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文艺创作随着观念的嬗变,出现了许多异于寻常的现象,主题的淡化便是明显的表现之一。主题淡化是对传统主题观念的一种冲撞与挑战。在传统的文艺理论中,作品的主题必须突出、单一、集中、鲜明,必须贯串作品始终;一切人物描写,情节安  相似文献   

2.
关于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历来就受到了文艺理论家们的重视.早在魏晋时期,陆机在他的《文赋》里业已谈到:“意司契而为匠”.这“意”即指文章的宗旨.明代的王夫之,那就说得更为明了:“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文,谓之乌合.”这就已基本触及到主题的本质特性.正因为主题具有这么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因而如何正确把握主题,就成为阅读和讲解作品至关重要的一环.很显然,主题是“作品的窗户”,“入门的向导”,只有正确地把握了它,方能洞悉文章的全貌并烛照其精髓所在.而通达主题的途径,自然不是单一的:或从人物的角度,或从题材的角度……倘能把握得当,自可“中”其所“的”.现在我们就前者的角度,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因为,对主要人物的不同评价,自然要影响到对主题的深刻概括.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发觉一部分参考书及某些专业性文章,非常武断地将别里科夫定为“旧  相似文献   

3.
“主题先行”原本是就创作而言的,我们这里只是借用“主题先行”这个词来表述阅读行为。创作不能实行“主题先行”主义,而考场做阅读题,却必须做到“主题先行”:正式答题之前必须先弄明白作品的主题。因为,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掌握了主题.也就基本上掌握了整个作品,答起题来就能高屋建瓴,有些看来比较难的问题也能够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丰富、深厚的生活积累是文学创作的基础。阅历广泛、经验丰富,就为写作提供了条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有了作品,还要看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深度,这是写作的第一大环节。无论写一篇什么文章,动笔之前,首先应考虑的是写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思想,我国古代作家称之为“立意”。古人所说的“意”,也称“旨”,“主旨”。“主脑”,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主题”或“中心思想”。“立意”也就是确立主题或中心思想。我们历代写作名家都强调“立意”的重要性,元人程端礼说:“作文,以意为将军,转换开阖,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令。”  相似文献   

5.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基本思想,它渗透、贯穿于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主题在不同的文体上有不同的表述,人们习惯上把记叙性文章的主题叫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议论性文章的主题叫做中心论点,某些应用类文章的主题称为主旨或基本观点。在我国传统的文章理论中,主题叫做“意”或“主脑”。  相似文献   

6.
吴岳 《成才之路》2014,(29):56-56
正"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在作文中起着组织领导之作用。何谓立意?意指作文的主题,即作者在描述生活现象、阐释事理规律、发表对某事物的看法或主张时,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或意向。立意就是对文章或作品中心的确立。辞贵达意,语言文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表达的"意","言而无意,行之不远"。一、立意的作用(1)"意"之高低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文章之意,李渔认为,意犹主脑也;黄子肃更说"意者一身之主也"。可见,意  相似文献   

7.
1能力点解读古人说:"意尤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渔在《闲情偶记》中也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是核心,是灵魂。它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是评判一篇文章优劣的标尺。有了"意",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反映的主题、展露的思想、抒发的情  相似文献   

8.
主题新论     
一、传统主题内涵质疑主题一词,中西方文论界的诠释不尽相同。西方视之为题材的同义语,我们虽然有时也将之等同于题材使用,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则是把主题界定为作品的“中心思想”,比喻为作品的“红线”、  相似文献   

9.
俗语入诗词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创作中,诗人与词人都十分注重自己作品语言上的雅洁.当时的文学批评家们也以此作为评判诗词优劣的一条重要标准.如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关于“诗法”的一章中,将“去俗”列为作诗的第一要义.指出“学诗先去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同样地,张炎在《词源》中也指出“词欲雅而正,志  相似文献   

10.
杜丽娘是汤显祖“情”的集中体现者,由游园触“情”到勃发“至情”,一方面体现在作品人物身上,另一方面则郁积骚动于作者胸中。以“情报”为主脑,情与欲、情与意的结合既成就着深刻的力度和哀伤的美感,又冲决着存天理、灭人欲的堤防,构造着梦幻与真实组成的境界。《回生》以后,因缺少滚动于作者心底和作品之中的“情”,遂使得剧中人物顿失光彩,意薄味寡,难以再激起波澜。将人物命运建立在脆弱、虚假乃至庸俗的结局上,是作品的一大败笔,使剧作不仅缺少那种发自肺腑之“情”的贯穿,而且也失去了不可忽视的曲终奏雅之妙。  相似文献   

11.
材料作文是高中作文训练当中较常见的一种。因为材料作文既没有现成的题目,又没有话题,但本身又是一种限制性很强的作文形式,要写什么必须从材料中提取,所以相对于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比较大。这就要求学生面对给材料作文,必须要注意仔细审题,认真分析材料,准确领会题旨,从而确定文章的中心和思路。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又云:"故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者,即作者立意之本意也。"古人以"帅""、主脑"作比喻,形象说明了文章中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曹禺早期作品的共同主题展开分析,即人物对“家”——“狭之笼”的突围,四大名剧主人公的活动过程都可概括为“对狭之笼的失败而惨烈的突围”。对“狭之笼”可有两种理解:一是“家”,二是“习惯”。要解读这个主题,必须从分析中国以“家天下”为主要特征的专制皇权以及相应衍生的家族文化入手,尤其应关注“家”文化的专制特征,而突围主题彰显了曹禺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广厚的人文关怀。也是作品达到一定历史深度、夺人心魄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论诗     
前人论诗者众矣,唐末司空图作《诗品》,列诗为廿四品;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提出:“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清代叶燮在《原诗》中又提出“才、识、胆、力”四者,足见诗中所重,因时而异。我以为今日为诗,宜从立意、胸襟、谐律、审味四者入手。兹就管见所及,阐述如次。一曰立意。清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  相似文献   

14.
《项狄传》叙事结构的重心不在于故事的相对推进,而在于其大量的离题话。这些离题话的组织形式显示了“观念串连”理论的影响。根据洛克的观点,人在醒着的时候,在思考和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头脑中都会产生“观念串连”现象,“观念串连”现象是人的存在的体现。文章认为,洛克所指的三种“观念串连”现象,在《项狄传》的离题话中都可以找到例证,洛克的观点可以用来解释《项狄传》的离题话,说明小说叙事结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  1.明确最佳立意的标准;  2.掌握并运用确立最佳立意的一般方法。【课前准备】  1.投影片两张;  2.成功者录音一段;  3.预习讲义一页 (主要内容:什么是最佳立意,什么是最佳角度,立意与角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内容及过程】  1.导语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过:“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闲情偶寄》 )“主脑”就是“立言之本意”,简言之,就是“立意”,通俗地说,就是文章的主题。清人刘熙载说过,“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治烦以简,一线到底,万变不…  相似文献   

16.
《同学》2002,(10)
XX老师: 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说,写作文时可从不同侧面多角度立意,但又说写文章时主题必须集中。请问这该怎么理解?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立意深刻呢? 武汉娟娟娟娟同学: 从你的提问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读书必求甚解”的好学生,你们的语文老师也是位有学问的好老师,他说的没错。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曾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文立言之本意也。”所谓立意,指的就是主题。这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写文章必须要求主题正确、集中、深刻。所谓正确,是指作文提炼的主题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普遍意义,能给人知识的熏陶、向上的力量和美感的享受。它是作文的基本  相似文献   

17.
一、意不可言传的理论根据《庄子·天道》有则“轮扁斫轮”的寓言,用以阐述庄子意不可言传的理论,为论述方便,不妨引述如下: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失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主题概念存在着割裂、片面看问题的严重缺陷。它在通行文学理论教科书中,仅出现在创作论中,仅从作家如何产生主题的角度论述,忽视了研究者和读者,更掩盖了主题概念在作者、研究者、读者手中的不同作用。因而在主题研究中,主动者长期不明确,目的也很混乱,使得作品主题越争越多,主题概念越来越不适应主题研究实践的要求。为此,我们明确提出:主题研究的主动者是研究者,目的是评价作品;鉴赏论中  相似文献   

19.
“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的理论。现在的人一般把它看作解释汉字造字结构的传统理论。《周礼·地官·保氏》中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是最早的关于“六书”的文献记录,只有其名,没有具体内容的说明。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引刘歆《七略》中的观点: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把“六书”进一步解释为汉字造字的六个基本原则。郑众为《周礼》作注时,则提出:“六书”者:象形、会意、转注…  相似文献   

20.
陈文忠 《学语文》2004,(4):30-31
普遍人性与永恒主题是作品主题分析和价值评价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看待曾被视为理论禁区的“普遍人性”与“永恒主题”问题?经过历史的反复拷问,现代文艺学坚定地回答:艺术是人性的审美显现,对普遍人性和永恒主题的深刻表现是衡量作品伟大性的决定性标准,也是艺术作品具有不朽魅力的根本保证。德国学者菲·巴生格在《黑格尔的美学和普遍人性》(宗白华译)中明确表示: “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