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3 毫秒
1.
(续上期 )(二 )“品格”提升的意义及评价如果说“效率”主要着眼于市场、经济、有形资本与资产 ,那么“品格”则主要着眼于人文、社会、无形资本与资产。电视传播艺术的功能追求 ,既要足够关注“效率” ,也要足够重视“品格” ,应当使二者协调实现。有学者对中国电视传媒研究中 ,尤其是产业改革研究中的问题发表了这样的评价 :“……在方法上基本没有足够的经济学模型的论证 ,在价值观上往往又将媒介经济学凌驾于媒介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美学之上 ,单纯强调媒介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 ,媒介在产业化、市…  相似文献   

2.
<正>【学者简介】曾一果,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文化、城市传播、数字传播和影视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数字媒介时代的文艺批评研究”(19ZDA269)、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都市文化生产的媒介实践研究”(19FXWA002)、国家社科基金后期一般项目“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研究”(14FXW008)等。出版有《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研究》《中国传媒文化百年史》《媒介文化论》《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城市想象》等多部专著。在《文学评论》《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相似文献   

3.
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述评(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媒介可信度”不仅是个体对于媒介的态度和评价,更是一种与特定的社会结构、媒介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媒介可信度”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科乃至相关社会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本文旨在对西方丰富的“媒介可信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为中国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西方的相关研究划分为源头、端倪、创始、发展、繁荣和整合6个发展阶段。“媒介可信度”的概念也随之经历了重大变迁,从当下的界定来看,主要指受众对于媒介机构、媒介信息及媒介渠道可信赖属性的评估,包括多个维度。相应地,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主要包括了来源可信度、信息可信度、渠道可信度三个主题,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媒介可信度”概念/指标探讨、“媒介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某种媒介的可信度、对比不同媒介的可信度、比较从业者和受众的可信度认知、“媒介可信度”传播效果研究等六个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早期的研究以调查法、单一维度测量和定类变量为主,当前则呈现出多元和融合的态势,但定性方法仍嫌不足,量表的指标条目模糊雷同,调查对象单一,制约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4.
如今,在中国的文化市场和媒介资讯中,各种“传统文化”正显现出“复活”、“复兴”之势。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概念强调了传播媒介在大众传播中作为“意见领袖”的作用。而“传统文化”若要进入现代中国受众的视野,并让他们接受,亟需“两级传播”的中介功能和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吴婷 《新闻知识》2006,(3):77-78
“媒介帝国主义”理论衍生于“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是70年代以来西方传播学批判性研究的产物。关于“媒介帝国主义”的理论,早期学者们从政治、经济等制度语境下进行研究;至上个世纪90年代,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用文化的话语分析“媒介帝国主义”,他否定了现代  相似文献   

6.
符琴 《新闻世界》2012,(2):145-146
中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从经济到文化,从媒体资源到受众知识结构,城市都处于优势地位。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大众传播媒介的研究和建设都是以城市为核心的,而且农村和占据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受众却几乎被忽略。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媒介的可持续发展,会日益加剧现代社会的知识信息鸿沟,严重影响媒介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郭镇之 《现代传播》2002,(3):122-123
由全国百所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的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举办的“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 4月 13日、 14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国际会议以“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为研讨的中心 ,目的是建立中外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 ,促进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 ,并推动“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学科的建设。通过研讨会 ,也希望发现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 ,推动中国学者采用能与国际传播学研究“接轨”的途径和方法 ,将中国的国际传播和文化传播研究推向世界。一、强大的与会学者阵容在研究国际传播方…  相似文献   

8.
“媒介化”(Mediatization)概念主要是用来理解媒介对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性。挪威传播学者郎白①指出,“媒介化”是指在这个高度现代化社会中的社会变迁以及在这些转型中媒体和中介传播的作用。在晚期现代性阶段,“媒介化”几乎影响了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9.
张磊 《现代传播》2005,(4):105-106
2005年7月18日-22日,媒介研究领域的一次全球盛会:“第十四届AMIC年会暨2005中国传播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各国的近三百位精英学者和来自中国各地的数十位一流专家齐聚昆仑饭店,共同探讨“转型期社会中的媒介变迁”的各方面话题。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所主办的年度学术会议“中国传播论坛”迄今已是第五届,在国内外形成了的广泛影响。亚洲媒介信息与传播中心(AMIC)是一个洲际学术机构,侧重亚洲地区的媒介研究话题,其总部设在新加坡,成员遍布全球。第十四届AMIC年会的主题定为:“亚洲的…  相似文献   

10.
王君超 《今传媒》2005,(10):24-28
从1995年媒介批评进入中国传播学者的视野(1),至今已有10个年头了。10年来,媒介批评这项崭新的新闻传播事业筚路蓝缕,虽然至今没有形成一门“显学”和一项“产业”,但是它从无到有,从一个“舶来”的概念和理念,孕育出学术专著、博士论文和国家级的课题,呈现出逐步发展的总体趋势。但是不可讳言,与蓬勃发展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相比,近年来媒介批评研究虽然在研究领域和视野上有所突破,然而总体仍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近年来国内第一本定位于“媒介批评”的刊物(2)更名、第八次全国传播学会议上媒介批评的“缺席”(3),以及媒介批评学者在全国整…  相似文献   

11.
大陆国际传播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跨国与跨文化研究”和“比较研究”占据了中国(大陆)2004年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的主流,与以往单纯描述现象不同的是,目前的研究开始注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解析现象。一、跨国与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关注的是国际间的信息流动及其影响,侧重的分析单位虽然已经从早期的政治性内容转向了文化和经济方面,但是近20年来全球经济的互动带来的商业化和消费主义对媒介及其传播行为的影响并没有在去年的研究成果中体现出来。娱乐化和商业化已经成为国际传播研究的焦点,但是大陆学者对此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兴趣。(一)美国媒体对其他文明的…  相似文献   

12.
胡继超 《青年记者》2017,(20):126-127
媒介地理学来源于文化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同传播媒介、自然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媒介形态建构着地理环境,地理文化也重塑着媒介形态,帮助人类建立起“想象共同体”与“虚拟实体”.地铁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新型传播媒介. 地铁:城市传播的媒介 狭义的地铁是指运行在地下的城市铁路或捷运系统,城市地铁站是城市快速交通枢纽综合体,可以满足地铁线路系统之间以及与其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之间的交通换乘功能,同时承担相关其他城市职能(如商业)等.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体感觉和器官的延伸.地铁从本质上看是人类的交通代步工具,但从城市传播视角看,城市中的一切物体都可以当做传播媒介,因此地铁也是人体的延伸,一种人们“想象”出的城市中介.  相似文献   

13.
关于城市和媒介,在"媒介表征"范式的研究中,大众传播媒体是再现城市的最重要的工具,城市实体空间与大众传播媒体建构的虚拟空间却是二元对立的,城市传播长期存在着缺乏连接、轻沟通的问题。媒介实践研究为理解空间与传播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基于该理论视角,采用理论分析、文献分析质化研究方法,将短视频传播成为一种媒介实践行为,得出结论:这种实践已内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激活了城市空间,实现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回流与连接,重筑了新的社会关系,进一步体现出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14.
"快乐中国":媒介文化视域里的湖南卫视传播理念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卿志军 《新闻界》2008,(5):107-109
湖南卫视秉持“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在娱乐节目品牌建设实践上获得了市场成功。但主要依据商业主义逻辑进行生产的节目内容引发“通俗”与“高雅”的媒介文化之争,湖南卫视应该调整传播理念,强化社会责任感,树立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在200多年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西方文化的传播和研究都是以都市文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无论是现实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都明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从经济到文化,都市都处于绝对的优势和霸权地位,而在"城市中心主义"的社会文化传播系统中,乡村成了被忽略的"他者".当代大众传播研究和建设应努力改变欧美国家以都市文化传播研究为主的模式,重点关注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城乡文化因传播失衡而面临的生态困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媒介文化分析的视角反思广播类型化的模式,它的轮盘结构显现“碎片化”传播与追求市场定位,这种结构方式的操作价值突显了信息与娱乐传播的意义,由来及兴盛建立在受众消费市场细分的理念之上,繁荣多样的类型消费模式背后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潮流,媒介文化的标准形式融入了后现代思潮的特征,既受到“惯例”、“成规”的约束,又在永恒地变化发展,以新的传播样态呈现受众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7.
1967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首次提出媒介生态一词。西方媒介生态学从生态想象角度介入传播研究,在复杂的社会生态体系内,透视人、媒体和社会各种力量的共栖关,系,以期望达到生态平衡。借生态思维角度,我们将报业看作是社会生态体系中的一条“鱼”,主要分析在信息技术、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报业这条“鱼”能否生存,又该游向何方。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中国对外传播的问题时,有一个人群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这个人群就是在华旅居的外国人.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来华的学者、记者、商人还是旅行者.他们对中国形象的传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中一些人的影响甚至是十分深远的.如马可波罗、利玛窦、斯诺、爱泼斯坦等人,他们传播的中国形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外国人认知中国的印象.而在信息化时代,在华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途径也主要是通过媒介.因此,对在华外国人媒介接触状况的研究也是中国对外传播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媒介文化分析的视角反思广播类型化的模式,它的轮盘结构显现“碎片化”传播与追求市场定位,这种结构方式的操作价值突显了信息与娱乐传播的意义,由来及兴盛建立在受众消费市场细分的理念之上,繁荣多样的类型消费模式背后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潮流,媒介文化的标准形式融入了后现代思潮的特征,既受到“惯例”、“成规”的约束,又在永恒地变化发展,以新的传播样态呈现受众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20.
郭继强 《东南传播》2023,(3):110-113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乡村传播再度成为研究者关注的话题。乡村振兴战略给予了乡村传播研究新的视域和背景,新兴媒介技术使得传播权下沉至农民手中,乡村传播研究也逐渐突破了城乡对立的二元叙事范式,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传播日益成为重要的议题。近三年,在具体内容上,乡村传播研究主要可分为三类,分别是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的乡村传播研究、涉媒介环境类乡村传播研究、三农类短视频的研究。在研究趋势上,乡村文化传播和新媒体视域下的乡村传播研究备受关注,抗疫时代背景下的乡村广播研究成为“新宠”。未来乡村传播研究应把握媒体融合趋势,创新短视频传播路径;立足当下的抗疫时代背景,寻找具有特色和价值的研究方向;合理利用乡村网红传播乡村文化,讲好乡村故事,为“传播好中国声音”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