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一、研究背景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反观我们的教学现状,教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变"教为中心"为"学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二、研究目标1.更新教师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建设一支善于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师队伍,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正>在深度学习中,课堂观察不仅仅关注教师教得怎样,更关注学生学得怎样,并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依据,来反思、改进课堂教学。因此,课堂观察要从"看教师"转变为"看学生",看学生怎样学、学得怎样;从"看场面"转变为"看焦点",看焦点学生,看焦点问题[1]。美术"1+X教学"中,可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是否把握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教学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教什么",其二是"怎样教"。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什么"决定着"怎样教"。谋定好"教什么",是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前提。由于忽视学生具体学情,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现象频频发生。以"学"为中心,谋定"教什么""怎样教",能让教师的"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能让学  相似文献   

4.
<正>儿童数学教学如何真正实现"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如何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学"向"主动学"的转变,进而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践中,我们建构了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范式——"助学课堂",旨在从教学理念、教学行动、教学方法和教学细节等方面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发展、自能发展,改变当下学生数学学习的面貌。一、"助学课堂"的核心理念及操作要义所谓"助",即帮助、协助、助力、助推等。"助","佐  相似文献   

5.
成功的教学既不是倾囊相授、事事包办式的"多教",更不是引导无力、全线退出式的"不教"。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科学设计和对课堂的高效管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教师只有综合选择教学策略,加强对教学进程的有效干预和即时调适,才能通过教师"少教"促进学生"多学",从而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上海教育》2012,(Z2):64-65
"老师,今天我们学什么啊?"这是学生们课前经常问的问题,学生真的很想知道学什么。"老师,这个我不会,请您教教我。""我们继续上课,你的问题课后再讲。"这是课中师生间经常进行交流的话语。"老师,我怎样了解更多的人类登月计划啊?"这是课后学生表达学习意愿时的常见问题……课堂是教学互动的天地,教学是生成的过程。长期以来,教师的教是基于学科标准。教案保证"教"的到位,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一直以来是教师心中的先进理念,虽然课堂中偶尔也会有意外的精彩,但总体来讲,学生的"学",没有机制保障其基本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学的中心应放在促进学生"学"上,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的学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关注教师自身传授知识的艺术,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面对新课程,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应该解决"怎样学和怎样教的问题",因为这是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同时,也是从"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向"以情境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其实质是如何有效地展现知识形成过程和学生鲜活生命的体验,实现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9.
变"讲堂"为"学堂",就是要把教师讲课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一、观念更新是变"讲堂"为"学堂"的思想基础1.课堂教学观的更新。过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生只是通过被动的听,去适应、配合教师。现在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地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过去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从自己的"一桶水"中舀"一杯水"给学生;现在是教师带着学生去找"水",并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找到"水"。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课程改革步伐的迈进,教育的许多理念、模式、方法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定位也愈加明晰。近年来,"助学"一词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一个"助"字就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儿童立场。"助学"的要义是"让学"——由教师的教转变为(或者说是让位于)学生的学,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因此,所谓"助学"就是教师要给予学生强有力的教学支撑,帮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提高自  相似文献   

11.
陆小明 《快乐阅读》2012,(31):76-77
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究,自求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把自学引入到教学过程,把教学实践从原来只重视研究"教"转变为同时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从原来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设计应体现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教学观念上,最核心的是中心转换,即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不是考虑我要教什么,怎样教,然后再考虑怎么让学生配合自己,而是首先考虑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而后再设计自己怎样配合、组织、帮助学生学习。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但能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乐学、会用、会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明确地表达问题。物理学中经常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表…  相似文献   

13.
一、课件教学运用的优势 1.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课件教学的运用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讲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并赋予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学生的"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只是一个实施计划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实现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便了教师的"教",却忽视了学生的"学".要想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状况,首先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我的存在,感受到情感的满足和自我的力量,把学习看成是"我要学"的乐事.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五学三动"教学范式基于学生的前置性"研学",课上展开"研学、对学、群学、展学、延学",旨在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的实践路径;探索如何"以学为本,顺学而导",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能动学习、从个体学习到协同学习、从表层学习到深度学习,促进学习者"在学习""真学习"的有效载体和操作范式,以培育学生的学习素养。  相似文献   

16.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去"学",能在"学"中获得收获,得到发展。传统物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即"讲","学"则为"听"、"记"、"背"、"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且以掌握应试知识为主,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多说、多想、多问、多思,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凸显,物理教学才会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7.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过去的研究着重于"教什么"和"怎样教",至于学生"怎样学",研究甚少.近年来,人们认识到,研究学生怎样学是研究教师怎样教的必要基础,因此,研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日益受到重视.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是在教育情境中依据一定教育目标进行的,它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学生的学习与人类一般的学习有共同点之外,也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式,旨在打造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从"教学"走向"学教",目的是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潜能完全释放出来,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质疑、开拓进取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张保根 《河南教育》2007,(7):116-116
一、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趋向于"学" 教学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教离不开学,学离不开教,教与学之间是辩证发展的关系.应试教育以考试为目的,所以一些教师急功近利,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则是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因此,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正确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展趋向学生的"学".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石文群 《教师》2014,(7):50-51
正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教育界对它的评价很高。它使教学目标成为教学全过程的控制者,在陈述方面,由过去的教师中心——"教师教",教授中心——"为了教",教科书中心——"教教科书",课堂讲授中心"千篇一律的教",转变为现在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行为主体是学,行为动词明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也有人认为三维目标太虚,任务太多,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所以,它只是新课改中理论上的亮点。在这里,就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