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序論 "詞衰於明",這幾乎是研究詞與詞史之人的一個普遍共識.即如劉毓盤之<詞史>,就曾寫有專章,題曰"論明人詞之不振"①.吴梅之<詞學通論>亦以為"詞至明代可謂中衰之期"②,至於王易之<詞曲史>,則直指明詞為"入病"③.  相似文献   

2.
崔壮 《中华文化论坛》2023,(6):83-92+188
道光年间,两淮盐运使淮北监制同知童濂在扬州设局,延请刘文淇、杨亮、王翼凤、吴熙载、强溱,为《南》《北史》作注,姚莹为最后之“通校”与“润色”。汪士铎居家分任补撰志、表。姚莹致书童濂及局中诸子,纵论注史不易,并就注史的宗旨、内容、原则、方法等进行讨论,识议堪称精核。汪士铎补志,虽详略繁简不一,却能在短时间内充分网罗史料,重加梳理,使南北八代典章制度触目可观。自童濂弃世,书局遂散,兵燹迭至,《南》《北史》合注及志表书稿一度不知所踪。在后世学者存未刊、补阙佚、寻失稿的百般努力下,注与表虽不幸失而不可复得,志则大幸失而复得,终为完帙。童濂在骚雅道衰、寒士求食艰难之际设局修书,为当时学者提供庇护之所,足堪表彰。  相似文献   

3.
周宗旭 《寻根》2010,(2):86-88
<正>《汉语大词典》收有"脚牛"条,并指出:"脚牛,配种的公牛",举《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宜宾县天池乡集体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怎样计划繁殖耕牛的》中的"社里一九五四年有两头脚牛"之句为书证。但《汉语大词典》却未收"脚猪"条,调查文献材料,发现文献中"脚猪"一词的使用是相当普遍的。例如,《跻春台》卷三《南乡井》:"罪满投生人世上,去变脚  相似文献   

4.
傅杰 《中国文化》2013,(2):247-249
王鸣盛乃有清一代通儒。钱大昕《实庵小传》称其"以著述自命,经史子集四部咸备"。沈懋德跋《蛾术编》复引述其晚年自述:"我於经有《尚书后案》,於史有《十七史商榷》,於子有《蛾术编》,於集有诗文,以敌弇外!《四部》,其庶几乎!"其博通则庶几,而论学养造诣较王世贞实有过之。《后案》、《商榷》及《蛾术篇》虽各有补正余地,但在学术史上的不朽地位则是绝大多数学者公认的。李慈铭断言乾嘉之世兼精经史的学者惟王氏与钱大昕二人而已,而《十七史商榷》"考核精审,议论淹通,多足决千古之疑,著一字之重",与钱氏《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皆为治史者必读之书,而"钱专考订,鲜及评议;赵主贯串,罕事引证。兼之者惟此书,故尤为可贵"(王利器辑《越缦堂读书简端记》)。胡玉缙举《商榷》可议者多处,而终推崇"其书视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为博大,视赵翼《廿二史札记》为翔实,实史学中不可少之书"(吴格辑《许庼经籍题跋》)。惟王氏文集《西庄始存稿》为早岁之作,后人较少佳评。张舜徽先生《清人文集别录》云:  相似文献   

5.
老子为"东周守藏室之史"——是图书馆的馆长或者是管理图书的小官的身份,这是文化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认为,其所据者又基本上依老子所著之《道德经》,以为恢宏的思想巨著必定有一个博大的资料库为其思想形成的材料来源,该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对历史的真实、图书与档案根本不同的特性、图书馆与档案馆不尽然相同的性质与对先秦前文化知识体系的准确认识,均产生了一定的模糊与混淆。本文试图对《道德经》的思想材料来源进行准确完整的认定,以便于清楚把握《道德经》思想体系的形成前提。  相似文献   

6.
张泰 《华夏文化》2015,(1):37-38
元曲是元代最为重要的一种文艺形式,口语化色彩浓厚,因而,元曲在汉语史研究特别是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正因为口语化程度高,其中不少词语难以索解,甚至出现误解。"马包"与"孛篮"为元曲中所用之词,然专家学者所释之义均有可商之处,笔者不揣浅陋在此提出浅见,抛砖引玉,愿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7.
高强 《华夏文化》2014,(2):30-31,34
正中国人素有记史、传史、治史、重史的优良传统,史学在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当谈及史学作用时,国人必说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蒙学读物。所谓蒙学,指的是学业的启蒙阶段,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学读物就是学业初始阶段学童们使用的课本。中国的蒙学读物是从字书发端的,早在周代就有了供学童识字、习字用的字书。据《汉书·艺文志》载:"《史籀  相似文献   

8.
正"文献"一词是图书情报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然而一般文献学论著在谈及"文献"一词本义时,多只涉及其"文贤"本义,对其更深的渊源却鲜有探及,笔者试撰本文,以究其滥觞。一、"文献"一词的来源"文献"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成书的《论语·八佾》中,其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文献"曰:"文,典籍也;献,贤也。"即说"文"  相似文献   

9.
《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是方豪撰写的一部人物传记集 ,也是他研究天主教史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以中国天主教史上有关人物作为叙述中心 ,以人为经 ,以事为纬 ,史以人类 ,人以史传 ,基本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从人物的活动中可以窥见当时教会的活动情形 ,实为一部中国天主教史。首先 ,方著虽为列传 ,实重“史”字。无论是从书名、选材到整部书的结构安排 ,无不体现这一特点。在序言中 ,方豪对其书名有一解释 :“我之所以取名《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 ,而不取名《中国天主教人物传》 ,可见我重在‘史’字。”从全书来看 ,书中所列人物 ,以记其成就…  相似文献   

10.
《寻根》2020,(3)
正轩,字惟行,河南鹿邑人。明代著名的清廉之官,以"一簏廉吏"著称于世。然而,《明史》《归德府志》等资料中,一方面,关于轩的生卒年月记载,只有其卒年没有生年;另一方面,关于他的籍贯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说法。轩辕氏族人轩威在翻阅《浙江巡抚名录》时,偶然发现了关于轩生卒年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和考证轩的事迹提供了依据。本文就轩的籍贯、生  相似文献   

11.
《寻根》2016,(6)
正《更路簿》又称《水路簿》《南海更路经》,在元代已有雏形,明代以来愈益成熟,是我国南海渔民普遍记录、使用、相传的航海手册。《更路簿》既是南海渔民自己记录的航海日志,也是我国航海民俗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翔实记载了我国人民在南海的生存史、航海史、生产史、海外贸易史,揭示了我国对南海U形九段线(中华民国时为十一段线)内西沙、南  相似文献   

12.
明代的文学总集,以吴讷《文章辨体》、徐师曾《文体明辨》、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为代表,它们堪称明代文学总集的集大成之作。贺复征的《文章辨体汇选》一方面延续了明初以来“文章以体制为先”及“条分缕析”的辨体观;另一方面,他则以实际的选文辨体操作反驳了吴讷、徐师曾等人崇古抑今的观点,让辨体观具有折衷主义的色彩。这是一条更为复杂与综合的文体学术路径:借辨体之精细指向“体以济史”,以选文之荟萃指向“文以济史”,最终以“经史互济”的方式使《文章辨体汇选》达到致用的目的。“经史互济”的选本批评观最终呈现为“尊经重史”的治学态度,实现了重义理与重文学的统一,从而呈现出独属于晚明文人的“文体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3.
<正>在《山海经》中,"青"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笔者统计了《山海经》中颜色词在各部分中的使用频率,见表1。根据统计,在《五藏山经》中"青"的使用就已经很普遍了,笔者认为这是由《山海经》的性质决定的,历来人们对《山海经》的性质有很多的猜测以及很大的争议,在这里姑且只把《山海经》作为一部早期地理志性质的书籍,既然是一部地理方面的书籍,那么记述的大多是自然景物,如植物、动物、矿石以及水系等,如"有草  相似文献   

14.
正"梨涡",是中国文学史上形容女子浅笑酒窝、妩媚动人的一个专属名词。"酒窝"也称"米涡"。"米涡"是说女人肤色如玉,涡儿极浅、极小,颇有美感,然却不若"梨涡"动人。"梨涡"之"梨",形容女子的脸颊白皙,如雪白之梨花,彰显女子鲜嫩水灵而美艳可人之魅力。白居易《长恨歌》尝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描写杨贵妃泪流满面的情形,将她白嫩丰满的脸庞比作美艳绽放的梨花,生动迷人。"梨涡"一词,就字面观之,已构成视觉审美效果;就音节论之,似已充满听觉审美感应。面对如此美妍之意象,微闭双目,稍作遐想,一位轻颦浅笑、含情脉脉、妩媚娇妍、风情万种的美人便会飘然而至,让你赏心悦目。故而对于"梨涡"一词之源流略加梳解,将是一  相似文献   

15.
<正>邱汉生(1912—1992)先生著《四书集注简论》(以下称《简论》),197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外庐(1903—1987)先生、汉生先生和我主编的《宋明理学史》开始撰写的前一年。《简论》的篇幅不大,全书只有201页,如果剔除其中一些在当时难以回避的"套话",如谈到"道德"就加上"封建统治思想",论及"天理"也会加上"地主阶级所谓天理",而且引用鲁迅先生在《老调子已经唱完》一文中的某些句子,如说"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流毒有待批判和肃清"等。将这些套话删去,直接探讨朱熹《四书集注》一书的本来思想,就会看到《四书集注简论》有相当高的学术含量,为我们撰写《宋明理学史》一书做了  相似文献   

16.
时值春夏之交,我们在友人陪同下驱车来到宝鸡市南清姜河东岸,参观传说中的中华始祖之一炎帝的诞生地.这里原有炎帝沐浴过的九龙泉、神农词、姜炎圣母庙等规模恢宏的建筑.岁月沧桑,现在只有一汪古老的泉水和明代所立的刻有“浴圣九龙泉”的残碑.遗址虽荒凉,却激起我的百般感叹:古人说“炎帝以姜水成”,看来确有遗址存在嘛!友人补充说,这是《国语·晋语》一书  相似文献   

17.
《论语》"君子"文化被学界广为关注,但对"君子"一词的理解却多有偏误。本文从"君子"一词语义结构分析入手,探讨溯源"君子"一词的构词理据,认为:《论语》"君子"一词一方面沿袭了自《周易》、《诗经》以来的"君子"词义,同时又从为政者和为学者两个维度展开论述,重"位"亦重"德",二者统一于对现世君子的批判和对未来君子的塑造上。《论语》"君子"词义重"位"亦重"德"的现象反映了社会文化对词汇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丧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礼记·中庸》),古人对于"送死"在某种程度上超过"养生"。丧礼繁缛,其中有常礼,也有变礼,丧服制度中所规定的丧期因为外在的诸多客观因素,不得不适当地作出变更与调整,由此可见先民在制礼之初便对丧葬仪节有着全面而周详的考虑。据《仪礼·丧服》记载,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大类。斩衰服是最重的丧服,儿子为父亲、父亲为长子、妻子为丈夫都要服斩衰服。齐  相似文献   

19.
<正>笔筒是一种常见的置笔用具,"文房四宝"之一。一般呈圆筒状,材质有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笔筒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传世器物,大多是用瓷或者竹木制作的。对笔筒的明确记载始于明代,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文震亨《长物志》笔筒专条云:"(笔筒)湘竹、  相似文献   

20.
杨康 《寻根》2016,(4):50-55
"虎贲"一词从周代开始出现,一直绵延至明代,历经两千多年。由最初的战场尖兵到后世的禁卫军,"虎贲"一词也经历了由虎贲之卒到中央官职的转变。本文所提出的虎贲是指在各朝代中,名称中带有虎贲二字的各禁卫部队,既包括各级武官,也包括下层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