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学说大抵都以“致用”为目的,诸子百家无论其学说在“哲学”或“为道”方面建树多高,也必有其社会政治之归止。但是由“哲学”或“为道”的学术原则方面看,老子的政治主张又是由其“哲学”或“道论”之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的,包括其社会政治主张的矛盾与分歧,也是由其“哲学”或“道论”中合乎逻辑地产生的。概括地说老子的政治思想有“无为无不为”与“贵柔”两个方面,其中“无为无不为”是由形而上的道论,亦即绝对的“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中引申出来的;“贵柔”是由形而下的“器”的层面,亦即相对的“有无相生”的逻辑思维形式中引申出来的。二者的区分体现着老子学术上的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2.
在谈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往往把个人利益与道德评价联系在一起,倡导重义轻利的思想。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义”始终在“利”之上,“义”就是圣人概括的“理”──一种同事物的合理化趋势相背的,有别于西方科学理论的中国式理性,以这种理性判断的依据,形成儒家双重的价值观念,即“君子──小人”的价值观。董仲舒也特别强调“义”,他认为君子应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他说…  相似文献   

3.
老子、庄子同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思想多继承老子的哲学观念而来。历来研究多着眼于他们观点的相同之处,而注意二之间的相异则不足。作通过对《庄子》书中“道”论与多篇寓言的考论,认为庄子给老子之道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使“道”带上了明显的此岸性色彩,在悟道的途径上,丰富了道家学派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何姓起源初考(菲律宾)何罗文清代张澍《姓氏寻源》指出:“伯陵同何女缘妇,则何姓黄帝时已有。”《路史》云:“虞帝末.何侯得道于九疑,今道之宁玩广济乡有何墟亭。”据说这位何侯唐尧时隐居苍梧山即九疑山,修炼长生不老的法术,全家300多人都以种田为生,大舜南...  相似文献   

5.
“内向超越”的观念最先是由余英时先生在三十年前提出①,当时他称之为“内在超越”,以与西方的“超越”(tranSCendenCe)观念相较,後者别称为“外在超越”。他指出,无论在中国抑或西方文明,价值源头都被认为是先於天地或超乎人间的:在中国它是“天”或者“道”,在西方则是柏拉图的“理念”或者基督教的“上帝”。  相似文献   

6.
法国人道关怀摄影。与美国人道关怀摄影(尤其族群的社会性议题)和马格南摄影通讯社的人道关怀摄影(全人类议题为主)不同,“法国人道关怀摄影”以维护法国人文与文化为本,在摄影史上自成一家:二战后,“法国人道关怀摄影”从广义的“人道关怀摄影”中抽离,以法国本位主义而与“马格南摄影通讯社”有所区别,彰显法国人不为战事所影响的尊贵气质与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7.
老庄之道与孔孟之道既相抗衡又相通。一方面,二在本体论、伦理观、认识论、方法论上都存在根本分歧:老庄之道是天道、利己之道、出世之道、动之道、不可感知之道.孔孟之道是人道、利他之道、入世之道、不变之道、可感知之道;另一方面,二在政治观上又共同反对不“道”、“霸道”,主张“重民”、“王道”,在人生观上又共同追求超越自我,求得精神升华。  相似文献   

8.
老子之“道”的特性及其对现代人的启迪李霞“道”力何物?《老子》一书中基本上避免了直陈的做法,而是采取了种种描述的方式以显示其特性。这样就决定了对于老子的“道”,现代人很难用某个特定的现代概念去诠释清楚,而只能从老子赋予“道”的种种特性去理解与把握。第...  相似文献   

9.
《上海文化年鉴》2009,(1):154-155
《深度105》这是一档大型深度报道和评论专栏节目,由“天下事”、“非常道”、“说旧闻”3个板块组成。“天下事”反映新近发生的、引起人们关注的新闻事件;“非常道”锁定新闻热点,就某一有争议的事件或话题,请新闻主人公发言,表明自己的独特观点;“说旧闻”则紧扣当下的热点,揭秘历史事件,展示珍贵史料,采访当事人、知情者、专家,再度挖掘鲜为人知的故事。栏目获得良好的收视效果,在同时段索福瑞全国27城市的收视排名中名列前茅,荣获第17届上海新闻奖名专栏奖。  相似文献   

10.
“道”,一般作“说”之义。当然,“道”也有些非常规义,如《唐五代语言词典》“道”条: ①是。白居易《览卢子蒙旧诗多与微之唱和因题卷后》诗:“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又《南湖早春》诗:“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②知晓,料想。……  相似文献   

11.
纵观《老子》,我们不难发现“道”的涵义并不一致,如果我们按照老子思想的本末次序,作一番逻辑上的推论,就不难看出“道”具有几大层面的蕴义。首先,老子的“道”是一种“本体的道”,指的就是不可道、不可名的“常道常名”。它是一种形而上的实存,也即不外是一种“...  相似文献   

12.
卫绍生 《寻根》2009,(4):4-8
“阴阳”一词最早出自《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等说法,让人们对阴阳有了初步的认识。它和“道”、“神”等抽象概念紧密相连,毫无疑问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或者说属于抽象的理论或理念;“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为洪范九畴之首,所谓“初一日五行”,指的是水、火、木、金、土这五种构成世间万事万物的基本要素,它同样是对社会与自然的一种抽象概括。到了战国时期,邹衍、邹夷总结此前出现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将阴阳与五行合而为一,创立了阴阳学派,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  相似文献   

13.
陈博 《华夏文化》2002,(3):17-19
如今人们一提起“道”,就会自然而然地与道家、道学、甚至道教联系起来。实际上,“道”起初并非哲学概念,“道”向哲学概念的转化,曾有过一段相当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演义”是“演经书之义”的略称,它探手的是经书的“义”,而非“义”的裁体——言或事。罗贵中创造“历代演义”体的第一个贡献,是自觉确立了明“义”、演“义”的意念。他的第二个贡献,是通过创作实践找到了将“义”“演”好、“演”成功的各臻其妙之道。  相似文献   

15.
李兆忠 《东方文化》2002,(3):45-46,72
比较中日两国文化,一件令我感兴趣的事情是,中国的东西传人东瀛后,迟早会被赋以严格的仪式,因此而变得一本正经起来。比如中国的书法传到日本,变成了“书道”,中国的茶艺传到日本,又变成了“茶道”。故此,日本有数不清的“道”,除了书道、茶道,还有什么花道、棋道、剑道、柔道、空手道……真称得上一个“道”的王国。  相似文献   

16.
性是神秘的,又是美丽的,因为其中包含着生命的力量和对真爱的执。好莱坞影片最精于此道也最爱此道。在他们的影片里,“性”好像是一道大菜,手续繁杂,而且是越做越大;或至少也是道甜品,余味悠长。  相似文献   

17.
杨建军 《世界文化》2014,(10):I0001-I0004
建十先生近年书学,渐归于风骨。余尝读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深自以为先生之书,乃渐近之。风骨二宇,或分或合,孰主孰次,古来论述,未能一也。而余以为先生书法之风骨,在其艺术品格之清正端直、刚健不息处,在其书法面貌之风道骨峻、清刚顿挫问,即如刘勰所云:“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又:“刚健既实,辉光乃新”,“骨髓峻”、“风力道”,“风清骨峻”、“篇体光华”等是也。  相似文献   

18.
黄刚 《华夏文化》2008,(3):19-22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中国历代思想家在论述其思想体系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和”或“和谐”问题,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融于儒、道、墨、法、阴阳、释等各家各派的普遍文化精神之中。  相似文献   

19.
论二程的专著近10本,蔡方鹿《程颢程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最详细和深刻。首章“时代、生平和著作”指出理学产生的必然性,涉及三教融会。次章是政治经济观,强调《左传·哀公元年》“视民如伤”乃程颢作县令时的座右铭。程颐拒绝乘轿由于不忍以人代兽,二程反对雇乳娘育婴表现出高尚情操。《尚书·同命》“格其非心’四字启迪二程主张格君心之非或否定专制极权。黄老帛书提出“道生法”,二程视法为道之用,甚至结合道法,修改德主刑辅传统为兼顾德刑。孔子唯恐名过其实,伊川发挥云:“才过德者不祥,名过实者有殃。”…  相似文献   

20.
汤威 《寻根》2013,(1):20-23
众所周知,武王克商后,封纣子武庚为殷后,使之奉守商祀,随后发生了“三监”之乱,先秦诸子文献及《左传》《国语》等对此多有反映。然典籍文献对此段史迹的记录或只言片语,语焉不详;或偶有提及,模棱两可。对于承责监殷而叛反之人要么只提管叔,要么管叔、蔡叔并列,要么管叔、霍叔同文。而对于周初为镇掣东方、控制顽殷是否设置“三监”,或“三监”具体包括何人,则一概没有明确提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