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课堂"动"、"静"的梳理与分析,明确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等内在的"动"态才是十分关键和至关重要的."内外兼静"、"内静外动"的教学状态应予以扬弃;而"内外兼动"和"内动外静"的课堂教学状态与境界则是应予以提倡和肯定.  相似文献   

2.
动与静是事物状态的两个方面,动中有静,静中寓动,它们互相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解题中,既要善于动中觅静,以静制动,也要能够静中思动,以动求静,直至动静结合.  相似文献   

3.
敏锐的观察力在现实生活中非常重要 ,在数学解题中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 ,可以这样说 ,成功的解题需要“眼观六路”。1 观“动静”运动是绝对的 ,而静止则是相对的 ,解题时需从不断变化的运动过程中 ,观察出相对静止不变的规律 ,从而方能“动中求静 ,以静制动” ,导致解题的圆满  相似文献   

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运动是绝对的;同时承认静止的存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它们互相依存,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解题中,我们既要善于动中觅静,以静制动;也要能够静中思动,以动求静.动静结合智解题.  相似文献   

5.
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课缺乏生气,学生不易理解、不感兴趣.因此,教师教学要取得实效,课堂必须变静为动,寓教于乐.那么,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动"起来呢?  相似文献   

6.
<正>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本文介绍如何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解决数学问题.一、动中有静,以静探静  相似文献   

7.
动静结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动,即运动或声响;静,即静止或寂静。动静结合的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比较复杂,笔者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略举几例,浅谈动与静的关系及其艺术效果。第一,以动衬静,动中寓静。王维的《鸟鸣  相似文献   

8.
作为寻根文学的重要文本《红高粱家族》系列以现代意识反观历史,在背景的选取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都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中“静”与“动”之美,有典型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9.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但就其主要模式则可以分为“清静养生”和“运动养生”两种,动与静,截然相反,欲求长生之道,到底应以静为主,抑或以动为主?历代养生家众说纷纭。余认为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两种养生方法,古人早有“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之说,方法虽然不同,但目的则一,均为促进和恢复机体气血流畅和平衡。  相似文献   

10.
张树宝 《语文天地》2008,(11):57-58
动静结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动,即运动或声响;静,即静止或寂静。动静结合的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比较复杂,笔者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略举几例,浅谈"动"与"静"的关系及其艺术效果。第一,以动衬静,动中寓静。王维的《鸟鸣  相似文献   

11.
<正>函数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这类题一般以几何图形上动点和其他定点构成特殊图形,或以图形运动为背景,动点、图形运动为媒介,把几何知识、代数知识紧密的联系成一体,数形结合,题目灵活多变,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技巧性和综合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广.解答此类题目的基本策略是,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制"动",分类讨论动点  相似文献   

12.
作为理论形态的《文学概论》,常常呈现为共时性的、静态的、自足的(能够互相解释的)状态,而它得以建立起来所用的材料又多为历时态的、动态的、发展的。这种动态的材料,既有文学创作,也有文学批评史与文学理论史等。如何将这些分散的、极难统一的材料推演、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系统性的,“动”、“静”平衡的理论体系,成为《文学概论》写作中的一大难题,也正因为如此,《文学概论》写作中常常出现“动”、“静”失衡的现象。《文学概论》写作中常见的“动”、“静”失衡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写作者运用的文学发展中的动态的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数学中考题不断创新求精,动态问题明显升温.以动制静,静观其变,已逐步转化为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力求培养学生在运动变化中发展空间想像能力.笔者  相似文献   

14.
"动点"问题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的特点是图形中的某 个点,按某种规律在运动.由于点的运动往往使题目中的几何 图形随之不断变化,使同学们解决这类问题颇感棘手.同学们在解题时,不 要被"动"所迷惑,要在动中求静,不妨把动点移动到特殊位置进行分析,也 就是先研究几种特殊情况(特例),对你解决一些探求结论型的动点问题会很 有帮助,减少了解题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讲了很多,学生疲于记录,也记了不少,但是课堂学习效益很低.其关键原因是学生"静得过多,动得太少".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以"动"求效益这一对策.即: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感觉器官和思维在课堂上一起动起来,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6.
复式教学课堂“动”“静”的相互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自动作业的设计往往也是牵制复式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动”(直接教学)为着眼点来安排“静”(自动作业),也就是说“静”不是单纯地为了“静”而静,“静”要为“动”服务,要为“动”搭桥铺路,通过“静”使“动”得以深化。 我们平时把“静”分为动前“静”和动后“静”两种,在课堂的直接教学内容确定之后,动前“静”和动后“静”的自动作业安排也不应相同。 一、动前“静”要立足为“动”做准备。如在教《我的弟弟》一课时,直接教学前自动作业安排为,默读课文,思考并准备回答下列问题:①弟弟为什么叫小“萝卜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②弟弟每天是怎样上学  相似文献   

17.
正1内容简介、教法和目标分析圆锥曲线的定值、定点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要求学生在变化的曲线或者方程中找到不变的因素,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中窥静,以静制动.这类问题综合性强,计算量大,很多师生感觉无从下手.笔者重点研究了一类圆锥曲线的定值求法、应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定点问题.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又称  相似文献   

18.
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是数学教育的首要目的 ,那种停留在仅仅传达知识的教学方式 ,是很不符合数学教学的根本要求的。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辩证思维在中学数学中的体现。一、动静的相互转化动和静是事物状态的两个侧面 ,它们相比较而存在 ,动中有静、静中寓动。在数学的解题中 ,可用动的观点来处理静的数量和形态 ,将常数看成是变数的取值 ,表现为以动求静 ;也可以用静的方法 ,如用一个方程表示动点的轨迹 ,用一个字母代替无限的、变动的取值等 ,处理动的事物。1、静转化为动例 1,求与已知圆x2 +y2 - 4x - 8y +15 =0相切于A(3,6 …  相似文献   

19.
动体转化为静体是文章建构主体常用的静动互化的辩证技法之一。动是辅,静是主,动是为了衬托出静。建构主体常常以声响描写建构主体及接受主体心灵中的宁静,以动态即动作描写建构主体与接受主体心灵中的宁静。  相似文献   

20.
数学中的动中求静是指:在某些图形因素或数量关系变化时(即动),隐藏在图中某些图形因素或数量关系保持不变(即静).挖掘这些静的因素往往成为解题的关键.以2009年高考试题为例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