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修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的"校父",亲身参与了清末、北洋时期许多重大事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严修有日记的习惯,留有一部跨越54年的日记手稿。这部日记内容丰富,保存有大量珍贵的教育史、政治史、社会史、地方史的一手记录,是研究这一时期的重要史料,值得学界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2.
薛福成的出使日记内容丰富 ,颇具学人特色。其日记学人特色的第一个体现是有选择地收集、记录资料 ,第二个体现是记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第三个体现是将感想发为议论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文辞的优美洗练。薛福成的日记之所以有鲜明的学人特色 ,在于其所受的教育和早期经历使其具有浓重的学人气质 ,而其日记内容的进步性则是他强烈的爱国心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孟迟是晚唐前期中下层寒士、诗人,在科场与幕府间寻求个人出路,会昌五年及第,后供职于幕府;有诗名,尤工绝句,诗歌题材较集中;诗人的经历和作品在同时代寒士群体中较具典型性.  相似文献   

4.
薛福成与中法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福成字叔耘 ,号庸庵。在晚清统治集团中 ,他素以讲究实学 ,通达“时务” ,热衷洋务 ,力主变法而朝野闻名。在中法战争时期 ,薛福成凭借其多年追随李鸿章襄办外交事务之经验 ,对整个战争局势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并亲自参与了抗法的实践 ,本文将对薛福成在这场战争中的政论与实践略作述评。一、“守在四夷”—薛福成处理中法越南问题的基本态度1 9世纪 80年代初中法越南问题和中日朝鲜问题日益困扰着晚清政府 ,成为了当时士大夫们所关注的焦点。一时间两大问题成为了时论中的主流 ,薛福成自然也没有例外。早在 1 875年 ,薛福成在致友人的一…  相似文献   

5.
赵诗香 《教育文汇》2003,(12):32-32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从小学开始,已坚持了二十年。有时,翻出过去的日记看看,会生发出许多感慨。我也喜欢看别人的日记,特别喜欢作家的日记,只要见到,就会立刻买下。从教后,我则坚持让学生写日记。我对学生日记的要求不高,真实通顺足矣。真实是日记的生命,文通字顺是日记的起码要求。一开始。有一部分孩子不会写,我就经常将写得较好的  相似文献   

6.
以下是2008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试题第30题: 科学家竺可祯写了60年日记,其中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入北京城 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相似文献   

7.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以前是东吴的早期,这个时期的东吴政权可以称为幕府政权,其中央机构主要是幕府,地方机构的特点是多用武将为郡县长官。幕府政权是孙策、孙权迫于当时的形势建立的,它虽然在孙氏稳定江东的过程中起过一定作用,但随着孙氏势力的扩张,幕府中央机构的弊端也日渐突显。直到孙权称吴王以后,孙氏才废除了这套机构,彻底解决了政权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8.
日本自平安时代(公元792年至1192年)的镰仓幕府起,就步入了日本史上所称的封建社会的前期。到1887年江户时代的德川幕府止,中间经历了近七百年漫长的所谓幕府时期。在幕府时期,天皇仅是一个象征性的偶象而已,一切军政实权,统统归之于幕府的首脑——将军掌握。因此,将军是幕府时期的日本实际统帅。在幕府时期的历届将军中,有的是非常跋扈独裁的,上自大名(诸侯)下迄子民,他都可以生杀予夺。只要看看1680年至1709年的幕府首脑将军德川纲吉所颁布的一项可叹可笑的奇怪法令,即可窥探幕府时期政治局面的梗概;并可由此推想到当时日本人民的惨痛遭遇。1680年德川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接任幕府,日本史上称为元禄时代。纲吉为人,刚愎自用,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将军。他从不倾听老中(幕府中的最高政务官员)大名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中后期是中国步入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由传统的朝贡外交体系逐步向近代外交体系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薛福成的外交思想体现了这一转变.薛福成在其充当曾、李幕僚时的外交思想中就有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立场、讲求交涉之道、以实力为外交后盾的外交思想,这已具有明显的近代外交思想成份.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幕府制度的起源时期。家臣制是幕府制度的发韧,具有幕僚制和幕友制的双重特点;养士之风具有幕友制的基本特征,所养之士由主人自己出资聘用,双方是主宾关系,“合则留,不合则去”;战国时还出现了“幕府”这一名称,实际上指的是军府,这种幕府或军府具有用人自主权、财政自主权、赏罚自主权,是幕僚制的萌芽。  相似文献   

11.
唐代开元、天宝时期,随着边防形势的变化,唐初临时性统帅远征的行军大总管最终演变为常任久戊的大军区行政长官、将军府署机构由临时变为常设,称之为边镇幕府。其僚佐选用保留了前期行军幕府表奏辟署制度,幕职的署用要由节帅表荐于朝廷,经朝廷批准方正式任职。但随着由行军幕府的临时从征变为边镇使府的驻守从事,幕府职称性质则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行军幕府中,幕职是临时奏用的差遣之职,而在边镇幕府中,幕职成为实职。边镇幕府僚佐起初常以节帅管内州府郡县官吏兼充,其后则又出现节帅为之奏请朝衔和宪衔。同时,比较前期行军幕府,其辟署对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入幕人员的官品名位有向高层次发展之趋势,体现了朝廷对边事的重视和对边帅的优宠。  相似文献   

12.
天正元年(1573),足利氏在群雄交兵中被武士织田信长所灭,室叮幕府倒台。经过一段战乱时期,于天正十八年(1590)丰臣秀吉统一了全国。庆长八年(1603),武士集团领袖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置幕府,史称“江户时代”。江户幕府的建立,结束了日本长达一百二十多年的混战局面,全国由分裂归于统一,从而揭开了日本封建历史新的一页。江户幕府建立了一整套统治秩序,使封建体制的结构更加完备,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全国的形势,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局面。江户时期,由于城市的扩大和商业经济的繁荣,商人大量涌现,他们的经…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国际共运中一些重大事件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大论战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中苏两党在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而造成这种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党从"左"的角度来理解、实施这些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幕府最早产生于战争时期,首先存在于军事系统,实际上指的是军府。秦汉以后,自主用人的幕府制度由军事系统广泛地扩展到行政系统,行政职能成为幕府最基本最广泛的职能。从《册府元龟·幕府部》可知,幕府的主要行政职能有: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规讽劝谏幕主的不当行为,掌幕中表奏文檄之事。  相似文献   

15.
一、阶段特征日本各岛很早就住有居民,5世纪大和奴隶制国家统一了日本本土,646年,日本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进入封建社会。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到10世纪中期,出现了武士阶层。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天皇成为傀儡,日本进入六百多年的幕府封建军事专政时期。19世纪中期,幕府统治发生严重危机,出现明治维新,日本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德川幕府及其所维护统治的一整套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了日本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在封建领主、新兴地主以及高利贷者的层层剥削下,广大农民处在…  相似文献   

16.
两汉以来,帝国的政治制度有两大变化,一是幕府的公府化,一是公府的幕府化,公府与幕府相互纠结,对魏晋时期的政治形态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即对《晋书·职官志》中的相关材料进行辨析,考证了两晋时期公府与军府的层级及机构设置问题,勾勒了此一时期政治形态的具体面貌。  相似文献   

17.
岩濑忠震(1818—1861)是德川幕府末期的中层官吏,也是近代日本政治舞台上最初的外交家之一,被誉为幕府末期三杰之一;他活跃在幕府末期开国的大变动时期,参加了影响日本历史进程的《日美友好通商条约》暨"安政五国条约"的谈判、签订活动,在日本从锁国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岩濑忠震对当时日本局势的判断及建言对日本早期现代化进程亦产生了不可轻视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腾[誊]正日记》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徽州女童撰写的日记,后经汪翠珠女士誊抄得以遗存迄今。日记的时间从1937年11月8日到翌年的5月6日(其间有中断),生动地反映了日军侵华对皖南民众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剧烈冲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清季督抚幕府改制与近代地方行政体制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督抚幕府是近代中国地方政治的中枢,在近代地方行政体制形成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咸丰朝太平军兴后,督抚幕府作为清代幕府制度的重要层面,在机构组成、职能、人事任用诸方面都发生重大变化,大大突破了清幕府制度的原有框架,孕育生长了以督抚为中心的新生幕府官僚体系,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领域拥有空前的控制力,实为近代地方行政体制演化之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永嘉丧乱之初,河东薛氏凭河自固,自保不迁。直到刘裕平关中后,河东薛氏部众开始分散播迁,总体而言,河东薛氏南迁江左共有三次,前两次在刘裕失长安时,一支主动避难南迁,一支以俘虏被裹挟南下。第三次即北魏太武帝年间薛安都反叛逃奔刘宋,史书关于薛安都南迁时间和事件记载不一,应以《魏书》为确。三个南迁房支中一支较早北归,另两支以薛安都为代表,在刘宋时期凭借军功成为孝武帝勋旧,为"义嘉之乱"核心人物,威震南境。义嘉之乱被平,薛安都举州降魏,薛氏大部北归,齐梁之世虽仍有薛氏成员活动,但已十分寂寥,梁代以后河东薛氏在南境几无踪迹可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