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劳伦斯的《马贩子的女儿》与詹姆斯·乔伊斯的《伊芙琳》中女主人公们的相似处境和遭遇,从而揭示女性悲惨命运轮回的根本原因是男性中心主义对女性思想的毒害与女性独立意识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伊芙琳》讲述了主人公伊芙琳在出走的最后一刻却放弃的故事。伊芙琳是乔伊斯笔下都柏林人甚至是爱尔兰人的代表。乔伊斯展现了他们内心瘫痪的主题。而乔伊斯指出瘫痪、病患就是解放他们思想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3.
《伊芙琳》是乔伊斯的作品《都柏林人》中描写青年时期人物的首篇,它描写了主人公伊芙琳在家乡受到压迫的状态,对离开家乡后新生活的想象以及选择将来要过哪一种生活时两难的心态。但是伊芙琳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思想状况,决定了她的这两种选择都难以逃脱她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女性的命运悲剧性。留在家乡,她要继续承受来自其他民族、社会伦理与道德、父权制社会和家中活着的父亲和过世的母亲的压迫;离开故乡,她所相信的弗兰克无法给于她所期待的幸福和自由。只要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她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独立自由的意识没有觉醒,那么她的人生就注定是一场悲剧。  相似文献   

4.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伊芙琳》在文体上独具特色,并较好地服务于作品所表现的主旨,体现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乔伊斯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开拓者,不但其经典之作《尤利西斯》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焦点,而且其早期作品《都柏林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伊芙琳》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第四篇。小说直接,生动地表现了都柏林青年人瘫痪的精神状态。试图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这篇小说的结尾,并探讨伊芙琳放弃追求自己幸福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短篇小说《伊芙琳》讲述了伊芙琳在出走的最后一刻却放弃的故事。乔伊斯笔下的伊芙琳是都柏林人甚至是爱尔兰人的代表,伊芙琳的个人遭际和精神困境展现了都柏林人内心瘫痪的本质。乔伊斯试图通过描写内心瘫痪的伊芙琳来唤起整个爱尔兰人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乔伊斯的《伊芙琳》通过对伊芙琳努力挣脱父权制度控制、经历内心挣扎却失败的故事描写,表现出他对20世纪初爱尔兰女性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希望女性能够不断争取独立和自由,勇敢追求幸福。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社会背景、家庭生活、感情世界方面对《伊芙琳》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伊芙琳》的独特语篇结构是乔伊斯的有意安排,依据系统功能学派中哈桑和马丁的语类研究理论,运用静态和动态两种模式分析《伊芙琳》的语篇结构和语篇中间部分的语域、语类,可知乔伊斯在布局谋篇时选择遵循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并通过展现伊芙琳辛酸的心路历程,突显都柏林死气沉沉的社会环境对于爱尔兰年轻女性灵魂的无情摧残,揭示爱尔兰人消沉死寂的精神状态和麻木瘫痪的病态心理。  相似文献   

9.
“私奔”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为表达女性对于自由和爱情的追求以及对家庭礼教的冲破所偏爱的素材.然而这一做法是否真的能够使女性摆脱社会传统的束缚从而获得幸福生活呢?私奔究竟是不是解除女性不幸命运的“万灵丹”呢?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早期作品《伊芙琳》深刻地揭示了这些问题.倘若从女性意识产生与发展的角度分析《伊芙琳》中女主人公的行为,即会得出“私奔”仅是外在的形式,真正的幸福还要靠女子自身不懈的追求和努力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文学评论家们分析的热点。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有不同的形象,但是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都处在男权社会的控制下。通过对《伊芙琳》和《痛苦的事件》中的两位女性形象的分析,结合菲勒斯中心主义和女权主义作家波伏娃的“第二性”观点,揭示女主人公伊芙琳和爱米丽·西尼考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及附属地位,并探讨其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在小说《伊芙琳》中,乔伊斯用同情的笔触完美地塑造了伊芙琳这一饱受生活之苦而决定逃离、最终却在逃离前退缩的青年女子,从接受理论视角看,乔伊斯在《伊芙琳》中采用了叙述角度不断转换,用词平常、朴实,心理描写以内心意识为转移的多种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伊芙琳》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四篇,成功塑造了一个男权社会中的弱势女性伊芙琳的形象。本文从经济不独立、性格软弱和选择妥协三个方面分析了伊芙琳作为弱势女性的形象特征,并指出小说中描写的伊芙琳短暂的女性意识觉醒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厄普代克以霍桑的经典名著《红字》中的海斯特.白兰为原型塑造了《S.》中的女主人公萨拉,他赋以女主人公主动的话语权,将人物的生活背景现代化,使作品的意味更为独特。本文通过探讨两部作品中两位女主人公不同的反叛形式,考察了《S.》中戏拟的意义以及两部作品不同的时代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4.
结合劳伦斯本人的观点,通过对其小说中两位男主人公伯金和杰拉德之间微妙关系的分析,充分证明了《恋爱中的女人》中男主人公之间并不是同性恋,而是男性间的血谊兄弟关系。不仅在这部作品中,劳伦斯本人及其他作品中的很多男性都渴望和追寻着这种血谊兄弟,并借此表达对男性美的欣赏和赞颂、男性间的崇拜和臣服以及对女人和婚姻的逃避和补充。  相似文献   

15.
葛瑞峰 《海外英语》2011,(11):236-237
该文从形象和心理两个方面将詹姆斯.乔伊斯本人与他的小说《死者》中的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做了对比,指出乔伊斯在极大程度上是以自我复制的方式塑造了加布里埃尔这个人物。乔伊斯不仅是将自己的相貌和人生经历移植在加布里埃尔身上;更为重要的是,他是在通过小说主人公来深刻剖析着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对祖国和故乡的爱与痛,以及对生与死的深思。  相似文献   

16.
詹姆斯·乔伊斯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伊芙琳》是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其中一篇。在《伊芙琳》中,乔伊斯通过使用圣经戏仿以及反讽的手法,展示了现代西方人扭曲空虚的心态。本文主要以原型批评理论为研究视角,对小说《伊芙琳》中的场景、人物进行探究分析,解读其中的圣经原型。  相似文献   

17.
劳伦斯的《虹》和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中的主人公安娜和尼科尔的婚姻悲剧的根源,在于两人童年时期的记忆创伤、两人的社会地位,以及两位作家的文化传承使然.两部作品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呈示,表现了作家自身的文化背景及社会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简·爱》和《德伯家的苔丝》两部巨著虽然是同一世纪,同样伟大的作品,但却塑造了两位女主人公不同的坎坷命运,以及面对各种复杂的故事情节时做出不同的选择和处理,最终使她们获取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本文从生活年代、人格追求、反叛意识和执着的爱情观念四个方面对两位女主人公进行了分析,以此来启发现在女大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9.
《伊芙琳》选自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短篇小说集《都伯林人》中第四篇,该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处于劣势的女性角色伊芙琳。受20世纪的爱尔兰深受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毒害,男权主义和宗教势力盛行,女性无疑被套上了多层枷锁,伊芙琳就是丧失地位和话语权的弱势女性代表。文章从伊芙琳角色的显著特征、性别形成过程及其悲惨结局清晰地展示了弱势女性社会性别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都柏林人》成年篇中主人公身处荒谬的境遇,但却敢于正视荒谬,投身反抗的熊熊火焰,义无反顾地活下去。乔伊斯对人生的思考与阿尔贝·加缪在其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中对荒谬的认识相契合,乔伊斯笔下的主人公正是西西弗式英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