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儒家文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欧阳卫民儒家文化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它支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意识形态,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广泛的影响,经济生活也不例外。本文试就其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加以探讨。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中国经济主体的被动性国...  相似文献   

2.
张王梅  张统宣 《华章》2008,(17):140-141
小说<白鹿原>对儒家文化的价值立场是矛盾的,既对传统儒家人格给予了高度赞扬,又写出了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局限性,这些都在白嘉轩的塑造上集中体现出来,他是由小农经济和儒家文化共同铸就的文化实体,在他身上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全部复杂性,既有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品格,也有中国家族文化的全部的反动、僵滞、顽固、保守.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主流,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灵,书院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传播着儒家文化之精髓,历史上造就和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去过平定县冠山的人,会被其浓郁的儒家书院文化气息和古树参天的幽静所感染。从开发的角度,研究冠山独特的儒家文化,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和传承人文教育、丰富山西省旅游文化、指导地方旅游开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郑红蕾 《现代语文》2009,(9):150-152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韩剧以雅俗共赏、老少成宜的认知度,令人惊讶地覆盖了中国各阶层、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韩国电视剧在中国大陆流行,其重要原因是剧中所表现的民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有着深刻的同源性,而韩剧的叫座正是契合了中国观众的文化心理。观众观看的不只是韩剧的剧情,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韩剧中的演绎。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荣辱观的中国化。但这种中国化的荣辱观也考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态,即在中国儒家文化精神与价值观浸染下形成的民族心理。从道德完善、价值次序、普遍和谐三个视角,可以窥见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儒家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证了拥有几千年传统儒家文化精神内涵的中国人对儒家文化的吸纳和杭拒,以及儒家文化对中国人原始天性的压制,探讨了中国人在这种矛盾中如何寻找到一种在天性和教化夹缝之间生活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浅析中国传统"无讼"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讼”理念既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也是传统社会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其产生是儒家文化和其他社会因素相契舍的结果。“无讼”所蕴含的精神追求形成了巨大的文化惯性,影响深远。我们应以一种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来对传统的“无讼”思想做出客观的评价,以探究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彝族土司制度的推行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传播和推广了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民族性格决定着国民的精神状态和基本素质,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民族性格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必须认真审视我们国家民族性格中存在的缺憾和问题,深入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文化因素和现实因素,从传统儒学思想中汲取营养,对儒家文化进行符合国情实际的现代化改造。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是中国历史文明中的主流,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深邃、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及精神支柱,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形成起过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四书集注》继承和发展了孔孟思想,融汇了儒学、佛学以及中国的道家学说,提出了全民教育目标及体系,确立了儒家文化的道统地位,集中体现了朱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朱熹通过集注继承和创新儒学文化的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儒家对于“心性论”思想的探索始于孔子,而“心性论”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孟子,他提出人性具有的“善性”是“心性论”思想具有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的“善端”是“心性论”思想的道德情感的根本依据,“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构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心性修养为内容和道德价值为取向的儒家“心性论”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心性论”在后世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经历唐代韩愈、李翱的儒学复兴运动,及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创建,儒学“心性论”不断理论化、系统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理论。最终,儒家“心性论”思想由“人性论”、“伦理论”、“修养论”走向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全息的儒家“心性论”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水浒》这一独立完整的“话语空间”里,儒道释三教的相互激荡与摩擦,不仅让我们确定无疑地看到了儒家所处的绝对优势、以及道释宗教在这种权威控驭下的妥协态势,更在其循环往复的递级上升中,窥见一个至为分明的“扬清激浊”的理性内核——宋江在文本中最终的灰飞烟灭、价值失落,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14.
论文疏理了关于"国学"的几种不同定义,认为要恰当地定义"国学"、了解"国学"的基本内涵,首先应确定"国学"的核心对象与核心观念。与目前的主流观点不同,文章对"儒学为国学核心"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通过对先秦主流学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四家主要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明确此四家为"国学"研究的核心对象,而在这四家之中,道家为体,"天道"是其核心观念;三家为用,但三家的"人道"主张与倾向各有不同,因而彰显出不同的人文色彩。先秦之后,融合道、墨、法、阴阳等各家而成的儒家遂成一家独尊之势,成为先秦之后中国古代庙堂的主流意识形态,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形态乃至民族特征的丰富性,仍然离不开其他三家持续不断的影响,只有充分了解"国学"的核心,才能全面理解儒家的发展变化,进而准确解读中国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5.
自西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儒学即与政治结合,并加速在社会中的传播,初步参与西汉政治社会化进程。在东汉时期,这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同样是以儒学为中心展开的。东汉诸帝大多都有较好的儒学修养,他们推动了政府对儒学的提倡,也促进了社会上层阶级的儒学化。这一时期,儒学以从社会上层到社会底层、从若干个中心向更广区域两个向度传播,引起东汉社会儒学的同质化,儒学价值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论儒学的价值结构及其现代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视角考察儒学,提出儒学的价值系统呈“三层次结构”。其中,君权至上是核心,决定着儒学理性思维和价值选择的主导方向;父权至尊是君权至上的社会保障机制;伦常神圣作为价值中介,使君权至上与父权至尊得以相通互补,而且具有了可操作性。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儒学的“格式塔”学术模式,辨析了儒学的理性与合理性问题,认为儒学的现代命运远不像现代新儒家们讲的那么乐观,复兴儒学难免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7.
价值观作为文化体系的核心而广被关注,它体现出在相同文化体系内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认同.<诗经>是中国儒家经典,它的鳊撰与历代注疏都体现出儒家的价值取向与评判,是中国儒家文化体系的主流思想.此外,<诗经>不仅是中国的经典,它还外传至日本,被日本统治阶级所接受.文章论述了日本权重学者对<诗经>的接受,以及对<诗经>所反映出的儒...  相似文献   

18.
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发起保儒教活动,提出将儒家改造成西方式宗教(儒教)的主张。这个主张引起时人激烈的争论。黄遵宪以其理性主义中西文化观的态度提出,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是民族复兴的思想资源,但他反对把儒学变成有宗教设施、组织、教义和祭祀活动的“儒教”。他认为只有积极吸收西学,合中、西、新、旧之学,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的学术文化的发展,并进而担负起挽救民族危机的重任。黄遵宪的理性主义中西文化观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汉武帝以后,解释、阐明和研究儒家经典的经学正式形成,儒学从此以经学为主要表现形式继续流传和发展。因此,两汉虽有儒学、经学两种不同的说法,与政权合作的只是经学而已。政治权利支持和社会心理认同使得经学逐渐成为汉代国家意识形态,并对汉代政治、文化、教育、风俗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儒家文化思想扎根于中国,传播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日本就是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教大的国家之一。日本通过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吸收衍化发展,将其融入了其本国的民族精神、宗教"神道"、"武士道"、企业文化、法制、教育等各个方面,而且这种影响也会日益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