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历史原因,全文层层推进,气势磅礴;铺陈渲染,姿态横生,堪称千古奇文。作为一篇史论,其过分的夸饰及独具特色的结尾,尤其值得我们仔细玩味。一、“豪迈为文”与“以意逆志”。《过秦论》在文字上颇重修饰,善于铺陈渲  相似文献   

2.
资料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第三篇中谈到《过秦论》,他说:《过秦论》“及至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按吴枋《宜斋野乘》:“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灭西周,其后七年,庄襄王灭东周。……则‘吞二周’乃始皇之曾祖与父,非始皇也”。  相似文献   

3.
《过秦论》可以说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它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总论秦国得天下的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中篇剖析秦国在统一天下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以及秦二世之未能改正错误,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这三篇,针对秦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依据大量史实,作了深刻透辟的分析,形象而鲜明地指出成败之关键,症结之所在,实开中国散文“史论”体裁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詹丹 《语文学习》2023,(1):59-63
<正>一、问题的提出欧阳修的史论名篇《五代史伶官传序》常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中册,又把两篇史传《屈原列传》《苏武传》以及史论《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组成第三单元。[1]相对于两篇史传文章都是独立成一课,《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两篇文章组成一课的。也许秦朝和后唐的速亡有明显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性文章,其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仰时威 《学语文》2004,(11):24-25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这是一篇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文章在结构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这是一篇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文章在结构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性文章,其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过秦论》是贾谊的代表作,是西汉初期的名文,是古典文学中脍炙人口的政论作品之一。《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是批评秦始皇,说他不知道打天下和守天下的方略应有不同;说他能够兼并六国,而最后却亡于陈涉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中篇主要是批评秦二世胡亥,说他上台之后不知道刹  相似文献   

10.
《过秦论》和《阿房宫赋》,前后时隔千年有余,然而异体同构,流传千古,同为文苑奇葩。第一,写作手法不同。《过秦论》是一篇政论,因而重在说理,叙史部分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只用“拱手”二字概括。而《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所以重在讽喻,文章极尽描写之能事,如第2段写阿房宫中美人之多,便分别以“明星”“绿云”“渭流”和“烟斜雾横”比喻宫女“开妆镜”“梳晓鬟”“弃脂水”和“焚椒兰”。“论”“赋”异体,手法不同。第二,立论角度不同。《过秦论》因要“过”秦,便反复对比:秦先弱后强…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一册《过秦论》中有“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一句,其中“橹”课文注释为“盾牌”,很多同学不理解,明明是“船桨”,怎么变成“盾牌”了? 其实,这是由于“橹”的多义而造成的误解。按《辞源》解释,“橹”有四种义项,“①兵器。即大盾。《左传·襄公十年》:‘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文选·汉贾谊·过秦论》:‘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④划船的工具。长大而纵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议论文过程中,感觉《过秦论》(上篇)与《六国论》这两篇经典史论文颇有一些相同之处,于是把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作了一个比较,以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13.
把《过秦论》里楼缓注为战国时魏人,是目前众家注本的通行说法。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楼缓,魏文侯弟”。《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楼缓—魏相”。部编中学语文课木高中第四册从上说:“楼缓,魏文侯弟。”今各家注本以楼缓为魏人是因为因袭了古注。《文选》李善注云:“高诱曰:楼缓,魏相也”。《史记·索隐》:“楼缓,魏文侯弟,所谓楼子也”。但此二古注也并不正确。  相似文献   

14.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史论亦然。古代史书汗牛充栋,在典籍中的地位也很高;古代读书人喜欢读史,也喜欢评史,后人就把他们评史的文字叫做史论。史论以评论史书和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为主,后又扩延讽喻现实,也就是古代学者所称的“因事发议,评定得失,做示当世”,因此读史论能予人以更多的启迪。中学教材选取经典史论篇目作课文可为明智之选。贾谊的《过秦论》、欧阳修的《五代伶官传·序》、苏洵的《六国论》均为史论经典之作。或指陈前朝过失,劝谏当朝实施仁政;或总结历史教训,阐述社会人生哲理;或评析史事原委,以儆示现实政策。三篇作…  相似文献   

15.
史论与史实——谈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几篇史论及其他陶麟相当多的史论文章所引用的史料常与史实不符。统编语文教材中《过秦论》《六国论》《伶官传序》等都有这类问题。有些问题在课本注释中有简要说明,有的在语文教学中引起争论(这些争论也见于报刊杂志)。《过秦论》...  相似文献   

16.
杨亚民 《学语文》2013,(5):20-21
贾谊《过秦论》的叙事凝练而不失生动,概括又气势雄浑。然而,作为一篇经典的史论,《过秦论》的叙事与史实却不尽相同。这种曲史为文的现象,是由于作者的写作目的影响了对史实的叙述。从《过秦论》中,可以看出贾谊急切的用世之心。一、增强气势,先声夺人作者开篇直接从秦孝公切入,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商鞅变法;一是西河之战。文中  相似文献   

17.
议论文中的对比论证,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说明事物的本质,以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高中语文第四册的《过秦论》可谓成功地运用了这一论证方法。《过秦论》是西汉著名文学家贾谊的一篇借古讽今的史论文章,文章借言秦之过,讽喻汉...  相似文献   

18.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对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包含两篇史传(《屈原列传》《苏武传》)、两篇史论(《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个完整的历史类散文专题研习单元。设置“开启历史人物档案,探寻中华文化精神”专题学习,以制作“中华历史人物”纪录片为核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史传文学的人物表现艺术、史论文学的说理艺术,充分感受屈原、苏武的爱国精神以及史家的历史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文选序》分三个层次阐说了怎样对待《文选》的选录标准问题:首先,要区分“选录范围”和“选录标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次,分析“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这句话不是在说《文选》的选录标准;第三,应将萧统本人的文学观与《文选》的实际选录标准区别开来;从萧统的其他作品、甚而至于从其他人的作品中“找寻”出一个所谓的《文选》的“选录标准”也是不妥的。讨论《文选》的选录标准,较稳妥的方法是从《文选》文本出发,仔细分析每一篇作品的性质、文体特征、艺术特色,从而归纳、概括出《文选》实际的选录标准。  相似文献   

20.
《同学少年》2012,(3):53
古体议论文根据论述方式、论述内容或适用场合的不同,分为许多种,常用的有"论"、"说"、"辩"、"原"、"议"、"赞"、"谏"等。论,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如,《六国论》、《过秦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把论分为理论、政论、经论、史论、文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