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终身体育思想伴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变革跨入了新世纪,教育的形式与内涵在高科技、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终身体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满足人在学校教育中对体育的需求,而且应是家庭的和社会的统一体。家庭体育是终身体育的起点,对学龄前儿童的健康、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体育中的社区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发展和延伸,它可以在社会环境下根据个人的情况灵活自主地选择和从事体育。它们的目标都具有一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即最终目的是达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丰富文化生活,沟通与融洽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并使之贯穿人成长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德国学校体育的社会化与生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在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并被纳入日常生活。当代德国学校体育凸显了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活动的源头、大众体育是社会体育的核心、竞技体育是社会体育的进步的本质。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经济的发展,体育科学和体育教育应以满足人类的现代生活方式、增进生命质量为主题。  相似文献   

3.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是推动终身体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对辽宁省的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众健身项目单一,健身场地、器材缺乏是造成参与锻炼人数较少的主要原因。同时,街道社区对群众体育活动重视不够,经费的投入较少以及社会体育人力资源缺乏。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应在场地利用、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互补,发挥各自优势,从而起到联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是推动终身体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对辽宁省的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众健身项目单一,健身场地、器材缺乏是造成参与锻炼人数较少的主要原因。同时,街道社区对群众体育活动重视不够,经费的投入较少以及社会体育人力资源缺乏。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应在场地利用、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互补,发挥各自优势,从而起到联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中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可以以‘自给自足’的方式进行"的论点;自给自足发展大众体育需要政府政策与理论的引导、培养"自我体育"意识、发展户外体育活动、提倡随时随地地锻炼、推进家庭体育的发展、单位内部定期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举办体育比赛、设立单位健身俱乐部、加强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做到资源共享等理念。  相似文献   

6.
浅谈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校体育应向科学化、生活化、个性化发展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为了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必须正确认识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出适应社会环境的具有终身体育观的健康的人才,拥有朝气、积极进取和充沛精力,爱祖国、爱人民,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而奋斗终身的优秀素质。  相似文献   

7.
何行  贺昭泽 《文教资料》2006,(16):159-160
体育是顺应人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通过对体育与人的社会化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体育与人的社会化关系的理解,从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更好地利用体育对人的社会化的正面作用,促使体育更好地为人类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现代科技将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焕然一新。那么终身体育的发展又将为现代科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健康体魄和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为了迎接现代科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挑战,每个人都应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信念和决心使之更好地适应这快节奏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终身体育的概念与内容,在此基础上,浅谈终身体育对社会及人类发展的影响,并指出高校体育应灌输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为实现终身体育理念而服务。  相似文献   

10.
体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的两种需要,一是人类心理和生理的需要,二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终身体育是体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它的产生和形成,也是我国体育自身完警和发展的需要.“终身体育”是从体育的本质出发,是按照体育时间和最佳效果定义的.“终身”的含义是强调从人的个体出发,将“体育1随穿于人的生命始终,从而获得体育的最佳效果.终身体育广义上指以保持和开发人体功能为核心,尖顶入的社会价值和自然价值,促使人类进化,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演化的实践活动.而狭义的是指人自觉地从抢至终地运用体育手段,以达到健身、健心、益智…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教育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终生体育的观念、培养终身的能力;通过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全面达到现代社会对健康的标准。要达到以上目标,高校体育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发展,以适应这些的要求?特别是现在一些综合类大学都开设了体育系,如何利用好这样的优势发展好高校体育;而高校体育院系又如何能在高校体育寻求发展的关键时刻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体育教育与健康需要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成为目前的热点问题。本文力求通过阐述体育教育与人类健康需要的概念、联系、现状和发展趋势,多角度、全方位地剖析、挖掘体育教育与人类健康需要的关系,并给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相似文献   

13.
崔艳丽 《家教世界》2013,(8):221-222
学校体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合格社会成员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逐步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常识、营养知识,体育运动技术和技能,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分析终身体育结构和终身体育习惯形成的基本过程,进一步探讨在当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形势下,如何发挥学校体育教学的关键作用,才能更好地使学校体育切实有效地为终身体育服务等方面进行讨论从而深入研究学校体育改革的定向问题,处理好与终身体育发展关系,推动终身体育的发展和实现。  相似文献   

14.
休闲体育己成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种时尚和标志,并且在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高校体闲体育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程的拓展和延仲,是实现健康教育的重要领域,也是全面发展,完善自我的主要途径.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科学地构建高校体闲体育教育的框架,深化高校教学体育改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创造积极的体闲体育文化,使其更加健康地普及和发展,是目前体育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终身体育是人们实现终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提出必须以终身体育思想主导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教育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转变,为我国和谐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终身体育习惯、体育能力的人才,以利于实现学校体育教育当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结合和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主要运用文献法与分析法,阐述、分析了当下大学生个人及社会企业、社会个人等社会元素对体育的需求指向;新一轮的体育教学改革在坚持"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基础上需要在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出相应改变,以应对学生、社会对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力求做到发挥功效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繁荣,人民群众的综合收入越来越高,使得现代体育活动越来越受到注重身心健康的社会大众的欢迎和青睐。然而,社会体育消费欲望的旺盛与社会体育建设现状存在体育配套和体育人才短缺的问题。为此,高校体育应该发挥自身的体育资源优势,为推动国民体育意识的树立,增强全面身体素质发挥自己更佳的作用。通过对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现状进行客观分析,指出了高校体育对社会体育存在的客观问题能够进行有效的弥补,从而全面分析了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结合的辩证关系,指出了两者结合的发展方向,并对推动两者更好地结合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稳定增长,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人们善度余暇和健康生活的需要,以体质教育和运动(技术)教育为主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和以学校时期为中心的体育教育,在当前的学校体育改革中,将转向与终身体育相连并成为终身体育重要一环的体育教育。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学,将成为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学校体育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学生时代,还要为终身体育奠定可靠的基础,发挥终身效益,具有超越学生时代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这一观点已在学校体育工作者中间形成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要求人们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与素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体育运动成为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 ,成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重要方面 ,也使学校体育空前得到发展 ,而终身体育理论的提出 ,也为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关系1.学校体育对终身体育起推动作用学校体育是当今社会对人体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活动 ,将影响人的一生的体质与健康。因此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面向全体学生 ,必须按照他们的身体发展规律安排设计体育活动 ,从各方面激…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关键环节和最佳时期.因此,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应有目的、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适应当代素质教育、社会发展要求和终身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