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探讨了查建英<中国波普>一书的资料收集方式与写作方式,并根据该书素材丰富但尚缺学理研究的特点以原作为主要文献进行了"二次分析".文章将<中国波普>一书所展示的20世纪90年代初的大陆文化领域置入由两种理想类型构成的连续统中,揭示了这一特定时期大陆文化与政治、经济权力复杂的交织状态,并主要以<中国波普>所描述的几大文化事件分析了大陆政治、经济权力介入文化的静态形式和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2.
王贺 《新疆教育》2012,(20):12-12
从1990年以后中国进入了现代美术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美术主要分为冷笑的现实主义,政治的波普,艳俗艺术,自我政体性四个特征。这四种特征共同发展构成了中国现代美术多元化的现状,并且被世界美术所认同。  相似文献   

3.
艺术大参考     
劳申伯格(1928年-)美国人劳申伯格是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波普艺术又称通俗艺术或大众艺术,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的关系的艺术运动。波普艺术试图推翻传统艺术和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波普艺术家们使生活中平凡的东西变成了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构成元素,从而极大拓展了艺术的空间,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趣味。波普艺术对于流行时尚有相当特别而且长久的影响力。不少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师都直接或间接的从波普艺术中取得灵感。艺术大参考  相似文献   

4.
"批判组"及其类义符号和"毒草"香花"及其类义符号是文革文学批评中最突出的两组话语,烙有文革时期特有的印记。以"批判组"为代表的文学批评主体的集体出场,表明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对个体言说的强力控制;当"毒草"被妖魔化、"香花"被英雄化时,文学批评方式的两极分化愈演愈烈,显示出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对批评话语的强力渗透。  相似文献   

5.
正当性就是在道德上被证成。由于波普坚持事实与价值两分的"二元论",波普"开放社会"的证成性就成为问题,即不能以设定某种外在目的的方式来论证"开放社会"的合理。波普"开放社会"理论是其批判理性主义在社会政治领域的逻辑引申,并以非道德评价的方式来论证"开放社会"的正当性。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的实质依然是信仰,"开放社会"本身就是一种价值选择的结果,波普论证"开放社会"的正当性也只能诉诸外在的目的与自身的效用,这就意味着被其所批判的功利主义的"效果原则"依然构成波普"开放社会"的正当性依据。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初期伴随国家意识形态的转型,浩然与"文革"极左政治一同受到了新的历史时期主流文化的质疑,接受了新的文化语境的重新评价。作为连接左翼政治与新时期政治的天然关节点,浩然重评折射着革命意识形态与现代意识形态的转型中,两者之间的断裂与勾连,以"历史浮标"的形象呈现出新时期文化语境的些许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活动交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符号充当了传播载体,传递人类的各种讯息。正如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所言:人是进行符号活动的动物。而人类在活动交往过程中,又无法避免其在社会交往中政治意向的表露。所以,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在“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各种怪象被涂抹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作为传播政治信息的物质载体和外在形式,即作为政治符号被最大限度地利用着、操纵着,控制、消除复杂多样的利害关系之间的对抗和斗争。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文革”时期的各类政治符号对当时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世纪70、80年代之交知识分子视角中"文革"题材小说为再解读对象,试图发掘作品背后的叙事逻辑和文化原型。这些在思想解放背景下的反思文学的优秀文本,普遍呈现出对一系列整体概念的"母与子"式的情感模式和与传统文化难以剥离的文化原型。这种情感模式和文化原型,在当时却成为知识分子所能寻找到的合法有效的政治批判资源,对它们的理想化的理解与信仰也是对文革极端荒谬的政治面貌的映照。  相似文献   

9.
在"文革"时期特殊的政治背景下,甘肃的相关美术机构、组织或被解散或陷于瘫痪状态,大部分美术骨干遭批判,美术创作在"三突出"原则指导下形成高度模式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萨满是满族传统的民间信仰,其保留下来的丰富的造型艺术成为萨满文化的"活态"符号,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这些符号的研究,可以更详尽的了解民族原始宗教信仰与文化内涵,并将其应用到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古为今用"的当代价值,以适应多元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1.
"革命样板戏"作为"文革"期间的主流文化艺术形式,其剧照中凝固的一些典型瞬间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影像代表.本文透过改造为"样板戏"前后不同版本中的剧照以及在相关媒体上刊载的剧照的变迁,揭示国家意识形态如何影响样板戏的创作,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图解符号.并研究剧照中如何通过摄影手段塑造英雄形象,体现"三突出"原则.剧照的画面语言及"高大全"、"红光亮"式的人物形象以及"从路线出发"、"主题先行"等创作理论又如何影响到美术、摄影等其他平面造型艺术的题材和创作.  相似文献   

12.
教育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种族的文化样式,不同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之处在于,它只能采取一种"零星社会工程"(波普尔语)的方式,渐进地推进与  相似文献   

13.
张淼 《江苏高教》2021,(12):104-110
智能媒介的蓬勃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叙事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智媒时代,教育者媒介素养不断提高、教育对象"解码"能力显著增强、大数据智能平台纷纷建立,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叙事提供了可能性.同时,超文本催生部分受教育者的超级注意力模式,重塑他们的学习方式;亚文化符号化传播,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娱乐化构筑符号景观,侵蚀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对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科学选取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帮助教育对象建构新的学习方式;要汲取有益文化元素,合理编码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还要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和反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叙事的话语表达,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叙事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地戏面具馆"课程实施的意义与目标 "地戏面具馆"是开发传统美术文化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课程的教学既具有整合性,即美术、劳技以及文史等学科的整合;又具有探究性,即从传统文化符号、材料的运用、题材的选择这三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文革”美术是特定时代的特殊产物,它有着独特的图式语言,本文通过对“文革”美术一些固定图式的分析,使我们对其图式建构与寓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文革”美术的特殊面貌。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坛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当代诗文创作,特别是20世纪50-70年代的颂歌与政治抒情诗,"文革"期间的"致敬电",乃至新时期涌现的"百城赋",在创作倾向、主流精神、表现手法上,与两千年前的汉大赋创作有着惊人的相似;从创作主体的政治文化价值取向、文化环境及写作理念上剖析这"惊人相似"的创作原动力;反思政治文化价值取向与文学的关系,以期拓展、拓深汉赋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17.
苏童的《河岸》是他21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和余华的《兄弟》一样,代表着他们这代人重整"文革"集体记忆的一份努力。苏童对文革历史作了颇具"个人性"的发现与叙述,采用了意象和隐喻的方式,不仅从特定文化政治的角度来演绎个体的情感生活,也在"河"与"岸"意象的参照对立中,交织起历史的虚无与现实的荒诞,演绎了重生与衰败、欲望与爱情的复杂纠缠,由此展现出谜一样的历史空间下,人的现实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8.
对于余秋雨的散文,除了以往许多论者从文学本身的意义去阐释之外,还可以从它与政治的关系上去认识。余秋雨在"文革"中的经历,使他对政治产生了惧怕的心理。因为惧怕,所以躲避,但却又无法躲避,所以他的内心一直忐忑。正是这一心态,促成了他对"文化散文"这一具有新意的体式的创造,即一方面以具有政治色彩的文化古迹和历史上的文化人物、文化事件作为记述和描写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注重抒写自己的文化感悟,而不明显地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从而使他的文化散文显现出和政治若即若离的面貌。而这一面貌却是文学正常的状态,余秋雨对政治的若即若离的心态,也是作家、艺术家正常的心态。  相似文献   

19.
玄颖 《文教资料》2008,(9):64-66
中国民间美术是我国本元文化和文化符号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也是现代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本文主要针对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从文化——历史层去解读美术符号,这就涉及到新课程所着力推荐的美术传承文化的取向。关于这一命题,近来学界屡有提及。笔者觉得,美术传承文化应当从我们当地鲜活的乡土文化人手。那如何将乡土文化与美术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让孩子更多地介入乡土文化的交流呢?笔者观看了大地的工作——第四回《刺桐花开》后,受益匪浅,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