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余春祥 《中国软科学》2004,(2):130-133,129
环境、资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本文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首先对经济发展环境容量、资源承戴力的内涵、特征进行了界定,以此为基础,对云南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戴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与区域发展相关的关于发展的多维度解释、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发展的内涵作出相应的解释,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3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科技等环境子系统支撑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作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建立在资源和环境可承受基础之上的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持续的发展机制,它所追求的是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作为经济发展推动力量的技术创新,在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人类共同发展理念这一背景下,两者通过经济这一参量发生对接并相互影响.文章从探讨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得出技术创新处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地位,并通过两者之间的互动作用机制分析,探讨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投资项目可持续发展后评价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德春  许长新 《软科学》2004,18(4):13-17
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投资项目持续性后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目前在宏观经济政策评价中,考虑环境因素和资源问题的研究与应用已取得较好的进展,而如何把环境因素纳入微观经济活动的分析与评价之中,尚有待研究。文中对项目的持续性进行分析,在考虑环境和资源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效益概念新内涵、效益指标体系、持续性后评价方程,并以水利工程项目为例,进行了“生态经济效益”评价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湖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区域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人文与自然资源的配置与区域分异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以及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本文从湖北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与资源的区域分异着手,分析了湖北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空间配置特点,建立了人口、资源与环境配置的空间模式。在此基础建立了湖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区域概念模式。  相似文献   

6.
李生梅 《青海科技》2004,11(6):11-15
对于青海省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的持续发展。二是控制人口增长.消除贫困,开发人力资源。三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系统中,人口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相互作用并作为推动力作用于环境与资源,本文以此展开分析,提出青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路,为振兴青海经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森林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以保持生态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证森林资源持续利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需求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是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心愿。因此,保护天然林资源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发展可持续林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资源的节约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施能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能有效的促进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本文就现阶段我国资源和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做了详细分析,并分析了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现状,提出了一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战略,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岳朋 《情报杂志》2001,20(B06):129-130
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由来与内涵以及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优势分析,阐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森林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以保持生态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证森林资源持续利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需求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是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心愿。因此,保护天然林资源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发展可持续林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吴刚 《资源科学》1995,17(6):8-12
本文从人类与环境、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与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及其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资源与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保护资源与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造福于今,造福于未来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性的定量测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是衡量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本文在对浙江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协调系数测度模型分析浙江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结果显示,浙江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系数呈现"V"型;海洋经济-资源系统的协调系数基本高于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系数,且呈现波动性;浙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亟待提高。最后,提出有利于浙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兴起与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大道  樊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3):290-300,319
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兴起,是在全球可持续性科学蓬勃发展中、以着力解决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色的学科创新。将区域作为一个开放、动态变化的系统,探讨其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状态及应对能力,研究区域系统中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以及区域内部不断增长的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协调程度,解剖在科技、体制、文化不断创新驱动下的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竞争能力,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最受关注的科学命题,也使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弥补地球系统科学重自然圈层相互作用、轻自然与人文圈层相互作用的缺陷方面具有独到的学科价值。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助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可持续城市化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咨询报告、主体功能区划和灾后重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家和地方重大地域规划的研制,在促进区域差异化发展、重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经济布局、走可持续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方面,影响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转换为政府行为,已经或正在改变着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把节约和保护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破解资源的瓶颈制约;坚持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并举,首先立足于国内,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矿业发展道路。20年来,通过加强矿产勘查,提高了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在矿产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主要矿产保有资源储量不断增长;加大矿业开发,提高矿产品供应能力,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强化矿产资源监管,规范勘查开发秩序,基本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贯彻节约优先战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发展绿色矿业,建立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推动矿产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沿海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及地面沉降防治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沿海地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但地势低平,生态环境极其敏感和脆弱。相对海平面上升已成为21世纪我国沿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而地面沉降是造成我国沿海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的主导和决定因素。为保证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实现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规划、系统管理、优化开采、人工回灌,走生态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目标指引下,对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行了初步探讨。“粗放型”增长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不良后果,决定了它的“不可持续性”;而“集约型”的增长方式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和基础条件。针对我国的国性,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重视的两个方面是: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科技进步能够解决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本、人造资本相比,人力资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更根本、更有效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滨海盐碱地利用变化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配置的综合研究是土地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我国滨海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研究其利用变化与优化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本文制定了滨海盐碱地盐化程度分级分类标准,提出了依据区域盐碱程度和耕层土壤全盐含量进行土地利用优化的对策和"台田-浅池"优化利用模式.黄骅1986年-200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剧烈,耕地增加14.31%,建设用地增长93.95%,未利用地减少23.07%.2006年,黄骅非盐碱耕地、轻度、中度、重度以上盐碱耕地分别占耕地面积的54.67%、27.01%、12.55%和5.77%.盐碱地开垦是黄骅耕地增长的主要方式.黄骅实施"台田-浅池"模式后,耕地面积降为28.7%.沼泽湿地和盐碱草地增加,可收到生态安全与生产高效的效果.研究成果可为滨海盐碱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文章梳理了“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风险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从水资源管理与节水技术、水环境治理与人类健康保障、土地退化防治技术与示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陆地生态系统修复机理与模式、面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治理6个方面,提出了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重点研究领域。期待通过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合作,助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业基本资源与环境区域划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进入80年代,农业基本资源非农化进程加,水土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期面临的根本制约因素。本文以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应用主成份等系统分析方法构建资源与环境分区指标体系,聚类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完成了我国农业基本资源与环境区域划分,并探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