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515年)六月,在冀州(今河北冀县)爆发了由沙门法庆领导的僧侣起义,史称“大乘起义”。大乘起义声势浩大,斗争激烈,对北魏后期社会历史进程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史学界至今尚无专论探讨,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些研究,并就教于大家。一北魏拓跋氏统一北方后,国内矛盾一直十分尖锐,在北魏前期的五十余年间,见之于史传的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近百次。孝文帝即位后,在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下,通过建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汉化政策、迁都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使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但孝文帝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由于孝文帝的努力,北魏后期,儒释道三教改正了前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关系得到调和,并形成了先儒后佛、辅以老道的发展格局。受其影响,北魏后期文学创作重功用,讲求辞彩和形式,创作空间得到了拓展。  相似文献   

3.
北魏前期,拓跋统治者对汉族统治阶级曾实行利用和打击的政策,孝文帝太和以后,这种政策转变为对他们的联合和依靠。北魏统治者的政策为什么转变?不同时期的不同政策的具体内容及特点怎样?它的转变具有什么意义?本文拟从这儿个方面作些讨论。一、北魏政策转变的原因孝文帝太和以后所面临的新的政治任务和经济形势,提出了北魏政策转变的必然要求。先看其面临的政治任务的变化。孝文帝太和以前是北魏拓跋族以武力征服中原以及统一北方后开始巩固政权的时期。其间统一北方大约用了五十年(公元386年拓跋圭建立北魏到  相似文献   

4.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下诏确定了门阀序列.对这件事的评价,以往,论者多从孝文帝汉化政策和笼络汉族士族的角度略有提及,而没有深究.近几年,有的同志较深入地论及此问题,提出一些新看法.但有的认为,北魏前期的用人路线是“任人唯贤”,“从孝文帝亲政直到迁都后正式确立了门阀制度,在一段期间内孝文帝的用人是不重世族的”,而在孝文帝确立门阀制度之后,“孝文帝的用人便基本上变为‘先尽门第’了”.显然,这是把太和十九年孝文帝确定门阀序列看作一个转折点,这之前的用人路线是“任人唯贤”,此后是“先尽门第”.有的还认为,“孝文帝以法令形式”对门阀序列“作了硬性规定”,“采用的是一套比南朝严格得多的门阀制”,“从此,朝廷用人不再依据才能高下,而‘校其一婚一宦,以为升降’”,这“对北魏的灭亡起了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因此,对它“是应该批判而不应肯定的”.笔者认为,这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六朝江南文化的发展,对于同时期北方社会共识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江南的认知上,鲜卑贵族与北方汉族士大夫始终存在着差异,但北魏初期的认知差异是因胡汉文化异质引发的,孝文帝时期则是由南北文化不同评价造成的。北魏后期胡汉文化共识的形成正是基于孝文帝所创造的文化语境——以江南"华风"为北方社会的精神标尺。北方文化趋同于江南的结果,是北方社会中华意识的彰显。然而这种中华意识又是以超越江南、创造新的文化为指向,是开创隋唐盛世的观念先导。  相似文献   

6.
北魏前期改国子学为中书学,与太学并存。中书学隶属中书省,主要作为笼络、控制汉人士族的机构而存在,也成为后者参与北魏政权、保持政治地位的一条重要途径。中书学虽以五经教授,而中书博士多不专主授经,中书学生有品阶,反映了北魏中书学的独特性。孝文帝太和十六年改中书学为国子学,又有所创新。北齐国子寺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并为隋唐所继承,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书学。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先生说:“迁都洛阳乃北魏汉化政策中一大关键”①。本文试对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前因后果作较全面的论述,以说明迁都洛阳确是孝文帝改革中的一件带关键性的大事。一、迁都的原因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时,都城是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后于天兴元年(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到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作为都城已近百年。  相似文献   

8.
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改定爵制,把先前的五等爵序压缩为王、公、侯、子四等。王爵级别最高,在政坛中也最为耀眼。当时受封王爵者共十人,是为“天赐十王”。十王的身份特点与天赐爵制的封授原则存在一定的距离,统治者尝试各种办法试图予以弥合。十王的人员结构与等级差别是北魏初年政治形势和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集中写照,也是当时宗室政策的缩影。随着北魏皇统的形成,道武帝利用王封协调权利配置格局,以顺应构建皇权制度和宗法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李璧墓志》与《南齐书·王融传》相互印证,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江南借书之事。本文采信太和十三年借书说,对太和十二年、十三年间孝文帝文化改革的具体处境进行了揭示,认为借书江南的历史语境是鲜卑、汉文化共识的形成,借书的举措是经"群臣会议",受鲜卑、汉官僚共同支持的,其指向是解决当日争论不休的禘、祫、圆丘等礼仪问题。虽然此次江南借书无果,但不妨碍北魏访书、校书及吸收江南文化。孝文帝文化改革的结果是促进了鲜卑贵族的文化发展,这反过来又保证了孝文帝文化政策在魏末动乱中的延续。  相似文献   

10.
北魏的法制建设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它前承汉、魏、晋以来法律的精髓,后启隋唐以降中国封建正统法律的先河,为中华法系的正式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北魏的法制成就与孝文帝的努力密不可分。他进行了著名的法律改革。推进了北魏法制的封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据北魏妇女墓志铭,发现评价北魏妇德常用“六行四德”、“五典七德”,反映北魏重视妇德,是孝文帝改革后儒家纲常礼教成为价值标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河北邺城是北魏前期历代君主迁都的理想地点。随着北方的统一,北魏军事重心的转移,作为军事重镇的邺城相对洛阳的优势不再,因而,孝文帝在选择迁都地点时,选择了更靠近与南朝争夺前线的洛阳地区。荥阳郑氏由式微到崛起的过程,就是北魏军事重心转移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3.
封建吏治的优劣和政权的巩固有着密切的关系。北魏之所以在孝文帝时期达到鼎盛阶段,正是在当时澄清吏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结果。因此探讨这一时期的吏治整顿,有助于深入研究太和年间的改革以及北魏的全部历史。孝文帝时期对吏治的整顿,是当时社会现实所提出来的迫切要求。孝文帝初践皇阼,面临着控制编户,加强中央集权这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北魏建国初期,北方大土地所有制非常盛行,大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十分牢固,并且和政治、军事权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政府为了利用他们统治农民,不得不承认这种权力的合法性,并在某  相似文献   

14.
北魏鲜卑族改革家孝文帝拓拔宏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其改革对北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社会进步均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从改革背景、改革措施和改革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5.
洛阳北魏墓属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墓葬,从北魏墓的墓地、北魏墓的发现概况,北魏墓的墓葬形制等为基本内容,对洛阳的北魏墓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从而对洛阳北魏墓及其相关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洛阳虽然见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仅20余座,但墓主人涵盖了从皇帝在内的各个阶级的人物,有王和官吏、庶民,对于研究洛阳各阶级墓葬及其相关问题都是十分珍贵的材料。这批墓葬,出土墓志的就有7座之多,这些墓葬不仅对于研究墓葬本身,而且对于研究北魏的政治、经济、社会都非常有用,同时对于其他地区北魏墓的断代,也是必不可少的借鉴材料。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之彻底。洛阳的这些北魏墓除墓地制度具有鲜卑文化的一些特征外,其他方面如墓葬形制,随葬品、葬俗葬具、壁画内容等等都完全是对汉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每一时期的文运昌通,多与作为统治者的帝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帝王或作为文学欣赏者,或作为文学创作者,影响着文学的进程。北魏作为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从最初的彻底萧条走上文学发展道路,这与孝文帝的倡导改革是分不开的。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探讨孝文帝在文学诸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7.
北魏政权的覆亡,是朝廷中政治共识瓦解所致。公元6世纪20年代至公元530年间,北魏政权所面临的军事不利局面,使得政局愈加恶化,加速了朝中政治分裂。通过对北魏朝的政治史进行了大致回溯。文章着重关注了孝文帝改制,并聚焦公元500年至公元530年间(公元499年至515年,世宗在位;公元515年至528年,肃宗在位),前期的这一系列制度革新对催生朝中派系政治行为新模式的影响。由于种种派系政治行为新模式的出现,北魏皇权与诸多拓跋及鲜卑贵族间,围绕各自朝中政治角色与职能的矛盾,日益趋向暴力化。自公元520年元叉暴力政变始,北魏朝派系斗争暴力程度加剧。而公元528年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血案,派系暴力至此可谓登峰造极。  相似文献   

18.
曹魏的封爵制度与食封支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安时期是曹魏代汉的政治过渡期,其封爵制度在爵级、爵称、封赏对象等方面大体沿用东汉之制。不过 囿于户口严重减耗,从田租户调获得的财政收入相当有限,为优先保证军费开支,曹魏的列侯食封制度作为一项财政 支出制度,比东汉有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乡亭侯食封户数大为减少。同时,建安时期曹魏极少用进封爵级酬赏军 功,并创设四种“皆不食租”的爵级,也都是出于减少财政支出的考虑。曹魏代汉之后,财政状况大为好转,列侯封 爵制度基本沿用建安之制。不过,由于授封标准放宽,增加了县侯、王侯二类享受大量食邑户的封爵对象,加上曹魏 后期逐步控制政权的司马氏集团,加紧改朝换代的准备,有意将封爵食封作为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和财政手段加以运 用,以致食封支出继续增长。曹魏代汉之后食封支出得以持续增长,是以在籍户口及其租调收入逐渐增多为财政基础 的。  相似文献   

19.
北魏初期,宗室的界定沿袭着拓跋部的直勤传统,凡是神元帝拓跋力微的子孙都属于宗室的范畴。孝文帝时采用五服制改革宗室结构,只有"五属"和"四庙"子孙才能成为宗室。但是,并非每个宗室成员都有宗室属籍,疏属或谋反都会导致宗室属籍的丧失。北魏宗室属籍的管理机构是宗正卿。北魏宗室属籍者享有许多政治、经济和司法特权。  相似文献   

20.
北魏的门阀制度,自孝文帝推行之日起,就与魏晋南朝的门阀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显示出这一制度发展的先天不足。文中从四个方面概述了北魏门阀制度的缺陷,并试图从这些特点中窥见这一制度很快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