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鲁迅的《雪》被收录在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科书中,读完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有几个问题总是萦绕在脑际,挥之不去。《雪》的主旨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雪”,其用意是什么?如果像附录中所说,“鲁迅在自然景物描写中寄托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向往江南雪景温暖的春天一般的美好理想,而憎恶把朔方的雪变得孤独和冰冷的严酷的冬天,就是鲁迅在这篇散文中所寄寓的幽深的情怀”。“在这些‘江南的雪’的情景描写中,鲁迅倾注了自己多少向往、景慕的深情,美好的图景,寄寓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境”。那么文章第三段该如何理解?“晴天又…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雪》结句说:“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有人理解为:“‘雨’是北洋军阀统治下凄风苦雨的象征”,“‘精魂’是说鲁迅先生决心以自己彻底无畏的牺牲精神与黑暗社会斗争”.这种把“雨”与“精魂”对立起来的解读让人费解.  相似文献   

3.
怎样理解“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认为不幸否耶”? 我认为这是作者对雨的赞美。虽然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没有什么深意,但是,只要我们一联系当时的祖国现实,就会悟出其中的奥妙了。 鲁迅先生的《雪》,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当时,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进入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九二四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提出了联俄、联供、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此建立了国共两党  相似文献   

4.
雪,是雨所凝而成,是雨的精魂。然而,暖国的雨虽然自由活泼,却“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鲁迅先生写雪,别开生面,起笔有意发问,并且由此通贯全篇:一是把“雨”和“雪”作对比,藉以引出下文的“江南的雪”;二是将具有冰冷、坚硬、灿烂雪花的“朔方的雪”联系起来,为结尾用“雨”收束全文布下伏线。作者对江南的雪满怀深情,用浓墨重彩绘出一幅萌动着青春活力的江南雪景图,意境新美,内涵丰富。作者赞美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从质与形上表现其特色。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板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来比喻它,  相似文献   

5.
都说写诗难,可在一次教学中,我班的46名学生写了一首小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那堂阅读课说起。那节课是四年级的语文课,上的是“积累·运用六”的阅读《雪化后是什么》。短文后有一个问题:你对短文中的三种答案是怎样看的,你的答案是什么?在提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这还用问,当然是“雪化后是春天”这个答案最好了。可谁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雪化后就是水呀。”“雪化后怎么能是春天呢?”“雪化后应该是冰”。……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也很失望,但我没有埋怨孩子们,我只是告诉他们:“你们的生活空间是宽广的,可你们的思维就像被…  相似文献   

6.
巧招儿     
这是去年教学《第一场雪》的事,当时有二三十位青年教师来听课。在导读理解中,有学生提问“瑞雪兆丰年”中的“兆”是什么意思?有一位学生答“预兆”,我说:“对”。但一转念觉得“预兆”一词学生也不一定懂,就又问:“‘预兆’是什么意思?”学生答不出来。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文的题目,有的以主要人物的话语、姓名为题,有的以时间、地点为题,有的以成语为题,不一而足。课题是文章的窗口。它往往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揭示了课文中心。因此,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我问:“从课题就知道本文主要写什么?”(主要写鲁迅先生。)再问:“同时还能知道什么呢?”(鲁迅是我的伯父。本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指出这些问题,就确定了思考的范围。接着进一步问:“以前我们学过《刘胡兰》,那是通过一件事情来表现刘胡兰忠  相似文献   

8.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二字,大家作过不少探讨。薛绥之同志在《对鲁迅作品某些注释的异议》一文(载爱辉县教师进修校编《读点鲁迅丛刊》第三辑)中,作了这样的解释:“为了忘却而纪念,犹言化悲痛为力量,是为了更好的战斗。”这样解释,简明是简明了,但也把鲁迅深邃炽烈的感情和震撼心灵的语言,理解得过于简单化了。首先我们要问:化悲痛为力量难道就需要忘却吗?鲁迅在写此文之前,也即在没有“忘却”之时,就没有化悲痛为力量吗?鲁迅在写此文之后,难道就真的“忘却”了吗?把“忘却”仅仅解释为化悲痛为力量,未必恰当。再看鲁迅原文,开头第一段最后一句是:“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  相似文献   

9.
最近,听一位老师讲习作例文《雨》,颇受启发。她突出了句群训练,不仅让学生理解句群的意思,还让学生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初步懂得句群是怎样组合的,并且注意到和全篇文章紧扣,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把句、段、篇的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她的课堂教学,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分三步直指中心句群,是这种设计的: 第一步初读全篇。教师设问:“《雨》这一课,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来写雨的,请同学们读课文,说出全课的四个自然段各是写雨的哪个阶段的?”(第一段写雨前,第二、三段写雨中,第四段写雨后。)接着进一步引导同学读课文:“再读读作者是怎样写的?雨前、雨中和雨后各抓住了什么?”  相似文献   

10.
鲁迅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云棠同志也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写的是当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云棠同志写的是今天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七十多年来它们究竟有什么变化?鲁迅当年那样写究竟想表现什么?云棠同志是怎样揣摩鲁迅当年的心思的?试将两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一个比照,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大纲》对三年级学生提出“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租讲一篇,精讲一段”。在教学《大雪山》这篇读讲课文时,我就抓重点段第六段,指导学生分析理解,其做法是:一、从词句入手,理解每句话是怎么写的。我在引导学生能达到说出“这一段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写风,第二句写冰雹,第三句写雨,第四句写积雪”这个基本要求后,接着告诉学生,这段写“风、冰雹、雨、雪”的话都突出个“大”字,我们先看课文,写风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风卷着雪花,万马奔腾似的,从山顶上呼啸而来,把战士们吹得摇摇摆摆,站不住脚。”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我不满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野草》是《鲁迅全集》中比较难懂的作品”。我是深有同感的。在《野草》各篇中,《雪》要算是较为明朗的了,但各家理解仍然有所不同。如何进行教学,分歧在所难免。这里试谈一点个人的肤浅认识。《雪》到底有没有象征或寄托呢?鲁迅告诉我们,他“有了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又“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词就很含胡了”。可见用不分行不押韵的散文形式来表现诗的内涵,即通过诗的形象、诗的意境以表达“难于直说”的思想感情,应该就是《野草》总的写作特点。《雪》是写景物的,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作品,应该是有象征或寄托的。  相似文献   

13.
一些同学反映,最近在学生刊物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表述:“(作)不设审题障碍,淡化体要求。”“不设审题障碍”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不再出怪题、难题、偏题了;而“淡化体”是什么意思呢?难道在作时可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下面,就跟同学们说说“淡化体”是怎么回事儿。  相似文献   

14.
一日,上初二的儿子中午放学一回到家,就唉声叹气地说:“老师今天出的作文题太难写了,我一节课也没写出一个字,不知道写什么。”“什么作文题?”我忙问。“××的制作,说明文。”儿子连回答带补充道。作为教师的我,没好气也没太经意地说了一句:“这题有啥难的,好好想想。”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散文《雪》中描摹了三个意象,作为雨的精魂的朔方的雪契合了鲁迅的“尊个性而张精神”的主张,也是他不绝的希望象征物。  相似文献   

16.
发表在《江苏教育》(中学版)去年第二期上的周锡贤同志的《谈〈雪〉中的“雨”》一文,认为《雪》中的“雨”是“春风化雨”的意思,是革命大好形势的象征。这是作者感情的寄托,也是全文主题之所在。他认为《雪》中的“暖国”指的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地区”,而“当时的广州是全国革命的中心”,所以《雪》的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喛国’形势的赞美、向往之情”。据此,作者认为《雪》“表达了作者为争取革命胜利的前途而坚持战斗的信心和决心”。首先,我认为,这种理解不符合鲁迅先生当时的思想实际。包括《雪》在内的《野草》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散诗《雪》。我至今尚能记诵。 在备课时,我参阅了人教版的教学用书,写好了一篇简案。便去上课。其中课后《研讨与练习》有一题要求学生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意思。我照例是让学生先思考再讨论后回答,可是被提问的几个学生,站在那里,摇摇晃晃.没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伟大领袖的这句精彩评断早已深入人心。大多数国人心目中的鲁迅,是个整天横着眉毛跟黑暗势力斗争、斗争、再斗争的钢铁战士,不知疲倦,不懂休闲,不谈风月,不近人情,就知道写呀写,喊呀喊,用三仙姑评价丈夫的话说:就知道在地里“死受”。这样的鲁迅形象颇为类似那移山的愚公,挖山不止,征途漫漫,几时才得个轻松爽利?所以当今的时髦男女们,对鲁迅大人尊敬是尊敬,但多少有些摇头不喜甚或眉头紧皱,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啦。正是对鲁迅的这种误解,给我们这些讲鲁迅课的教书匠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每次讲现代文学史和鲁迅研究…  相似文献   

19.
这里说的看,指的是观察;想,是指思考。什么是观察?鲁迅先生说过:“要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多看看。”鲁迅先生所说的“留心”、“多看看”就是观察。什么是思考呢?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吧。观察和思考是写作的重要技巧之一,如果观察不细致,思考不到家,文章就会千人一面,失去特色。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选了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作品《雪》。作者在“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的对比中,突出朔方雪的特质——孤独而寂寞,旋转而升腾!因而作品的意境显得磅礴而大气。掩卷沉思,仿佛看到那一往无前、奋勇杀敌的斗士!但当我们读文章的开头句“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雪”时却颇为费解:为什么作者写“雪”却要从写“雨”着笔呢?查阅有关资料,对此言之者甚少。仔细研读,笔者认为作品开头至少有以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