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认为,礼起源于把神与祭祖。《说文》中讲:“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I-?,。亦声,,古文礼。”王国维说:“盛玉以奉神之器谓之若丰,推文而奉神人之酒醒亦谓之因,又推之而奉叩之事、通谓之礼。”①郭沫若认为,“礼是后来的字。在金文里,我们偶尔看见用丰字的。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盘庚篇》面所说的‘具乃贝玉’,就是这个意思。大概礼之起起于把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各种仪式。”②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礼起源于原始巫…  相似文献   

2.
彭建红 《语文知识》2006,(12):20-20
社是土地神。相传社神名叫句龙.是水神共工的儿子,因为能平九土,被黄帝选中做了土官,官名后土,掌土地与农业之事。《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日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又《礼记·月令》:“择元日,命民社。”郑玄注:“社.后土也,使民祀焉,神其农业也。”  相似文献   

3.
经常都会看到小说中提到“八拜之交”这四个字,“八拜之交”是指哪“八拜”呢?“八拜之交”语出《紫钗记·吹台避暑》:“俺二人以八拜之交,同三军之事。”俗称结拜兄弟为八拜之交;按:古无八拜的礼,以互相四拜算为八拜。另一说,八拜之交应该是指对结义双方长辈行八拜之礼,正式结为金兰之好。  相似文献   

4.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舍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植”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5.
■卷七上多部:“■,厚(辰月)貌也。从多尚声。”(依小徐本) 此字可疑者有二:义为“厚(辰月)貌”而从“多”,“多”与“厚”义虽相通,然与“(辰月)”之事类则略无关联,此其难晓者一;音为“尚声”,“尚”古属阳唐韵。《广韵》  相似文献   

6.
释“虹”《说文·虫部》:“虹,(虫带)也,状似蟲,从虫,工声。”卜辞有■字。如云:“王固曰:■,八日,庚戍,■各云自东。■母昃,亦■出~自北,饮于河。”(《■华》页四)又云:“旬昃亦■设,■出~自于河。”(《前编》卷七页四十三)又云:“设~于西。”(《前编》卷七页七)据此上下文,余释为虹。然其形何以如是  相似文献   

7.
自来论诗,少有论及《风》之源者。据《尚书·舜典》:帝舜命夔“典乐、教胄子。”于是夔“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萧韶九成,凤皇来仪。”此谓歌南风之诗及其效果。于是便有歌南风诗可以治天下说。《史记·儒林传》:“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又《乐书》:“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礼记·乐记》亦有同样记载。《乐书》并谓舜弹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疆心,故天下治也。”这不仅说明了南风诗的源起,而且说明了南风诗有治天下的重要作用。治天下,自然是古人夸大了,不过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诗歌和音乐陶冶人的思想情操的作用,不能不说是有很强的观察力。诗何以谓为“南风”,《礼记·乡钦酒义》:“宾必南乡,东方者,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南方者夏,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史公亦云:“南风,  相似文献   

8.
高洪钧 《文教资料》2001,(3):106-108
(一)《六合内外琐言》校读记 清代笔记小说多而杂,有同书异名者,也有不知撰人者。前读宣统三年(1911)上海国学扶轮社本《六合内外琐言》,见有黄人序云:“《六合内外琐言》,一名《琐■日记》,常州屠笏岩绅撰。”又,江阴人金武祥在《粟香三笔》卷五里说:广州通判屠君绅,“即吾乡笏岩刺史也,其所著《六合内外琐言》,初名《琐■杂记》”。以至今人所编《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有作者介绍云:“屠绅(1744-1801),清代江阴人,字贤书,号笏岩,拆字为竹勿山石,故又称竹勿山石道人,又号黍余裔孙。乾隆进士,授云南…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名和字孙玮古人有名,又有字,这与今人很不相同。现在所说的“名字”,是把名和字合二为一了。古时,名与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名一般只有一个,字可有两个,称“又字”.或“又号”。“名”:《说文》释为“自命也”。它是指一个人的称谓。《礼记·檀弓》:“...  相似文献   

10.
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韩东育一“党锢之祸’”与黄巾起义西汉王朝,统治层有一个很强的“正己以正人”的理念,即:“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兴礼,以为天下先”、“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①然而,这种导向本身也同时向天下昭明,天下无道之弊...  相似文献   

11.
《叔向贺贫》中“而离桓之罪”的“离”字,课本注“同”‘(忄羅)’,遭到。”这个注释把“离”的通假字“罹”与“(忄羅)”混为一谈。“(忄羅)”的读音为luǒ。《辞海》未收此字。《辞源》收入此字,未作具体注释。可见它在古代汉语里,极其少见单独使用。“罹”的读音为lí。它是“离”的通假字,在古代汉语里,其义之一是遭遇,作为动词使用于诗文中。如《诗经·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和张衡《思玄赋》:“循法度而离殃”中的“离”,都是遭遇的意思。又如《尚书·洪范》:“不罹于咎”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河北罹袁氏之难”中的“罹”,也都是遭遇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第二十三课所选辛弃疾词《破阵子》编者对词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中“炙”字注释为:“炙,切碎的熟肉”。联系整个词的意境,笔者认为此注释欠妥,值得与同行们商榷。其理由如下:一、根据一些字、词典的解释看:《康熙字典》对“炙”的释义为:之石切音,“说文”炮肉也,从肉在火上。又“书泰誓”:焚炙忠良,疏,焚炙俱烧也。从以上所引释义看,炙都为烧的意思。《辞源》释义为:①烧烤。《诗刊。雅·部叶》‘市兔斯首,播之炙之。”②烧烤的肉,《礼·曲一L上》:“脸炙处外,酸酱处内。”很明显,这里的“炙”…  相似文献   

13.
读《读书杂志·史记杂志》张家英西伯日文王《周本纪》: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读书杂志·史记第一》:念孙案:“西伯日文王”;本作“西伯文王也”。今本既衍“曰”字,又脱“也”字,此是承...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道”和“德”二字在先秦古籍《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就有表述。所谓“道者,路也”,后来引申为“规范、规矩”;所谓“德者,得也”,从“心”“直”,后被引申为内心“品质”“自我觉悟”。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子把“道”“德”二个字合起来使用:“故学至平礼衙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宋代理学家朱赢也有关于“道德”的注解:“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相似文献   

15.
“天地君亲师”是旧社会家家供奉的香位牌上的五个字。张舜徽先生说:“真正彻底了解‘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的来源和作用,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内幕,可算是了解了一大半。”而这五个字源出何书?目前学术界的主流看法是源出《荀子·礼论》。本文则认为源出《礼记·礼运》,主要理由有二:一是《荀子》中的五字缺少“亲”字,而《礼记》则不缺;二是《礼记》成书早于《荀子》,这在郭店简、上博简出土问世以后已经成为学界共识。  相似文献   

16.
(一)“文化”定义“文化”二字在中国出现较西方为早。甲骨文中是否有?目前似乎尚未能辨识出来。在中国古代早期文献中.文化二字是分开使用的,而且和现代语言中的文化二字意义有显著的差异。《易经·贲卦·彖传》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五经正义》对此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言圣人观察又化,则诗书礼乐之谓,当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一件事。一、利用写作规律培养自能作文技能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写作也不例外。“天下之事,莫不有法;法之于文也,尤精而严。”(包世臣《与杨季子论文书》)刘勰在《文心雕龙·总序》中  相似文献   

18.
《齐桓晋文之事》注释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的代表作之一,该文的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中的“保”字,一般的注本均采用传统的译法,解释为“安”,此说未妥,当训作“依靠”。另外,文中还有“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一句中的“欲”字,并非表意愿的动词“想要”,而应该训作表存在的动词“有”。  相似文献   

19.
在文言文里,“所”字常常用如下列加点各结构的成分:《荀子·劝学》:“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史记·项羽本纪》:“若属皆且为所虏。”《淮阴侯列传》:“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孟子·滕文公上》:“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这种“所”字属于代词吗? 马建忠以来,我们的语法学家多认为它是代词。其中为我们熟悉的说法有两种,都说它是指示代词,但是比之于“兹”“斯”“是”“此”等,又有它的特殊之处。分别开来看,一种说法,拿“所 动 名”结构为例,例如“召所从食漂母”,说是如果“从”字前面不  相似文献   

20.
刘友朋  蓝岚 《天中学刊》1999,14(1):77-81
郑玄治学严谨,注释诸经,所下论断,皆有所据,决不臆造。他的《毛诗笺》既重视字、词、名物的训释,又注意章句的析义。其训释的体例如下。一、释词(一)释词有依据。1.宗《尔雅》而不注出处。如《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笺》云:“兹,此;来,勤也。”《尔雅·释诂下》:“兹,此也。”《诗一回风·谷则:“我躬不阅,逞恤我后。”《笺)云:“躬,身。”《尔雅·释治上》:“躬,身也。”(诗·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笺)云:“之,往也。”《尔雅·释枯水):“之,往也。”(诗·大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