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冬梅 《英语辅导》2010,(1):199-200,203
华裔作家任碧莲的小说经常以家庭这个小单位中各个成员间的文化对峙与融合来反映包括华裔在内的少数族裔如何与社会中的主流群体进行交流及共存的问题。任碧莲笔下的家庭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她通过一个变化的家庭揭示整个社会人们身份的流动和变化。她的短篇小说《谁是爱尔兰人》中,由华裔与爱尔兰人组成的家庭表明了她流动的家庭观。而她在第三篇小说《爱妻》中,通过一个多种族的家庭更加突显了这一流动的家庭观。  相似文献   

2.
詹姆斯·乔伊斯常被学界视为善于运用各种意象和象征手法,他的短篇小说《阿拉比》充满了各种富有意义的意象。在小说中,"blindness"是一个重复出现的意象,并具有三层含义:社会现实的象征、主人翁盲目追求的爱情和失败的象征、爱尔兰人精神和生活状态的象征。这三个方面的象征暗含着小说主人公恋爱之旅失败的真正原因,揭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二十世纪初爱尔兰社会环境封闭压抑、爱尔兰人精神"瘫痪"的主旨。  相似文献   

3.
短篇小说《伊芙琳》讲述了伊芙琳在出走的最后一刻却放弃的故事。乔伊斯笔下的伊芙琳是都柏林人甚至是爱尔兰人的代表,伊芙琳的个人遭际和精神困境展现了都柏林人内心瘫痪的本质。乔伊斯试图通过描写内心瘫痪的伊芙琳来唤起整个爱尔兰人的觉醒。  相似文献   

4.
符号矩阵中现实和理想的碰撞——阐释《阿拉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有关都柏林生活作品的第一部,它向人们展示了“可爱而肮脏的都柏林”,并以此来激励麻木的爱尔兰人。其中的《阿拉比》讲述了一个男孩子童年的故事,本文试图以结构主义叙事学中的符号矩阵理论来展示出其中的深层结构,并以此来揭示作者写作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龚旻  高丽涛  王佩雪 《海外英语》2013,(23):262-264
为了对亚裔美国文学的主题变迁做一文本支撑研究,该文通过对《华女阿五》、《女勇士》、《谁是爱尔兰人?》和《快要窒息》的文本进行分析,梳理了亚裔美国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表现自我的自传和短篇小说阶段、在文化冲突中建构少数族裔的自我身份阶段和疏离中多元的主体性及少数族裔中的少数者的发声阶段,以期加深对亚裔美国文学主题研究的深度。  相似文献   

6.
Lily 《出国与就业》2011,(5):74-75
爱尔兰培育了许多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其中诗人叶芝、剧作家萧伯纳、贝克特和诗人希尼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爱尔兰总统玛丽·麦卡利斯曾骄傲地说,“爱尔兰人不幸被英国人统治了800年,但爱尔兰人有幸统治了英语世界800年。”  相似文献   

7.
短篇小说《死者》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代表作,讲述了在都柏林一场圣诞晚会期间发生的故事。乔伊斯在小说中运用“精神顿悟”这一艺术手段,深刻展现了爱尔兰人精神层面上的瘫痪状态,凝聚了作者对处于瘫痪、麻痹状态下的爱尔兰人的痛切感悟。在精神顿悟视角下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解读,可以加深读者对乔伊斯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伊芙琳》具有逃离、瘫痪与觉醒的多重主题,揭示出在陈腐的生活秩序统治中,个人理想追求必将遭到破灭的严酷现实;爱尔兰人要获得精神解放必须从彻底否定腐朽的传统与教条开始,否则只能自甘沉沦与堕落,这正是乔伊斯借这篇小说向同胞发出的警示。  相似文献   

9.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的第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人被刻画成与瘫痪的社会抗争的人,但无论他们怎么挣扎,最终都是败。孤独和幻灭是小说的普遍主题,而顿悟被用来进一步揭示主题。《阿拉比》描写了一个都柏林小男孩的心灵之旅和他追求朦胧爱情的故事。最终幻想和现实的反差凸显了他的迷茫无助和难以言状的痛苦。乔伊斯通过《都柏林人》的写作,目的在于使爱尔兰人认识到摆脱幻象,洞见荒谬境遇,获得精神解放,才是走向自由独立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听到她的声音是《指环王》中的《Mayitbe》。当时我只说出两个字:天籁!第一次正式接触她是在网上。她拥有爱尔兰人清澈幽蓝的眼睛,冷然安静的女子。不自觉地想起爱尔兰这个古老神秘而又风情万种的国度中那些静谧深邃的湖泊,想起温柔流淌的香浓河,想起了悠远的风笛。此时却不禁生出几丝疑惑,拥有这样  相似文献   

11.
陶阳 《海外英语》2013,(19):200-202
《阿拉比》是乔伊斯众多作品中杰出的小说之一,描绘了爱尔兰人颓废的精神生活。小说中夹杂着爱尔兰社会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可以通过前苏联哲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进行解析。对话中的冲突与和谐彰显了主人公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这种巴赫金式的解读充分让读者体会到小说的中心思想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2.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伊芙琳》讲述了主人公伊芙琳在出走的最后一刻却放弃的故事。伊芙琳是乔伊斯笔下都柏林人甚至是爱尔兰人的代表。乔伊斯展现了他们内心瘫痪的主题。而乔伊斯指出瘫痪、病患就是解放他们思想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3.
爱尔兰作家布朗姆·斯托克的长篇小说《德拉库拉》描写了人类与吸血鬼之间的殊死搏斗。长期以来《德拉库拉》被视为一部供人消遣的吸血鬼题材小说,然而在其吸血鬼故事框架之下却隐藏着一个深刻的社会叙事文本。斯托克以当时流行的哥特式小说来隐射19世纪中后期爱尔兰人在大英帝国统治之下的生活处境,以及英国人对于包括凯尔特民族在内的异族文化的焦虑与恐惧。小说暗示自我与异类、主体和客体之间只有彼此了解,和谐共处才能维护社会和自身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被《时代》杂志列为十大现代经典作品之一。《荆棘鸟》以梅吉与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梅吉一家住在新西兰。这一年,父亲失业了,正在一家人发愁的时候,他们接到姑母从澳大利亚寄来的信。原来,姑母年事已高,准备让他们去继承遗产。在经过一番颠簸之后,梅吉一家踏上澳洲大陆,来到德罗海达。刚一露面,梅吉就引起了拉尔夫神父的注意,他对这个女孩十分怜爱。拉尔夫神父是爱尔兰人,被天主教会派到德罗海达担任教士,他是个高大俊美…  相似文献   

15.
<正>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名字,乍听之下是有些陌生的。提到《格列佛游记》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它的作者啊。他身上的Titles挺多,但排在最前面的,肯定不是作家。他是神职人员,当过好些年的牧师。他是思想激进的进步青年,写过一些表达自己主张的文章,号召当时的爱尔兰人抵抗英国的侵略。在这些之后,他才可能被称为作家、诗人,直到晚年才写出《格列佛游记》。  相似文献   

16.
短篇小说《死者》是《都柏林人》中的最后一篇,堪称一部压轴之作,由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所作。象征主义手法的娴熟运用是该作品的一大特色。名字、人物、物品和景物等皆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作品的主旨即爱尔兰人的死寂和精神麻木,犹如"行尸走肉"。然而,文中又掺杂着一丝复兴爱尔兰文化的希望之光。象征主义这种艺术特色进一步阐明并加强了作品的主旨。本文旨在分析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及其如何对作品主旨的表达起到加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陶诗秀 《新读写》2023,(5):56-57
<正>爱尔兰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歌词是爱尔兰诗人托马斯·摩尔写的,感叹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在同伴纷纷凋零飘落后还兀自孤寂地绽放。玫瑰花,一般都是高贵傲然、鲜艳夺目的灿烂形象,在爱尔兰人眼中却另有一番解读。爱尔兰人看到的不是炎炎夏日蓬勃绽放的娇艳玫瑰,而是夏末枝头独自摇曳的最后一朵玫瑰,多愁善感的诗人情怀表露无遗。伴着这首歌的旋律,  相似文献   

18.
张硕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5):112-114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篇。文章通过解构《死者》中虚实结合的两部分主次情节,分析小说中老中青三代的言语与行为,揭示了爱尔兰人的迷茫及爱尔兰社会的文化危机,探讨了的"死者"意象的潜在内涵——后殖民时代的爱尔兰精神流亡,文化没落。而在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这篇小说在唤起现代人的精神与信仰的征途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语言障碍     
一位意大利人、一位爱尔兰人和一位中国人同时被一家建筑工地雇用了。工头指着一大堆沙对意大利人说:"你负责清扫。"工头对爱尔兰人说:"你负责铲土。"工头对中国人说:"你负责供应(Supplies)。"然后他说:"好了,我得离开一会儿,希望你们几位在那堆沙那里挖出一个坑  相似文献   

20.
根据Liesheth Korthals Altes,Nussbaum,Chinua Achebe三位学者对叙事伦理伦理的思考,本文对任碧莲的短篇小说《谁是爱尔兰人》从叙事伦理角度进行解读。根据Korthals Altes叙事伦理探讨世界面临的困境,并为走出困境提供解决办法的观点,本文指出《谁是爱尔兰人》中第一代华裔在美国面临着后代伦理选择困境。根据Nussbaum的文学评论有责任考虑伦理问题以使社会更加公正的观点,本文认为多种族的美国,各族裔应该尊重他族文化,这是社会应追求的公正之一。本文另一个思想来源于Chinua Achebe,他的思想启发了本文对于多种族背景下的美国社会中第一代华裔在族裔伦理选择问题上的思考,即第一代华裔应选择开放地对待异族,不歧视异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