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弗拉基米尔·谢苗诺维奇·马卡宁是苏联时期和当代俄罗斯都十分著名的作家,曾是“四十岁一代作家”的重要一员。本文以小说《中和的情节》为例探讨马卡宁近期作品中独特的创作手法,即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2.
夏秋芬 《现代语文》2007,(11):81-82
弗拉基米尔·谢苗诺维奇·马卡宁是苏联时期和当代俄罗斯都十分著名的作家,曾是"四十岁一代"作家的重要一员。本文以中篇小说《字母"A"》为例探讨马卡宁创作中的后现代主义特色及作品所关注的自由问题。  相似文献   

3.
越薪的小说旨在探索“抗战”时期上海人的个体存在方式,在当时“救亡图存”的宏大主题中显得独特而自我。这与“孤岛”、“沦陷区”一些作家的思想有相通性,又与“五四”学精神形成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4.
从新时期“伤痕”、“反思”小说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看出,政治话语对主体意识的剥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及西方文化参照的缺失,都使得在粉碎“四人帮”后相当长的一段创作时期内,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并非人们所认为的是社会批判者和反思者,也即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士”的精神的体现者,他们更多地表现为“道德受难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当代作家弗·马卡宁在小说《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中成功构建了同貌人体系。小说中的主人公彼得罗维奇与其同貌人济科夫、斯莫利科夫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本质性的差异。他们本着各自的价值标准,在人生道路上做着相应的取舍,有坚持,有放弃。小说凸显了人的多面性与复杂性,这也正是马卡宁式小说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6.
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是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早期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了一个由于当时俄国沙皇专制主义的严酷统治而演绎出来的荒唐故事。小说通过对幽默可笑的人和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极端恐怖所造成的人们的精神异化、性格扭曲及心理变态,表现了作家对黑暗社会的抗议及对思想庸俗、生活猥琐的小市民的“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表明了作家对罪恶制度的无泪控诉,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四、五十年代的“土改小说”虽然有对“五四”时期开创的乡土文学传统的传承,但在主题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这个时期的作家们大都在作品里对中国传统乡村礼俗社会在土地革命的冲击下遭受颠覆和重建的状态做细腻的展现,并以之为基础为读者重构了一个乡土世界。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土改小说的这一主题来对作家的创作和土改本身做些许反思。  相似文献   

8.
信仰是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从一个特定角度反映了民族的化性格。对中国人的鬼神信仰进行批判与反思,是五四时期改造国民性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四作家在小说中借鬼神信仰解剖民族灵魂,观照社会人生,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9.
康拉德的丛林小说集中体现了人类的道德主题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在这其中《黑暗之心》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康拉德作为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小说揭示"文明"下的野蛮,对人类的道德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明代末期的小说色情描写所呈现出的“设心图淫、得逞贪欢、报应祸身”结构模式,是适应在明末特定政治形势下所形成的“复兴古学、务为有用”社会思潮而产生,并与当时士人的思想观念、社会地位以及一些特定文化需求相关至切;明末士人对“情”庄严而以“至情”出之,同时对“情”随便而以欣赏态度描写色情,这种对情的矛盾态度也直接影响了这一小说色情描写的结构模式;同时,这一结构模式还与当时社会生活实际、这一现实生活影响下的作家的小说功利观念、佛教对当时小说作家的结构思维影响有关.明代末期小说色情描写不仅于创作上形成了这样的结构模式,在当时一些小说评论和小说非情节因素中还表现出一定的理论上的自觉追求.对这一结构模式进行分析说明,可以见出与小说发展、小说思想发展有关的规律性表现或理论质素.  相似文献   

11.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这些年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可忧的和可喜的变化,这当然地反映到了文学这面“沿着社会大街移动的镜子”中来。 “伤痕文学”、“问题小说”、“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文坛上一个浪潮又一个浪潮地涌过和涌来。近年来,许多作家着力于写人,注重反映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的生活、命运,真实地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与人的关系,笔触伸入到道德伦理、社会心理等之中,寻根到民族文化、民族气质等之中,这标志着我们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的深化和丰富化。在这方面,除一些作家斥伪黜薄,以细致的剖析、精警的哲理启人心智  相似文献   

12.
论林纾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译小说”第一次向国人介绍了众多的世界作家及作品,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和艺术视野。他代表了翻译文学初期的水平,是新旧交替时代翻译文学的里程碑;另一方面,“林译小说”又是“五四”新文学时期部分作家最早借鉴的范本,当时的作家大多是通过它的诱导和媒介才开始接触外国文学的,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都曾有过一段嗜读林译小说的经历。林译小说打破了章回体这一传统长篇小说的唯一格式,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国人轻视外国小说的陈腐观念。  相似文献   

13.
虽然苏联解体了,但曾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一样经历了极其复杂与动荡的社会紊乱时期。中国与苏联都曾因极左路线。进行了政治大清洗,无数“异己者”遭受到残酷的迫害。中苏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与作家。都以笔作为武器,对各自国家动乱时期的残酷与血腥进行了悲愤的描写与反思。但是,由于民族文化与政治背景的不同,中国的作家也仅仅是“文革”结束后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痛定思痛;而苏联作家在极端痛苦中却产生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索尔仁尼琴与帕斯捷纳尔克伟大的作家,其作品闪耀的人道主义光辉将名垂青史。  相似文献   

14.
从20年代末开始,在北京逐渐形成了一个松散的但却很有特色的作家群,被人称之为“京派作家”,这派作家所崇尚的是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对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期所熟悉的农业大文化表示温存,追求一种纯情优美的乡村生活,“乡情”成了京派小说的“魂”。在艺术上,京派小说追求一种和谐的美和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散文化是京派小说的特点,这一特点,使中国小说向逐步打破故事叙述模式的世界小说靠近  相似文献   

15.
苏联文学并不是广义的苏联各民族文学。教材上所涉及的是自1917年十月革命后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止,以俄罗斯文学为代表的苏联文学。这一章共三节内容。第一节主要了解苏联文学的分期、各个时期文坛的重大事件,代表作家作品的情况等。第一阶段,十月革命初期和二十年代文学。这是苏联文学的创建时期。当时的作家队伍由于对十月革命的不同态度划分为“左”、”中”、“右”三类。文学界团体林立,相互间争论激烈。焦点在于新的无产阶级文化与遗产的关系,革命后文化事业的领导权问题。鉴于这种情况,1925年俄共  相似文献   

16.
《一位女士的画像》是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他是美国十九世纪文学领域中继霍桑、麦尔维尔之后最伟大的作家,在当时的美国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上都享誉盛名.笔者认为该小说脱离了詹姆斯之前的小说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美国小说中“浪漫传奇”的传统.《一位女士的画像》开创了詹姆斯成熟时期小说创作的基本形式,其中个体道德成长的过程需要“社会性意识”的培养和对个人主义思想的扬弃.该小说中不仅表现了个人意识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同时也表现了个人对社会形式形成了自觉的认同.论文就从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自由观中去解读小说中的关于婚姻与自我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词话》篇端的“四贪词”,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概括性描述和直观性反思。在具体描写中,又通过“药”等意象的选择及“相面”、“卜卦”等形式,表现出当时普遍存在的道德迷失、存在迷失和形上迷失。为此,小说通过冷热转换间不容发的道家叙事文法、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的佛教叙事文法。重开人们的“畏惧”之心,修复由于社会变迁所造成的文化断裂。这种障蔽的破除和身位的开显,形成贯穿于小说之中的一套宗教伦理话语,表现出作者明确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8.
信仰是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从一个特定角度反映了民族的文化性格.对中国人的鬼神信仰进行批判与反思,是五四时期改造国民性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四作家在小说中借鬼神信仰解剖民族灵魂,观照社会人生,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学一开始就将其审美视点置于张扬个性、反思传统的整体文化抉择中。东北作家群作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作家是“五四”文化精神的承传实践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民族的劣根性、文化重负等社会意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挖掘与思考,这是对“五四”时期人的解放的文学主题的主动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中国汉语文学史上,"反思文学"与时俱进地在政治的主流意识形态、作家的个体精神诉求和读者的艺术审美期待中实现空前结盟,用小说文本这一艺术形式展现了特定时代语境下的社会历史变迁和政治文化生态。小说《天云山传奇》、《灵与肉》、《芙蓉镇》真实地再现了右派知识分子自我身份确认的精神矛盾:苦难反思与道德拯救的二律背反;主体建构与民粹诉求的二元对立;时代精英与落难书生的双重身份。"反思文学"以其绝对敏锐的艺术眼光和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为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确认提供了鲜活的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