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清人方扶南有“摹写声音至文”、“李足以泣鬼”的评论。确为至论。李贺以其浪漫才情和瑰丽想象,营造了一个幽奇神秘的意境。对于无形抽象、稍纵即逝的音乐,李贺以实写虚。重在效果的渲染.亦真亦幻,突出了箜篌声鬼泣神惊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音乐、能给人带来听觉的享受,心灵的抚慰,而一篇描写音乐的优美篇章,更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让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人教版第三册巾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都是捕写音乐的杰作,现将这两篇诗歌中的音乐描写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3.
杨俊叶 《学周刊C版》2011,(5):203-203
有人将音乐定义为“感情的速记术”“情绪的语言”,不是没有道理,但音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把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体文字,其难度不言而喻。中国古典诗歌中表现音乐的诗歌只有一小部分,且大多出现在唐朝,存这其中就有不少佳作,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相似文献   

4.
姜凤茹 《辅导员》2011,(24):60-60
本文主要就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的诗歌单元.谈一下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感悟。第二单元选人了《诗经》中的《氓》《采薇》和屈原的《离骚》等,对于语文功底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文章.有很大难度。第j单元选人了《兰亭集序》《赤壁赋》并要求全篇背诵.对于语感比较差的学生来讲.朗读、背诵也存在困难。所以.我常和同学们说:如果背诵这一关你过了.就会一路好走了。  相似文献   

5.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同为乐府古题,又均有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但因作者的个人才情、生活遭遇不同,两首诗在音乐描写方面呈现出迥异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李冬梅 《语文知识》2000,(11):71-73
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怎样描绘才能使之形象、可感呢?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虽前者是诗歌,后者是小说,前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写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异曲同工之妙。试比较分析如下:二者对声音的描写都可分为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方面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可谓异曲同工 ,尽得其妙。正是音乐和文学完美无缺的结合 ,使得这两首诗得以闪烁着璀璨的艺术光辉。  相似文献   

8.
孙月美 《下一代》2013,(11):33-33
古老的风铃,撞击泛黄的古朴平淡,悠悠地回旋在耳畔。不灭的箜篌声,伴着远处诵读《论语》的声音。孔子,您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一袭白衣,温文尔雅,朦胧中,孔子,您好像正缓缓向世人走来,走进这个似曾相识的世界,走进这个继续发扬《论语》精神的国家。于我来说,"慎独"二字便是您最好的诠释。子曰:  相似文献   

9.
从《史记》中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抒情诗歌有:伯夷、叔齐的《采薇歌》,荆轲的《易水歌》,项羽的《垓下歌》,高祖刘邦的《大风歌》《鸿鹄歌》,朱虚侯刘章的《耕田歌》,赵王刘友的《饿死歌》,汉武帝刘彻的《瓠子歌》等等。千百年来,这些英雄的抒情诗歌长久地为人们所传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走进《史记》的这些抒情诗歌,去感受她们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征役诗是《风》、《雅》中具有特色的一类,它的产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征役诗内容丰富,采用赋、比、兴等艺术手法真实、深刻地描绘了征夫的疾苦、思乡及思妇的情怀。  相似文献   

11.
寿凤玲 《时代教育》2007,(8Z):150-150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一般认为“朦胧诗”是从1978年北岛等人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有舒婷、顾城、扬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有大量的摹声词、重言词及双声叠韵词,这些词汇正是汉民族语言特有的“诗歌功能”借上古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大展示。汉语中特有的“诗歌功能”是借助“摹声”唤醒的——摹声萌芽了诗歌;而摹声这种“婴儿语的启迪”又孵化了“重言”,即“叠字”,同时又间接地孕育了足以显示诗歌潜能的另外两种模式——双声、叠韵。重言叠字的结果是使语言的“诗歌功能”更为充分和完善,即在语音的错综组合中显示规律变化的音乐性,构成韵律的基础和条件,而重言加上双声叠韵,就基本具备了生成汉语诗歌的韵律前提。因此说,“摹声”唤醒汉语中的“诗歌功能”,摹声的具体化是重言,重言催生了双声叠韵,而重言和双声叠韵正是汉语音乐性的基石,是诗歌得以成为“诗歌”的韵律基因。  相似文献   

13.
每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消息》、《黄鹂》等优秀诗作,都让人流连忘返。这固然是因为诗人写出了人们普遍体验到的真情至性,却也得益于诗人对诗歌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其中,作者在诗歌中广泛而成功地运用了抑扬艺术。  相似文献   

14.
音乐表现手法是指作者为了传神地描写某种音乐或声音,使读者身临其境,在文本上所使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和技巧。笔者以《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为参照对比,分析《西厢记》第二本中"崔莺莺夜听琴"一折以声喻乐、以形喻乐、以典喻乐的音乐表现手法,并说明《西厢记》采用这样的手法是对音乐描写的突破。通过这些写作手法,在思想内容上更好地表现出了《西厢记》所传达的"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和崔莺莺、张生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纯洁爱情。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当代筝乐作品的不断涌现,有一部分作曲家选择以古诗词为写作背景进行筝曲创作。笔者选择以筝曲《箜篌引》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古筝作品与同名诗篇中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准确的以深层体验来诠释乐曲,探究在乐曲演奏中应注意的文化内涵,达到音乐与诗意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6.
黄晨屿 《家教世界》2013,(2):254-25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以其伟大的文学成就彪炳史册.其语言大有"婴儿语"的痕迹和倾向,具体表现在大量的"摹声"和"叠语"的使用上.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诗经》"婴儿语"的艺术魅力,并试图能在理性追溯的同时从中汲取感性而丰富的精神价值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7.
《唐风》是唐(晋)地的诗歌,反映了早期晋文化的风采,此地亦是夏代疆域,不免浸染和承袭了夏文化。《唐风》中的"套语"与反映夏代文化的文献《夏小正》有密切关系,就是夏代诗歌或谣谚的继承性表现。  相似文献   

18.
艾米莉在创作《呼啸山庄》之前大约10年间,陆续写出了《贡达尔传奇》诗歌和抒情诗约200首,为《呼啸山庄》的写作进行了充分准备,这些诗歌成为艾米莉惟一的传世之作的母腹。贡达尔诗作内容丰富,人物众多,结构复杂;其多重叙事,多声齐鸣的技巧和众多的人物都在《呼啸山庄》中成熟地得到了再现。  相似文献   

19.
《诗经》的地域性特征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尤其是关于国风中的《周南》《召南》的地域性 ,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从地域位置、诗歌内容两方面进行考辨后发现 ,《周南》《召南》具有鲜明的南方文化特色 ,应属于南方诗派 ,是楚辞的先声。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高一语文(必修1)(粤教版)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中《诗经》之《静女》《氓》时,我本着新课程标准的实验精神在教学中进行了新的尝试.发现这两首诗歌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情感体验、迁移写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