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舒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1):144-145
礼节形式种类繁多,国际上通用的最常见的基本礼节形式要首推握手了。中国人除握手礼以外,还可见到传统的鞠躬、拱手、作揖、抱拳等形式,英语国家的人们还流行拥抱和接吻等形式。这些礼节形式都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是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高度规范化形式。文化涵义的不同必然会在跨文化交往中引起误解或冲突,因此,了解不同形式的文化涵义,正确得体地运用这些形式就是十分必要的了。一、握手礼(Handshake)握手是交际场合中表示友好的一种礼节。对中国人来说,这一礼节是历史并不久远的“舶来品”。在西方,握手礼原义是指伸出持武器的右手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成功崛起打破了现代化的"西方模式",在精神层面确立起符合现代化需求的文化价值观,这得益于新加坡对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本文重点剖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儒家伦理课程的开设与当代传统文化课程的发展,并得到如下结论和启示:明智的文化战略对新加坡现代化的成功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儒家传统文化是消除现代人精神层面问题的一副良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必将成为现代文化价值观的有益因子。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言语礼节特点和不同的文化特征,德汉两种语言言语礼节特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招呼、称呼、谦虚等方面.认识和掌握这些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民俗是人们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长期沿袭下来的礼节、风尚、习俗、节庆、传统等文化。人们对不同颜色有着不同的崇拜与寄托,本文从红色的民俗起源入手,探讨了红色民俗意义的在不同文化背景、地理环境、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宗教信仰中的差异和在现代生活的应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5.
涉外见面礼     
世界拥有50多亿人口,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纳2万个民族,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状况、风俗习尚和文化传统各异,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待人接物的礼节,本文着重介绍国际交往中的见面礼节,包括:初相识如何称呼和打招呼,如何介绍和自我介绍以及各国见面礼节。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和中国社会制度不同,但历史文化传统有着许多共通之处,甚至新加坡比中国更早地面临东西方思想文化之间融合、冲突的挑战,具有先见性。比较分析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阐述其对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启示,以进一步加强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朱明珍 《考试周刊》2014,(10):177-178
国学文化中有很多经典的传统文化。让小学生朗读经典文章,加强智能锻炼和文化熏陶,达到人格培养的目的。在学习国学传统文化的同时,学生被其中的很多礼节与美德所熏陶,对德育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也为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但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观念、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联想以及社交礼节五个方面.为了最大限度地弥补文化差异,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可以采用直译法、代换法、增词法、意译法和音译法等翻译策略,以求得英汉两种文化的大致平衡.  相似文献   

9.
韩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这充分体现在日常生活礼节中。用餐礼节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一项最基本的礼节。《礼记》中曾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人民历来好客,在招待客人尤其是韩国客人时,要尊重他们的礼仪、风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沟通、交流。本文就中韩两国间传统用餐礼节的各自特点及异同点进行了研究和比较。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新加坡不同时期以儒家伦理开展学生德育的实践进行考察,提出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应在当前我国学生德育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积极主张,并根据新加坡以儒家伦理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特征与效果,提出了提升我国学校中华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价值的思路:1.端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2.在规划我国学校德育文化体系时积极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华;3.在德育中加强科学精神教育;4.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合理利用时注意体现学生的生活需要;5.把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落实到社区活动中。  相似文献   

11.
梁海胜 《神州学人》2013,(11):50-52
2013年6月29日是不平凡的一天,我和未婚妻一起参加了由韩国首尔冠岳区政府针对外国留学生在冠岳礼节院里举行的韩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12.
正新加坡是中国以外唯一以华人社群为主的国家,也是在国外保留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的国家之一,本国除了华人外,还有其他民族,如马来族、印度族。在宗教上,存在五种主要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这就形成了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因而新加坡从建国后实行多元文化政策,而不实行单一文化和种族政策,通过教育确保国民的团结。这也是在短短的三十年里,新加坡就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成为亚洲"最适合居住"国家的重要原因。当然取得这样成就的原因很多,  相似文献   

13.
家庭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其传承侧重点是传统文化的行为系统。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表现在子女对传统文化行为系统的内化不足、家长传统教化意识的淡薄、亲子行为中传统家庭教化影响的缺失三个方面。为加强家庭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我们应当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时空内容观;将家庭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锁定在传统礼仪礼节及自立能力的养成上;突出家长的言传身教和传统节庆日的熏陶功用;加大国家对家庭教育文化传承的扶助力度。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政府提倡各族在保持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并发扬自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系统,以助社会的整体和谐与稳定。新加坡这一思想可以说始终贯穿在学校德育的发展中,面对多元文化的现实,新加坡中小学制定了多层次的学校德育目标,多元统一的内容及相适应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妈祖信俗文化的播迁与当地华人社群的发展密切相关。粤海清庙、天福宫、琼州会馆等场所成为妈祖文化在新加坡发展的典型代表。新加坡妈祖文化既有延续传承传统信俗的特征,同时朝着在地化发展,融入民众生活习俗之中。它是新加坡华人华侨爱国爱乡情感的寄托,推动了中国与新加坡的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新生代小说两作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尼尔小说出发于新加坡乡土而终极于世界性的艺术视野,谢裕民小说对新加坡“城与人”文化主题的新开掘,都反映出其创作多元文学因素的交汇,而尤自觉于中国文化传统和新加坡本土文化传统的融合。这些不仅形成了新加坡新生代小说家的特色,也构成了“新加坡小说再出发”的某些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化中,礼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研究中国传统道德与当代新道德关系,不能忽视礼的作用。礼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一般说具有四层含义:第一,指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及道德规范等;第二,单指道德规范的基础;第三,专指道德规范中的“礼让”;第四,指礼仪、礼节等。本文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中国传统礼文化主要就礼作为道德规范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继承礼的重要性和自觉养成讲礼习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拜见”,一般指身份低者会见身份高者或客人会见主人。拜见属于较正式的社交活动,十分注重礼仪礼节,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人讲究“以礼处世”、“循礼办事”,因此尤其注重拜见礼节。 拜见礼节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但经过历代演变,拜见礼已从程式上的繁文缛节变得更简易、更方便、更实用。了解拜见礼节的变迁对了解汉民族的社会心理和语言行为习惯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和菲律宾在文化上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尽管两国文化有着受西方文化殖民的共同遭遇,但是,由于在西方文化殖民活动中不同的命运及历史原因,两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的文化构建也大相径庭,这也成为影响两国发展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0.
韩国是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国家,在教育方面与中国有不少共通之处,以幼儿教育为例,韩国的幼教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重视品德教育 韩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一年级都设有德育课,这其中的礼节教育最令人印象深刻。韩围学校中的礼节教育内容包括: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讧、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4、社会生活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5、国家生活礼节,如对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