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serra  陈功摄影 《网球》2013,(5):82-85
中国网球几乎所有关键性的突破,都少不了湖北人的身影,从潘兵1990亚运会的惊天一冠,到2004年李婷雅典奥运会的女双,再到李娜成为中国体育的旗帜,他们是中国唯一能够夺得全运,亚运,奥运,再到大满贯冠军的省份。而在全运赛场,几乎所有的时代都有湖北人为金牌拼搏身影,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地处中国腹地的湖北,为何在长达60年的时间里有如此多的网球人才,夺得过全运会所有项目的金牌,实现过全运赛场短期的垄断,但从来不是全运赛场的常胜将军,他们也有过惨痛的失利,这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因为湖北在每个时间段都为中国网球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之最,全运,在风风雨雨中已经走到第九届;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全运,如今就走在不惑与知天命之间。新世纪之初,我们又该如何审视这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庞然大物呢?接轨:成功的市场动作与一流的科技、环保有句民谣叫“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早在14年前的第六届全运会上,广东人就敢为天下先,创下不少中国第一:第一次不要国家拨款而由地方政府自筹资金,第一次发行体育彩票,第一次有了指定产品和吉祥物专利权。14年过后,广东人自然要做得更好。为了九运集资,组委会专门成立粤兴公司以减少中间环节。将全部资源重新定位包装,对所有有形、无形资源都进行了立体全方位的开发、拍  相似文献   

3.
第11届全运会文化遗产是指在筹备和举办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普遍价值和延续影响的独特精神财富,其文化内涵和精神诉求主要包括水上运动文化的崛起、和谐全运理念的确立、品牌全运意识的觉醒和全民全运理念的革命.十一运会的与众不同在于水上运动文化的城市品牌化、和谐全运区域影响最优化、办赛模式标准化和全民全运理念品牌化.十一运会文化遗产:增加城市品牌魅力,丰富全运文化内涵,提升全运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4.
第七届全运会日益临近,这是一次全体国民的体育盛会。迄今为止,全运会开过六次。它的举办,在动员群众投身体育活动、推动全民族体育事业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历史功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中国体育日益走向世界,人们发现,几十年一贯制的全运会赛制,正面临着许多不好解决的难题。目前的奥运战略与全运战略的关系不易协调。中国体育,是以奥  相似文献   

5.
第一个游泳池:中国近代的游泳运动是从欧美传入的,首先始于香港及广州。1887年,英国人在广州沙面修建了中国第一个游泳池,该池长25米、宽15米。 △第一个游泳组织:中国近代最早的游泳组织为“中华杏秀游泳社”。该社成立于1921年10月。 △第一次全国性比赛:1924年5月在武昌举行的旧中国第三届全运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我国第11届全运会竞技游泳若干现象进行研究得出:11届全运会延续了我国游泳的上升势头,成绩全面提高,但是"中国化"特征明显,"全运会现象"已经成为规律;年轻选手的"全运怪圈"依然是悬念;"阴盛阳衰"依旧是中国竞技游泳的外部表象."全运会现象"、"全运怪圈"和"阴盛阳衰"成为阻碍中国竞技游泳全面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7.
胡科 《中国体育科技》2012,48(2):101-111
在基层,社会精英是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以湖南省一个乡镇门球协会的社会精英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社会精英分子的个体特征,分析了他们动员群众参与体育的行动逻辑,探讨了他们为获取合法地位、筹集体育资源所采取的行动策略.研究发现,社会精英的存在与行动对于基层群众体育的运行态势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一个良性运行的体育组织除了应发挥既有社会精英的积极作用外,还应将更多的社会精英分子吸纳加入体育组织,使他们成为体育组织的骨干,以不断优化体育组织的精英结构.  相似文献   

8.
紧贴民生办全运是新时期我国体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它既是有效释放全运会社会功能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实现全运惠民,要以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重要契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办赛主客体责任,有效回应群众诉求,科学调整惠民供需,积极推动全运赛事与城市建设的协同发展,注重全运投入与民生改善的协调发展,做好全运决策与民生诉求的多方兼顾。  相似文献   

9.
《体育博览》2013,(10):18-18
当全运圣火点燃的那一刻,你也许想象不到未来的这13天会发生什么,当全运圣火熄灭的那一刻,最感动你的又是哪一幕呢?  相似文献   

10.
第七届全运全武术套路决赛,于1993年8月18日晚在四川省温江县体育馆降下帷幕。6枚金牌总共36个名次均有其主。此次参赛的131名选手都是各省、市的精兵强将。 由于是相隔6年后的一次全运会,各省市  相似文献   

11.
针对奥运会和全运会(以下简称“奥运全运”)科技攻关成果和体育产业自身的特点,运用文献资料法、半结构式访谈、文本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上海奥运全运科技攻关成果的产出现状、产业化路径及特征等进行探讨,并对其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关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据此提出促进上海奥运全运科技攻关成果产业化的策略,如进一步深化细化体育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强化体育科技管理的产业化价值导向、完善技术要素激励等,以提高奥运全运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率。  相似文献   

12.
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全运会竞赛规程演变特点及其对我国竞技体育格局的影响。主要结论:全运会竞赛规程演变特点一是项目设置上,全运设项与奥运项目接轨,夏季冬季项目同步发展,三大球逐步受到重视;二是奖励与计分办法条款上,奥运成绩带入全运力度渐增,解放军和地方实行两次计分,西部和地方协议计分,鼓励集体球类项目发展。我国竞技体育格局受制于规程演变的影响,建议全运会项目安排紧跟国际奥委会变动,积极整合配置地方优势竞技体育资源,积极探索合理的人才交流与监管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中华武术》2005,(11):3-5
全运会走到了第10届,终于有了一个契机盘点一下这些年风风雨雨的全运之路.全运会是中国体育的竞技大动脉,每一届都蕴含着中国体育的跌宕,每一届都浸润着体育人士的热情. 它正拥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当全运会面对褒贬不一的评论和意见不同的发展方向时,我们首先应该肯定它过往的功绩。让我们对全运会进行十年一次的大阅兵,重新经历,再次感受,或许更加有助于我们理智地分析全运会的得失成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的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合理的战略谋略的支持.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作为我国竞技体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丰富我国竞技体育的文化内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竞技体育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良性互动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以及整合机制,以期通过研究探求和完善我国以全运战略和奥运战略为核心的竞技体育战略和谐互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翟小瑶 《新体育》2012,(2):104-104
冰球冰壶的第三名有一枚金牌进账,不同地区的运动员在场上互相配合……并入全运的冬运会国情特色显露无疑。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全运会格局竞技特征与优势项目布局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改制后四届全运会的成绩,对我国全运整体格局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我国目前的全运格局存在严重的“梯度化”不平衡性发展、集团间竞争活力下降、竞技强省“强者更强”特征突出、中层实力集团内部名次“互换”、部分省份的“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存在偏差等问题,另外通过各省份的奖牌分布对其优势项目布局结构进行了分析与构架.  相似文献   

17.
春末夏初之时,正是世界万物充满勃勃生机的季节。中国竞技体育也适时地在中国以至整个世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乒乓精英们在英格兰的曼彻斯特再创辉煌,将除了男单之外的其余六只金杯悉数捧回了祖国,使“国球”之誉再次达到了极致;羽毛球健儿们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扫近几年来的颓  相似文献   

18.
我国《奥运争光计划》中的奥运战略与全运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归纳等方法,对目前有广泛争议的我国奥运战略与全运战略实施概况进行分析研究,剖析了两者间的冲突与协调因素,指出协调好奥运战略与全运战略的关系是我国成功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热闹的一次网球民间高层聚会,也是一个充满了问号和解读的聚会。在中国网球人口和场地都飞速增长的今天,如何找到一条富有活力的产业链?如何把有限的场馆转化为无限的财富?如何在网球热的基础上提炼出中国的职业精英?这都是富  相似文献   

20.
冠军杯伤怀     
云集欧洲联赛精英的冠军杯,在球员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很多球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拿过很多次联赛冠军,但就是与冠军杯擦肩而过,这成为他们巨大的遗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