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艺术往往面临着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理性的质疑使得现代艺术具有非理性主义倾向,这使很多人对其鲜明的先锋态度有所误解——认为是一种无知混乱的呓语。而实质上,从现代艺术的源头来分析,艺术家们其实是抱着了解人类的愿望,推翻一切规定人类秩序的偏见,从“人”本身出发,通过找到“关系”这一媒介,将生命力保存在艺术中,从而得出“艺术是一个独特世界”的衡量尺度。  相似文献   

2.
荣格是和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他把“集体无意识”视作一切审美活动的原动力,并在无意识“原型”与有意识创作之间、原始神话与现代艺术之间、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之间建立起了新的联系,拓展了西方当代美学与艺术批评的理论视野和思维空间.这种关于艺术创作推动力的理论,无疑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其着眼点非常有限,很难成为一种独立的、体系严整的美学理论.由于荣格过分夸张了集体无意识的动力机制,试图用它来解释一切审美现象,因此难免陷入逻辑的混乱和理论的荒谬.  相似文献   

3.
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早已科学地揭示了的艺术规律。但是,这一艺术规律,被林彪、“四人帮”蓄意歪曲和恶毒诋毁,混乱了理论是非,对艺术创作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4.
“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雅俗研究尽管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雅俗的区分仍然显得混乱。传统雅俗研究中的困惑与矛盾,根源于单一的思维方式与理论指导。在意识形态理论中,往往将雅俗进行简单的二元对立,容易忽视二者之间互相转化的运动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当作一种生产、一种动态的活动,能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从生产(艺术创作)——消费(艺术接受)的动态循环过程来对雅俗问题进行研究。在新的时期,以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为主、其他理论为补充的多角度综合研究,将成为中国文学雅俗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金色笔记》是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作者以五本笔记的形式分别从安娜的作家经历、政治生活、情感经历以及日常生活四个方面反映了她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最后历经“崩溃”走向心灵重生的过程。安娜的经历反映了20世纪中期整整一代人所经历的错综复杂、四分五裂的混乱现实。然而,小说并不止于反映一个“混乱”的世界。从内容上看,“混乱”是安娜通向“秩序”的必经阶段;从形式上看,在万花筒般复杂的表象下,小说中作者精心设计了呈螺旋式上升的谋篇布局和素材与作品的层层并置。小说描写“混乱”是为了探寻“秩序”,在表面“混乱”的形式下隐隐体现出“秩序”。无论呈现“混乱”还是谋求“秩序”,《金色笔记》都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处处显示出作者于“混乱”中建立“秩序”的人文追求和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6.
文艺批评中的“真、善、美”一直作为衡量艺术的标准,“求真”、“求善”、“求美”是所有艺术家追寻的终极目标,真、善、美也是唱法的至高境界,我们以文艺批评的标准来审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唱法,其实科学的发声方法只有一种,“美声”、“民族”、“通俗”是三种不同的风格,风格的多元化已成为当今艺术发展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 ,这句话广为流传 ,深入人心。“艺术” ,多么迷人的字眼 ,掌握教学艺术是教师工作的高级境界 ,是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教学艺术 ,它不同于单凭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的文学艺术 ;它不同于运用音响、节奏、旋律来塑造艺术形象的音乐艺术 ;它不同于运用语言、表情、人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表演艺术。教学艺术是最广博、最复杂的艺术 ,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教学技能技巧 ,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 ,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教案是教师精心备课的结晶 ,但它仅仅是…  相似文献   

8.
就乔伊斯自传性长篇小说《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卷首语的艺术效果进行了深入探析,论证了该卷首语多方面的美学价值。该卷首语是乔伊斯发出的“一声叛逆的呐喊”的第一个强音,暗示了乔伊斯要用崭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叛逆”、“创新”、“流亡”和为艺术“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乔伊斯对每一位年轻人在成长中最容易犯的错误——“骄傲”的危害性发出的警告,因而,它是对人生的一种阐释,是一种思想的流露,是一种生活评判趣味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意象解构作为一种结构诗学的功能支架,可以打开《致云雀》艺术世界新的审美之维。借助“相属分解”“相类分解”“相关分解”来解构“云雀”这一核心意象,它的“形”和“声”隐藏着意象群落的复杂审美意蕴:诗里的“云雀”不仅彰显着象征美、光明、自由与理想的浪漫主义美学格调,还关联着内附于古希腊神话谱系的“诗性拯救”;诗外的“云雀”,以难能可贵的内省来面对现实人性的围城,成为某种突破现实桎梏的审美存照。诗歌总体上体现了一种用浪漫主义来驱散现实阴霾的美学品格:艺术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审美判断力”是康德在其三大批判之一的《判断力批判》中提出来的。笔者发现,这个构造康德美学体系的重要基石与后世的“艺术直觉”说有复杂的瓜葛牵连,因而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康德之前没有、康德之后一般也未再沿用的重要概念,弄清它与艺术直觉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把握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线索,而且有助于我们在美学基本理论上澄清前几年理论界关于艺术直觉的混乱认识。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虽然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但相对而言社会思想自由活跃,各种新学说涌现,甚至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这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本文以这个时期的重要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为考察中心,从该书中体现出来的幽默艺术,来一窥这个时代的思想大解放浪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取比较的方法,以加拿大当代著名画家伽尼昂的画作为个案,分析论述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画风的优劣得失。文章认为,绘画艺术是以形象、色彩为“能指”的,是一种“能指艺术”,它不可能通过对“形象”的破坏来获得发展的生机。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歌唱时“情”在艺术表现中的重要性。声乐演唱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用“声”与“情”的结合来体现艺术审美感情的,且“情”是起重要作用的。通过列举一些实际的例子并结合笔者的心得体会,来探索如何在歌唱中实现以情带声。  相似文献   

14.
对建安文人“为艺术而艺术”本质的理解,学术界还存在着分歧。考察“为艺术而艺术”这一说法的产生、演变、作用及鲁迅先生用“为艺术而艺术”来概括建安文学特征的具体背景,便可看出鲁迅先生所说的“为艺术而艺术”,是指建安文人那种以追求审美、精神娱乐为指向的文学创作潮流和把文学作为纯艺术来欣赏、品评的风尚,是建安“人的觉醒”化的“文的自觉”。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一种“为人”的艺术,“育人”、“立人”是教育的神圣使命;教育又是一种“人为”的艺术,“育人”、“立人”又要人(教育者)来完成。这就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仅有知识、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智慧,即“对情境的认识、辨别和顿悟”(美国学者里弗语)的能力。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得更直接,教育“全部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通过对《饥饿的艺术家》这篇短篇小说的细致分析来完成对卡夫卡式的“孤独”的一种话语阐释。文章从历时、共时和艺术精神三个层面来解读孤独并希望从中“解卡夫卡对孤独、艺术的认识。存在的孤独感与荒谬感,艺术的孤独与庸众的泛滥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文艺创作很讲究节制,即讲究“度”。艺术家把掌握好“度”,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美学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从某种意义讲,教学活动电是一种“艺术”,我们不是常常讲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吗?在教学活动中能否把握住“度”,掌握好分寸,正是教学有无艺术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诗意缘何生成--论孙犁抗战小说的艺术范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孙犁抗战小说的总体认知,人们往往自觉把握出其中的“抒情”与“诗意”品格。这是显在不争的事实。这种品格使孙犁的抗战叙事凸显于那一时代相对来说比较粗砺、干枯的文学创作背景上。然而,对孙犁抗战小说的“诗意”与“抒情”品格,许多研究者只是作为一种既定事实来接受。论者把孙犁的抗战小说作为一种艺术范式来看待,着意从叙述对象的确立、叙事场景的偏好、叙述视角的选取等方面,力图探讨这一艺术范式何以生成。  相似文献   

19.
艺术语言意象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符号,它的符号意义是意象自身性质和象征效应的统一,它是对事物的拟态表现,它所蕴含的意义往往超越了所假之象本身的象限,从而生发出象外之象。发话主体为“尽意”所立之“象”,是一种佯谬性的复合意象,具有多向性、扩展性,能形成一种似谬实真的艺术张力。在言语交际中,发话主体“立象”只是为“尽意”创造了条件,真正的“尽意”要通过受话者接受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尚华燕 《考试周刊》2009,(10):153-154
一节好的公开课,对于授课教师来说是一种锻炼,一种追求。我曾经上过几节公开课,也听过很多公开课,受益匪浅。下面根据我上过的两节公开课来分析历史公开课教学艺术。一、预见艺术长久以来,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我们更多地关注了“我教了什么”,“我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却极少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生的反映如何”,至于教学过程是否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