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年动乱期间,闭关锁国。我作为一个科学记者,在事隔三年之后才详细知道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获得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经过。 丁肇中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物理学家。他是位什么样的科学家?为什么会获得这一殊荣?作为一个跑科技战线的记者,我觉得应该深入采访。 那是1979年的秋天,全国科学界正沉浸在粉碎“四人帮”的巨大喜悦中。一年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用李政道教授的话说:海内外的有志之士都很关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海外科学家纷纷来华,或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继李政道之后,丁肇中教授来中国讲学。当我听中国和学院的科学家们说,丁教授祖籍山东日照,他虽然很小就远走异邦,而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却先用中文然后用英文发表了动人的演讲时,这驱使我很想更进一步了解他。 他在那篇曾使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座的人们因听不懂中文而互相交头接耳的演讲中说:“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是物理学上最早的一个研究题目,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的《墨子》上便有记载。到了20世纪,物理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和光线有关系的。1901年,X—射线的  相似文献   

2.
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成为记者采访对象的个体面对访问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查探采访对象的心理上多做功夫,尤其是要在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进行控制,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无权、也不可能强制采访对象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3.
我近距离接触并采访美籍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是在全国科学大会举行以后的第二年,即1979年的春天。这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内外炎黄子孙都感到欢欣鼓舞的一个春天。此时的李政道教授正值中年,他不远万里,不辞辛劳地从美国归来,在北京科学会堂做了为期7周  相似文献   

4.
提起李尚志,中国新闻界的同仁和许多读者都不会陌生。这位被誉为“中国政坛摄影师”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曾第一个报道全国人代会上有代表投弃权票,第一个以第二人称写消息,第一个把毛泽东写成“人”而不是“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报刊的读者都曾读过李尚志的作品。 应本刊之邀,李尚志同志将陆续撰文,回忆他担任党中央和国家重大新闻报道的专职记者期间的采访故事,冠名以《中南海采访漫忆》专栏,在本刊连载。青年新闻工作者们可以从中学习这位名记者的采访作风和艺术,读者也可以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新闻内幕。  相似文献   

5.
王少星 《视听纵横》2007,(2):115-115
近些年来,一些单位或者个人在接受新闻媒体记者采访时,要么是产生反感情绪,要么就干脆拒绝,这往往让记者十分的难堪。这种不愿意接受采访和报道的情况说明,我们的新闻报道,在一些群众中产生了"逆反效应"。  相似文献   

6.
我第一次听到李政道教授的名字,是在40多年前的一个早晨。那时,我还是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那天早晨,我刚走进新华社编辑部就感到气氛异常活跃。编辑们一面兴奋地阅读刚刚收到的外国通讯社的电讯稿,一面兴奋地谈论着什么叫“宇称守恒”,什么叫“宇称不守恒”。李政道和杨振宁教授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推翻“宇称守恒定律”的讯息,就这样迅速地传遍了全世界。“李政道和杨振宁是谁?他们是怎样做出了这惊人的发现?还有吴健雄教授,他们这些华裔科学家何时才能来中国谈谈他们的治学经验,他们的甘苦,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生活道路………  相似文献   

7.
有一个青年记者到一个著名教授家里去采访,一进门就紧坐在教授的身旁。采访过程中他还不时地在教授的工作日记上瞄来瞄去。老教授十分生气,干脆合上日记不谈了。采访到此中断,记者败兴而归。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周围有一种“光环”,叫做个人“微观空间”,尽管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不信请看如下现象:在图书馆的一张长椅上如果已有一个人坐着,那么后来进去的另一个人就会远他而坐,如果别的地方还空着,他还会另择雅座;在不是很拥  相似文献   

8.
采访既然是一种社会活动,就得讲一点“公关科学”。记者在采访中并非一帆风顺,采访对象由于种种原因不接受采访的情况是常有的,有时记者又必须通过他才能了解情况,为了完成采访任务,就得有必要的“公关”能力,设法使采访对象“开口”。  相似文献   

9.
“十六从军惜白发,一生未曾下战马;驰骋写军赋,至今笔生情。”老军事记者阎吾的这首自抒诗,正是他离休后的真实情怀。阎吾同志是新华社老一辈军事记者的代表,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同他共事25年了,他那种特有的热爱生活、热爱军队、热爱军事报道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八一”前夕,我来到总政干休所看望阎吾。他刚从部队采访归来,兴致勃勃地谈了在部队采访的见闻和对新时期军事报道的意见。他仍沉浸在部队和军事报道之中,继续活跃在军事记者行列里。阎吾是1983年因年高有病,卸下了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主要领导的职务,离休住进干休所的。这位在军事报道战线上奔波了40年的老军事记者,年过花甲,身体不好,总社领导和同志们都劝他好好休息,不要  相似文献   

10.
走过川藏线     
一个记者,在他(她)的采访生涯中会遇到各种各样、许多层次的题材及人和事。然而,真正能让他(她)永远不能忘记并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震动的采访对象并不多。《在三千里川藏线上》就是这样一个题材。“采访川藏线上的军人”是我台在1996年7月就拟定好了的计划。这年八·一前夕,我们到位于四川稚安的成都军区后勤部兵站部汽车二十团采访一位军嫂。这位军嫂的丈夫就是川藏线上的一名汽车兵,他由于腋下淋巴癌不  相似文献   

11.
因为中国没有颁布《新闻法》,所以,法律上没有规定新闻记者到底有多大的采访权限。而对采访对象来说,他的权限却大得要命。他要想将你拒之门外,可以找到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西方记者中流行一句话:“他把你从门口推出去,你要想办法从窗户再爬进来。”这里,笔者根据中外记者在采访实践中的成功范例,总结归纳了几种接近采访对象,敲开拒绝之门的方法,以资新  相似文献   

12.
问题的提出 去年,网络上的"史上最牛记者"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这位号称"史上最牛记者"的特别之处在于,"30多篇新闻全是采访自己家孩子,老公、婆婆、哥哥.姐姐、老爸等人而写的".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随后做出回应,表示该记者"确实有部分稿件存在把家人作为采访对象的情况,这违反了新华社新闻报道的有关规定",并决定停止该记者的采访工作,调离记者岗位.这一事件一经报道,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相似文献   

13.
编辑大型画册《科学与艺术》时,沉浸其中,所感悟到的韵味与意境,令人有一种享受美景的快感。其实,科学并非常人想象的那么艰涩,它的美丽通过艺术的表述可以展现出无穷的魅力。画册出版后,每次翻阅时,李政道教授畅谈科学与艺术关系并身体力行的情景,就会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在审定《科学与艺术》画册付印样时,对画作应表现的气魄提出看法,并阐述画册表现的思想;在《科学与艺术》画册出版座谈会上,漫谈“科学与艺术”结合思想的渊源;接受报社记者采访时,坦言与艺术家的愉快合作;与科学界和艺术界人士共同探讨科学的艺术表现手法,等等。当我们走近这位科学大师,不仅可以感受到他那博古通今的艺术情怀,更可以理解和认识他的艺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政道教授为倡导科学和艺术结合所作的努  相似文献   

14.
有 关人士认为 ,只要是法律没有规定保密的公务活动场所 ,都应该公开并接受监督。而新闻媒体又是公民实现知情权的中介 ,拒绝采访就是拒绝公众的权利。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新闻记者的采访特别是有关监督性的采访往往会遭到拒绝 ,甚至受到暴力威胁。受众拒绝采访的原因有三 :(一)新闻采访触及到采访对象的利益。(二)新闻采访侵害了采访对象的合法利益。(三)采访时机不当。面对拒绝采访 ,记者该如何处置?笔者认为 ,新闻媒体应该慎重对待采访对象的“拒绝采访”。要尊重采访对象的“拒绝采访”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新闻媒介有必要尊重采访…  相似文献   

15.
走进新华社新闻大厦一间略显狭小的办公室,抬头就看见办公桌紧挨的墙上挂着的一大串胸牌。以同行的敏感,我很快把它们跟陈斌华的职业联系到了一起。事实正是这样,陈斌华告诉我说:那是他进入新华社工作以来参加的所有重大采访活动的记者证。而那张证明这位祖国大陆首批赴台湾驻点记者身份的胸牌也显眼地挂在其中:2001年2月8日,陈斌华与同事范丽青作为祖国大陆首批驻点记者,赴台湾驻点采访,备受海内外关注,从此这个与祖国隔海相望的宝岛上,有了中国最权威新闻机构“永不消逝的电波”。从来不出“半成品”如果说一名年轻记者被选中担此重任是机…  相似文献   

16.
我与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相识已有21年了。在这21年中,有时他来中国访问,有时他邀请我去国外采访。在相处中,他正直的为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尤其是他对我这个对物理学和外文都很差劲的记者的关照和提携,以及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都使我永远地难以忘怀。那是1979年的秋天,有一次我在中国科学院采访,听该院外事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讲,丁肇中要来中国讲学,范围和这年春天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一样。听到这个消息,我以一个记者的敏感,立即决定采访他。不料,事情进行得不顺利。原因是,中国科学院当时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启程在即,有关北极的话题自然引起人们的再度关注。为此,新华社记者采访了这位曾经多次踏足“地球三极”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8.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19.
引入采访合同,不仅可以约束记者的选择权,而且也可以提醒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不能胡言乱语,应该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 西方媒体的记者在采访中国官员的时候,往往先入为主,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当政府官员宣传中国的政策或者对部分问题的回答不符合西方记者要求的时候,他们就会滥用自己的选择权,在电视节目中删除有关信息,或者拒绝在报纸上刊登有关访谈.  相似文献   

20.
新华社党组最近通报表扬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拒收采访对象“馈赠”的一些新华社记者。近年来新华社总社各部门和国内各分社为了保持记者队伍的廉洁,加强了思想教育工作,许多分社专门制定了有关职业道德的行为准则或具体规定,使廉洁奉公的精神得以发扬。浙江分社记者陈坚发在采访时,被采访人硬塞给他1000元,事后他交由分社党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