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以武术的技击本质为依据,试论武术“打练结合”训练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找出制约武术“打练结合”训练模式的相关因素为:⑴现代竞赛需要决定运动员的训练模式;⑵套路和散打项目在运动形式、运动性质等方面的异同难以使一名运动员兼习两种项目;(3)武术国际化市场决定套路和散打项目均需要各自改进加强。并提出套路运动S在练习套路的基础上练习散打、竞技武术套路动作的编排要有攻防含义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8-2011年是竞技武术研究的一个特殊阶段,由于未能如愿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为此学者们对竞技武术的奥运发展进行了必要的回顾与反思,同时研究的目光也不仅仅局限于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这一主要目标,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随着科研条件和实验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竞技武术的研究方法日渐科学化和精细化;武术竞赛规则的研究日趋规范化和标准化;竞技武术理论研究逐步趋于理性化和辩证化。作为竞技武术两大主要运动形式的套路和散打,除具备以上四个竞技武术研究的总体特征之外,还凸显出各自的特点。在积极向奥林匹克竞技运动靠拢的同时,竞技武术套路研究更加注重对传统武术精华的吸收与表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探寻竞技武术套路多元化发展模式的研究日益凸显;增强技击性、竞技性和观赏性始终是竞技武术套路研究的热点;在竞技武术套路训练科学化领域,日渐加强对运动损伤、竞技能力和体能的研究。竞技武术散打研究日渐向科学化、纵深化发展;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成为研究的主流;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损伤的生理生化分析成为研究的新趋势;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心理分析的研究上升到新高度。展望未来,竞技武术研究必将继续深入探讨或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课题:其一,积极探索与奥林匹克竞技规范相吻合的武术奥运竞赛新模式;其二,积极探索竞技武术套路市场化发展的新模式,实现竞技武术市场化发展的整体推进;其三,加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对接的研究,为竞技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汲取养料,促进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和谐共融;其四,建立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体系,借鉴现代体育学科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竞技武术的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理论分析法,对竞技武术“练打分离”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套路与散打开展时间的错位使竞技武术“练打分离”现象初露端倪;套路与散打技术体系的本质差异是竞技武术“练打分离”的根本原因;竞技体育的功利性加快了竞技武术“练打分离”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竞技武术市场化发展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志禹  洪浩 《体育学刊》2004,11(6):56-58
综合分析了竞技武术市场化与发展的现状、趋势,提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诞生、发展、国际化与实现“进奥”使命都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在力争“进奥”的特殊时期,其市场化程度是有限的;散打竞赛,武馆、武校等技术培训市场应是竞技武术市场化与发展的重点;但在竞技武术套路运动“进奥”之后,其市场化程度将产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依据武术的本质特质,分析了传统武术套路和竞技武术套路的技击价值,提出了套路与散打相结合的发展设想,从而为武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运用文化学、哲学等学科知识,以文化融合为视角对竞技武术散打的相关争论进行新的解释。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与肯定、继承与借鉴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出竞技武术散打是传统武术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相融合下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或新的竞技体育形式,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结果;最后,对竞技武术散打的形成进行深入的思考,认为竞技格斗项目只是不同规则下的动作组合,竞技武术散打不是武术散打、武术击技的唯一,应该增强民族传统体育竞技类项目的文化表现力。  相似文献   

7.
浅析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咨询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现代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影响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的消极因素、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模式、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动作发展趋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与探讨,力求使竞技武术套路成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  相似文献   

8.
武术散打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积极吸收西方体育思想的基础上中外融合的产物。它包括竞技武术散打和商业武术散打两种样式。纵观武术散打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三次加速、两个徘徊期。武术散打的四个发展阶段又可视做两次融合:第一次是自身的积淀、融合;第二次是中外(主要是中西)的融合,迄今为止,这种中外融合共发生了三次。三次中外融合依次递进,武术散打可以说是中外体育思想融合的高级阶段,并将预示着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阐述了竞技武术“打练结合”的历史渊源、提出背景、当前的研究现状和期望解决的问题,深入剖析了当代竞技武术“打练结合”回归之路的障碍。期望通过研究竞技武术“打练结合”的回归为竞技武术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以防止作为竞技项目的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在发展过程中走不必要的弯路。通过分析,本文认为竞技武术“打练结合”的回归受到武术技术本体的不相容性、竞技能力需求的差异性、及竞赛训练内容与训练目的高度一致性等多方面的限制,在实际实施中较难进行协调与融合。因而,当代竞技武术“打练结合”的回归,将不利于武术竞技项目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竞技武术散打竞赛发展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竞技武术散打竞赛自20世纪70年代末产生以来,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竞赛模式。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竞技武术散打竞赛的发展模式应为政府参与型,即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使竞赛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以达到提高散打竞技水平,创造经济效益的目的,逐步形成国家与社会有机结合的格局,走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竞赛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武术散打从我国传统武术运动中脱胎而成现代竞技体育项目至今,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与中国传统武术严重脱轨的问题。因此武术散打运动如何更加充分展现民族传统武术的特色和技术风格,关系到今后的发展方向。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散打如何更紧密的体现传统武术的特色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革新策略。研究结果认为:武术散打力图体现民族特色,应尝试从擂台包装、护具、礼仪、技法、裁判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比传统武术散手与现代散打运动的文化特征,分析散打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困惑,提出现代散打应当在传统武术的理论和技击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造和创新,真正体现出中国武术的技击功能。在维系传统中寻求创新,使现代散打运动成为一项具有文化传统特色而又不失时代气息的武术竞技运动,为中国文化腾飞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文化学为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借鉴了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概念和少林拳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分析少林拳技术要求对现代竞技武术散打技术的影响。得出了现代竞技武术散打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是传统武术文化的延续。  相似文献   

14.
武术始终是通过展现它的“技击性”来凸现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竞技武术散打是徒手对抗的竞技体育项目,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离不开规则,可以说规则对整个竞技运动具有导向作用,而竞技运动的发展又为规则的修订提供了实践的基础,两者互相促进,互不分离。竞技武术散打竞赛规则的变化大体经历了“打擂”阶段的前期探索、“拳脚门”时期的“雏形建立”和新中国成立后“散手”阶段的“逐步定型”、“散打”阶段的“渐趋完善”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环环相扣,竞技武术散打运动逐渐成熟、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武术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路径: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搏击),而两者出现了渐行渐远的趋势.文章认为:当今的中国武术虽然存在套路和散打(搏击)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它们是构成中国武术的必然要素,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不同层面.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使两者有机地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将两者剥离.武术套路中含有搏击的要素,武术搏击中也应有套路的基础,两者应相辅相成.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北省竞技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为河北省竞技武术散打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更好的促进河北省散打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竞技武术散打的技术动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技术动作进行了分类,概述了当前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以项群训练理论为借鉴,分析了迁移在竞技武术散打技术学习与训练中对技术发展与提高的作用。研究认为:竞技武术散打运动的对抗性决定其运动技术没有绝对固定的规格,竞技武术散打的项群训练,应该以多种项目相结合进行某一项群技术训练,同时,在不同的层次和阶段,各项群要整体运用到竞技散打技术中进行综合训练。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优秀武术馆校散打教练员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各省市散打队的优秀后备队员很大部分来自武术馆校的输送,为我国武术散打事业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为了进一步提高武术馆校散打运动水平,武术馆校的散打教练员是关键,教练员水平的高低影响着运动员的发展.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我国优秀武术馆校散打教练员现状,找出不足之处,为武术馆校散打运动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