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析科技期刊论文插图的可版权性,介绍判断论文插图及其元素是否应受版权保护的标准和方法。讨论论文插图的修改、委托创作及软件绘制图形涉及的版权问题。指出论文插图的引用并非全部属于合理使用,提出科技期刊避免插图版权纠纷和保护、开发利用插图版权的策略。我国科技期刊应借鉴国际经验,不仅应注重期刊和论文作为一个整体的版权,也要重视插图等各类材料的版权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2.
Visio绘图软件在科技期刊编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Visio绘图软件在对科技期刊中各种线图、矢量图形的修改具有很好的可选择性,可以满足各类期刊对不同图形编排的需要,并且处理结果可以直接满足方正9.0排版软件对插图的要求,实现图文混排。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制作科技期刊插图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用计算机制作科技期刊插图的有关技术,包括插图制作软件和操作平台的选择、图文件精度的确定、图文件的转换、图文合成技术等。认为采用图像软件和矢量类图形软件制作科技期刊插图各有优缺点,图形文件的精度以满足输出设备精度的需要为准则,用计算机处理插图应先缩放后按1:1比例制作,线条图线宽要统一;比较几种计算机植字方法 后,指出计算机插图制作中,植字尚不能完全满足期刊出版要求。  相似文献   

4.
科普期刊伴随着科学大发展的步伐,势必会向更高的层面跃进,但是,时下许多科普期刊有"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雷同化倾向.文章认为,从事科普期刊编辑人员如果是缺乏"主心骨"的全外行,终将会使科普期刊办得不伦不类.有鉴于此,编辑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是确保科普期刊"科学性"与"先进性"的前提,也是让科普作品注入"时代化"血液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选取国内外科普期刊样本,调研分析国内外科普期刊网站的建设情况,为我国科普期刊网站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以国外12种科普期刊网站为典型案例,结合国内的36种科普期刊网站,对比分析两者在网站资源建设和功能设置方面的异同。【结果】 国外科普期刊网站建设较为成熟,网站资源具备一定规模,交互服务功能完善。与国外科普期刊网站相比,国内科普期刊在资源和服务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结论】 在互联网科普迅猛发展的时代,国内科普期刊需要提高期刊数字化程度,打造视听结合、形式丰富的科普资源,加强网站服务功能,促进国内科普期刊网站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国科普期刊发展概况,提出中国科普期刊创新发展对策。【方法】以中国知网发布的《中国精品科普期刊文献库》中的223种优秀科普期刊为研究对象,对其创刊时间、主办单位、出版地、出版文献量、期刊领域和期刊荣誉等信息进行计量研究。【结果】中国科普期刊历经萌芽、起步、蓬勃发展和平稳发展等时期,呈现出版文献量较多,出版地和主办单位较集聚,“医疗保健”类科普期刊数量最多,“科技之光”类科普期刊停刊比例大,“青少年科普”期刊和“社科视野”科普期刊数量太少等现状。【结论】中国科普期刊应抓住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历史机遇,顺应时代和读者需求,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力寻特色发展优势,丰富期刊刊发形式,以实现中国科普期刊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量化分析2001—2022年科普期刊相关研究文献,了解我国科普期刊研究的进展、热点与发展趋势,进而推动我国科普期刊的能力建设。【方法】基于中国知网中以“科普期刊”为主题的文献,运用CiteSpace文献量化分析软件,就科普期刊研究进展、热点和趋势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我国科普期刊研究在成果数量、期刊分布、作者分布、发文机构、高被引文献、高频关键词、关键词聚类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结论】我国科普期刊研究呈现理论阐释与实践结合的趋势,研究主题愈发强调媒介深度融合与创新,健康科普、农业科普、青少年科普等类型化科普期刊的研究形成规模,科普期刊的研究方法呈现多学科交叉与多元化应用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中国科普领域核心期刊,帮助了解科普事业发展的理论支撑和科普文章发表的主要阵地,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推动中国科普期刊的建设和发展。【方法】 主要采用引文分析方法和载文统计方法。基于引文分析的科普主题文献来源于CSSCI数据库;基于载文统计的科普主题文献来源于CNKI数据库。【结果】 基于CSSCI引文分析的科普主题文献被引频次最高的10本中文期刊,将其称为中国科普领域高被引核心期刊;基于CNKI数据的科普主题文献载文量最高的10本中文期刊,除了已经进入中国科普领域高被引核心期刊阵营的两本之外,将其余8本期刊称为中国科普领域高载文核心期刊。【结论】 中国科普领域高被引核心期刊,为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发挥着提供理论支撑的作用,应更多地吸收全球科普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国科普领域高载文核心期刊,是中国科普文章发表的主要阵地,今后应该更加注重提高科普文章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寻科普期刊策划与营销的新路径,为提高科普期刊的传播影响力助力。【方法】首先阐明我国科普期刊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的运营模式为借鉴对象,提炼其在传播学通性方面的创新理念,并结合科普期刊特点,加以对比分析,形成适合科普期刊发展的策划与营销思路。【结果】在找准科普期刊市场定位点的基础上,通过加强采编队伍建设,形成期刊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扩大科普期刊的盈利空间,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要注重期刊品牌建设,以品牌为中心延伸服务范围,扩大期刊影响力。【结论】吸收各类文化产品在策划和运营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为科普期刊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是当前我国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科普期刊有内容、品牌、专家、读者等多种优势资源,能够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科普期刊参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必须探索新的机制,包括科普期刊参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动力机制、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协同发展的版权协作模式和刊网融合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机制。除此之外,还要为科普期刊参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政策、组织和人才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和讨论科普期刊转型发展的方向。【方法】 以优秀的科普期刊为例,结合理论分析,探究科普期刊内容产品化和全品牌运营的措施与成效。【结果】 科普期刊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打造新媒体平台,将纸刊和新媒体内容产品化,抓住知识付费机遇,扩展增值服务,提升科普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论】 科普期刊要立足自身内容建设,通过内容产品化和全品牌运营寻求转型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12.
论科普期刊如何面对市场竞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析了科普期刊在期刊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位置。指出了科普期刊只有在体制、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探讨了科普期刊改革从哪里入手以及科普期刊如何营造自己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3.
农业科普期刊如何应对数字化出版浪潮的冲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数字化期刊内涵的理解以及对农业科普期刊带来的挑战,对农业科普期刊数字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数字化出版时代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科普期刊实际上已达300多种,占科技期刊总量的6%。从科普期刊的现状看,市场化所带来的科普期刊生存空间的萎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科普期刊市场面临举步维艰的境地呢?以下就相关疑问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实现科普期刊运作现代化是科普期刊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论述了实现科普期刊运作现代化过程中确立科普编辑现代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谷济之 《中国科技信息》2007,(17):155-155,157
图片是科普期刊视觉构成要素之一,不但体现视觉冲击,也蕴涵可读性。科普期刊的特性决定了图片的重要地位,把握图片的可读性须遵循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17.
时尚元素在科普期刊运作中的表达和运用一直潜在,却不引人注意。从科普期刊的编辑、推广、运营等方面阐释了科普期刊的时尚需求和时尚表达的必要性、时尚表达方式、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笔者试图通过这一全新的视角,深入探讨科普期刊的持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4I理论的科普期刊网络直播营销策略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4I理论探索科普期刊网络直播营销的策略.[方法]以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方法为主,构建以内容为王、利益双赢、参与互动、优化体验为主的科普期刊网络直播营销模型,基于此管窥科普期刊网络直播营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科普期刊开展网络直播营销的策略.[结果]目前科普期刊网络直播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营销内容单一、营...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青少年科普期刊编辑的创新理念主要包括编辑工作的创新、读者对象的创新和营销方式的创新.只有这样,中国青少年科普期刊编辑才能成功应对加入WTO后青少年科普期刊发展的大趋势,才能编辑出版高水平的青少年科普期刊.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科普期刊实际上已500多种,占科技期刊总量的6%。科普期刊的现状看,市场化所带来科普期刊生存空间的萎缩已是一个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科普刊市场面临举步维艰的境地呢?以就相关疑问做简要分析。达从的不期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