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技术正在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发展进步的各领域全过程,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是教育范式的发展趋势,更是增强精准化、实效性的有效方式。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系统观念打造“数字思政”体系,全面提升育人效能。  相似文献   

2.
高校青年教师思政教育是新时代的一个新课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高校青年教师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关系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目标、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因此,要不断深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的认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创新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模式,培育新时代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思政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伴随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国各大高校陆续实施停课不停学政策,将线上课堂教学转化为网络教学,高校承担着守护学生生命安全健康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使命。在此特殊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开展应注意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采用构建沟通平台、讲好抗疫故事、开展网络课堂、组织主题活动、家校协同育人等策略,提高思政教育针对性、时效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面对“两个大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提出的“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精神要求和工作思路,把握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新特点,坚持创新为要、育人为本、研判为主、建设为重,以更实的举措推进高校思政工作跃上新台阶,以更大的力度落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新要求,扎实提升高校思政育人的工作质效。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加强思政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新举措、新方向。“课程思政”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以三全育人为教育引领,研究辅导员角色在课程思政中的“境”与“界”成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必要考量。聚焦课程思政对于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的重要之义,明确课程思政中辅导员角色面临的环境之实、语境之变、困境之思三大“实然境遇”,探求和总结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跨界融合”的“应然之路”。  相似文献   

6.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时空范围扩大、教育短板凸显、意识形态斗争等挑战。要求高校因事而化,创新工作思维;因时而进,优化工作举措;因势而新,提高政治站位。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以“六大思政”为着力点,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强高校宣传阵地建设与管理。通过压实主体责任,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加强平台建设,进一步筑牢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弘扬抗疫精神,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讲好抗疫故事,打造高精尖思政课程;强化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多维并举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强调,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前,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政素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青少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教育的宝贵资源。将其融入青少年思政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升青少年思政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基本控制,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的新阶段.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总要求,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给青年学生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创新:一是把握青年学生社会心态样貌,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二是引导青年学生珍视敬畏生命,上好生命教育课...  相似文献   

9.
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对思政教育发挥重要作用,而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缺陷。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适应时代新要求。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构建也应求变,着力推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群文化建设,形成纵向体系,强化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对融媒体的应用,做足横向准备,以优化“大思政”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0.
姚远 《教书育人》2022,(5):26-28
新冠疫情的流行导致高校线下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了如何基于微文化构建创新的线上思政教育模式,做好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和舆论引导工作.新冠疫情的复杂性和突发性决定了高校思政教育要认识到微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创建以微博微信微课为载体的线上思政教育渠道,探索新冠疫情流行期间的舆论处置机制,借助...  相似文献   

11.
“Z世代”青年群体多元就业观为就业工作带来挑战,新高考改革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使高校就业宣讲招聘工作开展受限。因此,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应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强化学校主体责任,激发学生就业主动性,构建“全员”参与格局;要突出生涯教育前置,加强学生就业认知,将就业工作贯穿大学“全过程”;要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深化校企协同合作,“全方位”开展就业工作,从而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育人效果,帮助学生更好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12.
目前,剧本杀以独特的沉浸式体验备受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追捧。在此形势下,“红色剧本杀”将红色教育和剧本杀相结合,将内容与形式有机融合,深刻诠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创新思政教育路径。将“红色剧本杀”融入思政教育,利用沉浸式的游戏体验营造思政教育独特的情景空间,将思政教育内容传递形式优化升级,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为充分发挥“红色剧本杀”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在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文章从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实践逻辑三个维度深入探索思政教育模式,通过创作剧本内容、打造符合思政教育需求的剧本,创新剧本形式、提升“红色剧本杀”教育意义;创立教育模式,构建“红色剧本杀”教育模式,以更好地发挥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3.
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一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在新时代愈发彰显其重要性、紧迫性,既要秉持“守正”,也须踊跃“立新”。通过文献分析,我们认为要想做好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就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中主动求“变”。同时,应该清醒认识到,不管实践教学改革如何创新,高校思政课始终贯彻教育方针的价值立场、课程内在特质的逻辑主线、理论联系实践的目标指向一直“不变”。“变”是“不变”的实践探索,“不变”是“变”的本质彰显,“变”与“不变”辩证统一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新冠疫情背景下“云”教学的大规模应用,给研究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良机,也凸显了研究生思政课改革的迫切性。基于此新发展阶段,文章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几个关键方面进行了梳理,进而提出未来针对性推动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举措,即“以互动交流式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教’;以教师引导强化学生自主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以行政、教学、科研的模块化分工格局为基础,改变学校的‘管理’;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需求为基础,改变网络平台的‘供给’”,以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研究生思政课以学生为中心,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5.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有效运用理论与事实相结合的多种说理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差异化课程需求,本研究基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教育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探索出逐层递进式理事结合、纵横贯通式理事结合和跌宕诙谐式理事结合的思政课说理方式,并提出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课程需求类型,提升教师差异化教学能力,有针对性地实施单一型和复合型的说理方式,以此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16.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面临着工作角色更多元、工作内容更复杂、工作方式更综合、工作要求更严格等一系列的新变化。高校辅导员应当“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做到五个“到位”,通过“有态度、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有效度”五个维度的工作来积极回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辅导员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17.
丁江涛 《海外英语》2022,(6):159-160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职院校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思想道德渗透、文化知识传授和社会实践创新等“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任务,而幼儿期是人生理想启蒙、健康人格塑造和良好思想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本文开展基于思政视域下幼儿英语双语教学研究,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幼儿英语双语教学“思政化”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路径,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8.
庞智华 《辽宁教育》2022,(16):66-68
<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国家“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云课堂”“云教育”随之而来。那么,面对线上授课、线上班会、线上活动的同步开启,学校该如何开展好思政教育的“云服务”,引导学生在特殊时期的成长?教师该如何成为学生思想领路人,规范而顺利地将“线下”调整至“线上”,科学而合理地由“面对面”转变为“屏对屏”?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寻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育教学,尤其是思政教育的路径与方法。我校的“云思政”,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及其相互关系各环节系统布局,同时由单一的思政课程转向全学科的课程思政。  相似文献   

19.
思政课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做到因时而进和因势而新。视觉化策略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运用正是立足视觉文化进行的教学改革尝试,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新探索。从当前思政课面临的教学手段娱乐化、课程内容碎片化和社会思潮隐匿化的视觉困境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为例,通过对视觉化传播机理分析,阐明视觉化策略构建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可行性。从图像生产到视觉信息传播、从图像信息向教育信息内化的过程性策略构建,探索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新方案,有助于推动视觉文化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提升。  相似文献   

20.
<正>高校思政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提高品德修养,坚定政治信仰,实现全面发展。美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强化学生文化素养。两者育人目标存在一致性。新媒体语境下,各种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出现促使思政教育与美育结合成为可能。在此进程中,高校要创新思维、与时俱进,抓住新媒体平台优势,将思政教育与美育推到“新的高峰”,为现代学生提供全面教育。从特定角度看,合理利用新媒体开展美育工作,是助推思政教育因时而新、因势而变的核心途径,对熏陶学生操守、启迪学生智商、塑造完善人格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