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章用优美的抒情文字,描写了桂林山水的奇特景色,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读后使人陶醉于这壮观的美景中。文章开头用“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读者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接着分别介绍了桂林水的美、桂林山的美,最后把山和水联系起来概括描写,绘出了一幅桂林山水秀美无比的完整画面。桂林水的美主要是描写漓江的水。作者将漓江和大海、西湖作比较,写出漓江的水与其它地方的水不同,突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课文插图用倒影清晰没有波纹表现“清”和“静”,用倒影的颜色表现…  相似文献   

2.
李冰 《考试周刊》2013,(36):47-47
<正>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二、设计思路《桂林山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依据教材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三、教学目标(一)认识八个生字,会写十一个生字。(二)流利朗读课文,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  相似文献   

3.
《桂林山水》系游记散文之上佳名篇。该文描写的景色个性特征鲜明,静态美如一幅水墨画,动态美令读者似随作者信舟漓江,节奏美似一部优美的交响曲,令人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桂林山水》一文,作者抓住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秀丽多姿的特点,进行了具体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热切的赞美,抒发了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真挚情感。是一篇文质兼美、写景抒情的好范文。如  相似文献   

5.
【教材剖析】《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具有以下两大特点:1.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语言美。本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写,语言简洁明了。同时,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一幅如画的桂林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读来琅琅上口,令人心驰神往。2.前后呼应、整齐划一的结构美。这篇课文是按总起———分述———综合的顺序写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接着写漓江的水之美,然后写桂林的山之美,最后总结观赏印象。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采取了基本相同的结构和句式,表现了一种整齐的美…  相似文献   

6.
郭世卿 《云南教育》2015,(Z1):56-57
教材简析:《桂林山水》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更加迷人!接着运用  相似文献   

7.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课文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贯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教学中应通过指导学生有层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8.
《桂林山水》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按写作意图,分为四段。第一段讲作者观赏桂林由水的原因;第二段讲作者观赏漓江的水;第三段讲作者观赏桂林的山;第四段讲作者的感受。教师讲课时要抓住四段的要点分别讲清楚。  相似文献   

9.
刘桂萍 《考试周刊》2011,(59):27-28
杨朔的《画山绣水》细致而丰腴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妩媚和秀丽,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帧帧美的画:“最恬静的梦境”的漓江水、江上老渔翁捕鱼的神奇景象和磨米山、寡妇桥等奇山怪石,一处风景,引出一个美妙动听的神话故事。作者文笔起落,挥洒点染,语言浓丽明快,或着意浓抹,或悉心淡妆,在构思上以美写情,景情相生,把情写得更浓更美。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 :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追求 ,引导学生赞桂林山水之美 ,品文章语言之精。通过练笔 ,在实现语言的积累、运用及课文语言内化的同时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 ,使语言训练与人文熏陶水乳交融。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一文 ,从“桂林山水甲天下”开篇 ,具体描述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 ,突出桂林山水美如画 ,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1.同学们 ,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了一趟。那里满眼的画山绣水 ,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  相似文献   

11.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材中的《桂林山水》一课,是一篇看图学文。图中的桂林山水,秀丽多姿,意境优美,而表达图意的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诗情画意般的语言,尽情地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不仅语言美,表达的情感更美。因此,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是本课阅读教学开发非智力因素的任务之一,而巧用电教媒体,又是增强美育效果的理想方法。一、声像结合,化静为动,领会意境美我首先运用综合电教媒体(视觉媒体、听觉媒体并用)。其中视觉媒体是一框由两张动片复合而成的抽拉片。一张是基本片,片子中间是碧绿的漓江水…  相似文献   

12.
这里先向大家大略展示文质兼美的传统课文《桂林山水》的两种迥然相异的教法。教法一:1.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给课文分段,写出每段的段落大意。3.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征?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4.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写山水特点的?山美与水美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呢?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5.作者把桂林山水写得这么美,是为了说明什么?教法二:1.读通课文,知道课文大致的内容。2.品读课文,体味言语表达的精妙。(1)分别品读写“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语句,找出那些写得特别吸引人的句子,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而后…  相似文献   

13.
一、检查预习1.指名读课文,老师适时指导、纠正。2.齐读。3.导入:《识字2》所有的词语都与什么相关?(桂林山水)二、创设情境,学习词串(一)学习词语“碧水、秀峰、倒影”1.出示漓江山水图。(配乐)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最美的地方是漓江。漓江到底美在哪儿呢?生:它的水特别绿,特别清,两边山也特别多。水里有山的倒影,青山绿水,美丽无比……2.出示词语:碧水。师:这么清、这么绿、这么美的水,我们就叫它——碧水。(师指名读)师:你读得真好,老师好像看到了清澈的漓江。(男女生比赛读)3.出示“碧水、秀峰、倒影”图文。师:水美,山…  相似文献   

14.
张健全 《山东教育》2003,(16):26-26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日常教学中我归纳出的方法大致有:一、抓住重点句式不同的思想感情,往往选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为表达自己对桂林山水的赞叹之情,运用了两组感叹句式:“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另一组是:“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哪……”为表达董存瑞勇敢、坚定、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运用…  相似文献   

15.
张娟 《山东教育》2005,(19):64-65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以优美简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那种独特的美,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如何突破这个重难点呢?教学时我们做以下设计:  相似文献   

16.
抓“三美”教《桂林山水》甘肃特级教师陈兴茂《在林山水》是一篇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它以优美的语言,活泼的笔调,用“总、分、总”的写法,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文章结构严谨美。全文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作总领,突出表...  相似文献   

17.
《桂林山水》是一课看图学文。课文配的插图是桂林市区东侧象鼻山、骆驼山一带的景色 ,基本可以代表桂林山水的特点。课文用短短的四百余字准确地概括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描绘出了一幅连绵不断的奇山秀水画卷。教学本课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看图感美。让学生观察图画 ,通过图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1 引导学生按照先主后次 (先山水后其它 )、先局部后整体 (各局部的相互联系 )的顺序观察 ,提醒学生注意景物有什么特点。2 让学生按顺序、抓住特点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应指导学生说出以下要点 :a .漓江水———清澈碧绿而平静。b .桂林的…  相似文献   

18.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桂林山水》桂林处处皆为胜景,漓江山水堪称其中的典范。听闻"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的佳话,我们选择了从阳朔到桂林的路线,逆流畅游漓江。船驶出不久,远远地见到一座峰顶悬挂着一  相似文献   

19.
张丽霞 《现代语文》2013,(11):46-47
《画山绣水》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单元主题为“学会读书——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作家杨朔用诗一般的语言展现了桂林山水的诗情画意,清奇峭拔的山水风光,堪称画山绣水,显示了大自然特有的魅力。作家穿插有关山岩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中美的欣赏主要是通过课文本身的内在美和形式美,以艺术的力量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欣赏美的习惯和能力,以激发他们对美的爱好、兴趣,提高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下面以第十一册教材中的看图学文《桂林山水》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欣赏语言、意境、结构"三美"。一、欣赏语言美师:《桂林山水》一文,语言准确、形象、朴实而又绚丽。用词准确,如"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