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最多和最少     
在趣味数学课上,徐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学校买了40本科技书,买的故事书比科技书的3倍多一些,4倍少一些。买的故事书最少是多少本?最多是多少本?  相似文献   

2.
消去法解题     
例3包科技书和5包故事书共430本,同样的5包科技书和3包故事书共450本。每包科技书和故事书各多少本?分析和解:我们可以把条件排列起来。3包科技书+5包故事书=430(本)……⑴5包科技书+3包故事书=450(本)……⑵这道题我们可以从条件出发,把两式等号两边分别加起来,(3+5)包科技书+(5+3)包故事书=(430+450)本。这样就容易求出1包科技书和1包故事书共有书:(430+450)÷(3+5)=110(本),5包科技书+5包故事书=110×5……⑶把⑶式减去⑴式消去故事书,则1包科技书的本数是(110×5-430)÷(5-3)=60(本)消去法解题!浙江@樊周明…  相似文献   

3.
解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关键是确定单位“1”。有时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单位“1”不统一,而要统一单位“1”后,才能正确解决问题。那么,怎样统一单位“1”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举例,仅供同行们备课时参考。一、变更思路例:华光小学购买了科技书、文艺书和故事书共2400本。故事书的本数是文艺书的34,文艺书的本数比科技书的本数少15,三种书各买了多少本?[分析与解]这道题里两个分数的单位“1”不统一,可以把文艺书的本数看作单位“1”,将“文艺书的本数比科技书的本数少15”变更为“科技书的本数是文艺书的1÷(1-15)=45”。这样,43和45所依…  相似文献   

4.
有的题用算术法解,需要逆向思考,容易走入“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误区。如果采用列方程法,把所求的数用字母X表示,则可以顺着题意,比较方便地列出方程,求出解。这样可以使思维过程简化。例图书馆借出科技书35本,借出的科技书比借出的故事书少18本。借出故事书多少本?(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解出来)此题若用算术法来解,容易犯这样的错误:35-18=17(本)。要想得到正确解法,就需要把第二个条件“借出的科技书比借出的故事书少18本”,反过来叙述成“借出的故事书比借出的科技书多18本”。已知借出科技书35本,求借出故事书多少本,就是求比35…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点拨法这一整体范畴中,有不少技巧性问题值得总结与探讨。讲与问的并用,就是一个常见的教学技巧。必须注意到,有些同志在学习运用启发教学原则的时候,认为“启发”就等于教师的课堂发问,于是组织课堂教学时,常常搞成“满堂问”的局面。教师频频发问,学生连续作答,显得有些忙乱。有些同志一味地排斥“讲读法”这一传统的教学形式,认为“讲”就是“灌”。在实践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很少讲,或者干脆就不讲。甚至有些人还把这种偏激的做法视之为实验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发书     
同学们,不知道你留意了没有,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存在着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你瞧,下面这道题目,就是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问题。52名同学站成一排,老师把两种书发给他们。故事书从排头发,科技书从排尾发,每人每次发一本。由于两种书都不足52本,所以只有14名同学得了2本。已知故事书的本数比科技书的2倍少24本。从排头数,第几名同学到第几名同学得了2本?可以先这样去想:故事书从排头发,科技书从排尾发,这样52名同学中,每人至少得到一本书。按每人一本计算,就有52本书。还有14名同学得了2本,也就是说,他们每人多得一本,14名同学一共多14本…  相似文献   

7.
笔者听一教师上《少年闰土》,耳闻目睹其“顺水推舟”的教学行为,深为其高妙的导探艺术、教学机智和高度的学生本位观折服。教学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当教师讲到“看跳鱼儿”时,一学生突然站起发问:  相似文献   

8.
一、要正确对待学生的突然发问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出现学生突然发问或插话,对这突发现象教师怎样处理呢?请看几例: 例1.有位教师教学例题8500÷200=?教师重点讲解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并通过验算得出余数是100。此时有位学生突然发问:为什么余数是100,而不是1呢?这表明学生对新知识尚未理解和掌握,教师应抓住知识重点难点关键的一问,因势利导,阐明道理。但是这位教师却听而不闻,继续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9.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有些教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教师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些教师提问过于急于求成,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那么,如何设置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10.
教好、学好简单应用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当前,有不少教师反映:学生在学习一步简单应用题时,成绩不错,但转入学习二、三步复合应用题时,就感到困难重重,错误不少。据了解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审题不认真,思维能力差。其主要表现有如下四个方面: 1.不作数量分析,只抓个别词语。如:图书室新买来6种故事书。每种4本,一共多少本?有些学生不看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数量关系,只抓住问题中有“一共”两字,不加思索加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0月1日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课提问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调节课堂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方法的本手段。但笔者在听课中发现不少青年教师由于不太注意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一、提问中主要存在的问题1.提问随心所欲,影响教学效果不少青年教师备课时不考虑设问,上课时,随意发问。某教师在讲《生物的变异》一节时,突然发问:“你们知道生的变异与遗传的关系吗?”学生答:“生物的变异有的能遗传有的不能遗传。”师:“对,那么,生物的变异…  相似文献   

12.
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形式。好的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抓住关键性的问题,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上,使学生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能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悟,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入。一、抓住时机,适时提问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要运用好它,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情况的掌握。学生本无疑,教师却用“对不对”“是不是”来发问,徒有形式;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把提问作为一种控制学生不良行为的手段……诸如此类的提问,均属不相机不适时。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在将要得出…  相似文献   

13.
处于正在交流的同一个动态系统中的双方的物资或信息的交流发生中断或凝滞,而不能有效互达,这种现象就叫阻滞现象。语文教学是教与学双方信息、情感交流的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处于正在交流之中,所以常常发生阻滞现象。比如:老师提问,学生不能回答,造成教学中断;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老师批评他,这段时间教学信息没产生有效互达;讲课时,教师突然语塞;学生课堂上疲倦甚至打瞌睡了,作文开不了头,写了撕,撕了写;教师板书字迹潦草,学生看不清,发问;学生答非所问;朗读出了笑话,读不下去……等等。  相似文献   

14.
1 关于课堂教学问题1.1 集体回答与个别提问有些教师授课时喜欢让学生集体回答问题(齐哄),自认为气氛活跃。如有的教师向全班同学发问:“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怎么写?”学生声调长短不一地回答:“F 等于 ma—”教师满意地点点头,问题即告结束。这样做不利于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谁会谁不会),不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许多同学是随声附和)。不妨改为个别提问:“××同学,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我从事的是农村小学、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学。比较而言,又以作文教学稍长,故对农村孩子学习写作有些感慨写出来就教于方家。这几年的农村小学,对语文教学是不看重的。从对教师的配备,办教师培训班的人选都反映出这个问题。课怎么个教法?有些老师是“账多不愁”,采取干脆不教的办法;有些教师虽积极组织学生作文但又是随便想个作文题,强调几声:“写,认真写,别马虎。”讲评起来也是:“××同学的写得好,××同学的写得差。”具体点就没词了。如此教作文的老师在农村学校中还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学毕业入初中,很少有写过二三篇作文的,问起学生来,多数的回答是:“老师从来不讲,我们怎么会写呢。”可见,若要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非从小学抓起不可,而且还要语文教师彻底改正教学作风才行。  相似文献   

16.
周清阳 《教师》2013,(4):47-47
一、当前课堂提问的现状1.提问随意性较大提问是许多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可有不少教师课前不精心钻研教材,不能根据学生实际预设问题,上起课来,经常随意提问。这些随意性的问题,有些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有些问题又过于深奥,使课堂出现冷场,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时,一位老师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伏尔泰的形象之后,继续发问:“伏尔泰的形象有什么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本”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开始日益强调“文本”或“文本思想”,但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在“落实”上还存在问题。笔者此举二例,谈谈粗浅的认识。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笔者读中学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就曾经谆谆告诫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要解决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时间已过去20年,自己从事了教学管理工作,这样的“教诲”,在语文课上仍然能够听到,没有先前那样“权威”,只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偶有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看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教师的“文本”教学中是一个要解…  相似文献   

18.
引疑七法     
目前有些教师放手让学生发问、学生答问,看起来“问题”满天飞,热热闹闹,实际上流于形式。不是“问题”肤浅没有质量,就是该发问的地方不发问,不该问的地方纠缠不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将发问答问的过程分解成引疑(引导学生质疑,即“发现问题”)——述疑(引导学  相似文献   

19.
引疑七法     
目前有些教师放手让学生发问、学生答问,看起来“问题”满天飞,热热闹闹,实际上流于形式。不是“问题”肤浅没有质量,就是该发问的地方不发问,不该问的地方纠缠不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将发问答问的过程分解成引疑(引导学生质疑,即“发现问题”)——述疑(引导学生描述问题,即“提出问题”)——答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能做到“收”“放”自如。在这个过程中“引疑”是关键,笔者总结了七种引疑方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联系生活实际,能写简单的说明文,是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往往只重视教学生“怎么写”,而忽视教学生“写什么”。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致使学生不知道说明文该写什么,总觉得说明文无东西可写。正因为如此,多数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缺乏兴趣。除完成教科书中要求写的几篇说明文以外,平时写日记和写周记时,几乎不写说明文。显然,仅靠几篇“大作文”,很难培养学生写说明文的能力。由于练得少,学生说明文的写作水平普遍不高。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有意识地采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