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数学与物理两门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数学是研究物理学的有力工具。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相反,利用物理原理也可以解决很多数学问题,数学教学中渗透物理原理,探讨数学命题、结论的物理意义,对于沟通数理知识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深度,活跃学生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笔者在数学教学中注意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同时也用物理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高中数学中有明显物理意义的内容及例题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2.
伽利略曾说过“:自然界是用数学语言写文章的……没有数学工具,人类就连一个自然界的单词都无法理解。”在物理学的研究和学习中,不论是观察实验,还是理论探讨;不论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是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因此,所谓数理结合法就是充分利用数学规律与原理使物理问题的解决更为简单化的研究方法.在物理中运用数学方法,既可以解决物理问题、总结物理规律,又可以挖掘物理问题中的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根据数学规律解决物理问题,借用数学工具进行物理规律、定理的推导、转化和变形,可以把复杂的物理现象…  相似文献   

3.
方法是在灵活运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索、积累和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各种考试前复习的关键.在中学阶段,数学和物理的方法是相通的,用物理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是发展学生能力的一条途径.通过方法的迁移,解决物理问题时把数学的知识作为工具,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把物理的知识作为工具,可以使复杂的、难于理解的问题简单化.  相似文献   

4.
<正>数学与物理是关联程度很高的两个学科,有些物理问题及原理是利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建模解决的,而有些数学问题及理论也可利用物理理论及原理解决.偶然的机会,和学生一起做了一份数学试题,在做到压轴题的最后一问时被难住了.经过仔细分析,结合学生们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发现这道数学题除了可以用数学方法求解外,完全可以用物理方法来解决,且简单准确.以下是数学的题目(只保留最后一问,题目有所改动).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1,0),  相似文献   

5.
数学有时候能简洁、准确地表达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工具.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中学物理学习的目标之一.用数学变换的方法,得到解决相关问题的数学表达式,是拓宽学习者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可以解决一些常规物理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数学三角形知识在物理学科中的应用做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6.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光学领域。学习光学需要运用几何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这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学科交叉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应注重物理教学中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围绕着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几何知识跨学科的试题设置展开研究和分析,透过几何知识在初中物理、光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借助有效的题目推动整体教学的进步。通过设计这些跨学科试题,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和学科交叉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7.
满桂花 《物理教师》2011,32(7):64-65
微积分知识自从2001年引入高中数学教材,并把它作为高考数学必考内容以来,高中物理教材编者、高考物理命题者、高中物理知识传授者对微积分知识采取的不是把它作为一种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采取的是回避态度.但学生们在高三物理复习阶段已经在数学上初步掌握了求导和积分的思想方法,为解决物理问题提供了方便实用的工具,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可以尝试利用微积分知识来解决疑难物理问题.  相似文献   

8.
蔡振  曹广芹 《考试周刊》2014,(52):130-131
<正>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数学是物理学发展的根基,是研究物理学的有力工具,不论是物理实验的测量和计算,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还是习题求解等,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但是,作为工具用的数学必须与物理现象的内容统一,并且受到具体的物理条件的制约,所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物理学科的特点,而且很多物理问题的解决是数学方法和物理思想巧妙结合的产物。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将物理学的问题转化为  相似文献   

9.
数学与物理有着知识相融性,以物理知识原理为背景构建的数学问题较为常见,如几何、函数问题等.探究分析要理解题意,把握物理的知识原理,将其转化为数学条件,结合相关知识解析突破.本文结合3道实例讲解破题方法,探究该类问题的突破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工具,借助数学方法可使一些复杂的物理问题显示出明显的规律性,可以说物理问题的研究一直和数学密切相关,任何物理问题的分析、处理过程,都是数学方法的运用过程,只是侧重点不同.本文以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为例,从三条思路来探讨数学方法和物理定理分别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比较,培养学生优化选取知识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数学知识作为物理学科的重要工具是不言而喻的.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八、九年级物理教材中,有许多物理计算若能灵活地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建立等量关系求解,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准确、快捷的作用.本文结合具体实例谈谈这类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数学是一门工具课,运用数学中导数知识解决物理极值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研究态度,应用练习题的讲授,对学生理解物理过程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3.
物理学科的知识具有定量的含义,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也是高考对学生的重要要求之一.数学知识。尤其是几何知识在解决物理问题中有时非常简捷、直观.下面从一道平面几何证明题出发,说明几何知识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妙用。  相似文献   

14.
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物理学的重要工具.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高中物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新高考能力考查目标之一,数学掌握的好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简捷的解决物理问题.极值问题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运用数学知识求解物理极值,不仅可以简化物理过程的分析,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下面把求解物理极值问题的常用数学的方法总结一下.一、利用三角函数求极值三角函数反映了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在高中物理  相似文献   

15.
向量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向量和数一样也能进行运算,而且用向量的有关知识还能解决数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很多问题.随着数学新教材的全面使用,向量是2004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且是高考的热点.为了帮助同学们学好平面向量知识,本期特刊登三位数学特级教师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能够准确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是物理考纲中对学生的五大能力要求之一,而这一能力的要求从没有降低过.目前新课程的新课标依然如此.应用数学基础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范围比较广泛,比如三角函数知识、二次函数知识、二次不等式知识、数学归纳法知识、数列知识、极限思想、几何知识等等.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例利用均值不等式求解物理极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自然界充满对称,物理现象、物理规律是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物理学理论也具有对称性.应用这种对称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探索自然规律,也能帮助我们求解某些物理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对称法.利用对称思维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运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本质,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数学知识在物理、化学计算题中有广泛的应用,物理、化学知识同样可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物理、化学知识有应用性、规律性等特点,如果数学题中的条件也符合这样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尝试用物理、化学方法来求解,以下略举几例。  相似文献   

19.
高考在物理学科中要求学生具备"五大能力",其中"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这一项要求,对学生的理科素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学生的日常应考训练中,经常教育学生要能够将部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电学中电流输出功率与内外电阻的函数极值关系;数学中的图象法、极值法、解析函数等几种常见的数学方法。特别是用图象和函数的思想,研究和解决物理问题,可使问题变得简明、直观。数学在物理学科上的应用常常起到有力的辅助作用。然而,在有些问题中,物理知识的合理应用也可以巧妙地解决数学问题。本文就在处理物理题目中发现了一个几何问题,通过构建物理模型,成功地将该问题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20,(69):52-53
数学中的导数思想对解决物理概念的引入,分析物理量变化和求极值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巧用数学的导数思想解决一些复杂的物理问题。文章以高中物理鲁科版教材中的瞬时速度的引入、瞬时功率推导、速度的分解、简谐振动的速度、加速度、周期分析、交变电流中感应电动势的分析中存在不足进行反思和改进,总结数学导数思想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