、“自我陶醉”。  相似文献   

20.
闫立秀 《生活教育》2012,(11):33-34
有这样一个女孩子,读小学时,老师在上面讲课,她在下面玩,为了这个,不知道被老师轰出教室多少回。可她倒好,老师把她轰出教室,她就正好看蚂蚁打仗。别人问她为什么不听讲,她说:"哎,老师讲的那点东西,有的我一看书就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