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故乡》中说过:“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道出了成功的真谛一一希望就在路上,坚持就是成功。  相似文献   

2.
让我们先来看看鲁迅先生的名作《故乡》最后一段:我在蒙咙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相似文献   

3.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名言人们耳熟能详,它出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相似文献   

4.
[命题]《故乡》结尾:“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以“路”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相似文献   

5.
蔡云辉 《湖南教育》2002,(16):42-42
温故知识,推陈出新。即用导语作为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我在设计《藤野先生》的导语时,用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我们曾到了鲁迅的《故乡》,结识了闰土和杨二嫂,也看过先生的《社戏》,领略到平桥村纯朴的民风,还到过先生小时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欣赏了百草园的妩媚,聆听了寿镜吾先生的读书声。今天,我再带领大家去结识先生的一位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这样,不但把以前所学鲁迅先生的课文全连起来了,而且还自然地引出了新的内容,学生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并很快进入新的学习状态。讲述故事,激发情趣。有的课文故事情…  相似文献   

6.
<正>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互动:教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学习《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略。)二、摸准学情搭好脉师:同学们预习过这篇课文,谈一谈你对课文有什么感受。生: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生:我感觉这篇课文有点难,鲁迅好像从睡梦中醒来,讲了一连串的梦中故事。生:我觉得《好的故事》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7.
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中如果能有一两句意味深长的警策之句,则如梦里的一声钟,长鸣惊心。因为这样的语句便于人们记忆、诵读、引证、咀嚼,有如“文眼”,使文章“活”起来,或灵气飞扬,或大气凝重,使文章的价值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深谙此术的,当首推鲁迅先生,他在《故乡》中写道:“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文字不仅具有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小木船》这篇课文时,我布置学生自己预习,然后让学生们质疑。预习后,一个学生举手发问:“课文中‘小木船在地上,摔坏掉了’的‘摔’字和我在画书上看到的‘甩手榴弹的‘甩’字不同,是不是书上用错了?”另外一个学生说:“不是用错了,我看‘摔坏’的‘摔’与‘甩手  相似文献   

9.
三、从有感情地朗读到体悟文章背后的意思在语言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二阶语义。所谓二阶语义就是潜藏在表层语言形式背后的深层次的意思或道理。比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所说的“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在这里,“地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字面上所说的可以算作一阶语义,而潜藏在这一语言形式背后的“希望是需要人去为之奋斗的,奋斗的人多了,就一定能够冲出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就是由字面意思生发出来的“二阶语义”。那么,人是怎么从对一…  相似文献   

10.
[命题]《故乡》结尾:“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以“路”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点拨指导]从命题的要求看,应写成议论文体;从所提供材料的含义看,是说有没有希望完全取决于自已的奋斗和努力。“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  相似文献   

11.
教学中,不少同学问:《故乡》中的“我”到底是谁? 按说这不成为问题。因为《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而小说中的“我”并非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故乡》中的“我”的经历的确有作者的影子,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的代言人,但“我”绝不等于鲁迅先生,而只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典型。这些,同学们很好理解和接受,可为什么还出现开头的问题?原来麻烦出在课文的插图上。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学教材里的常客,从教材中的《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到《故乡》。每一篇课文里的每一句话甚至是标点符号,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仔细琢磨。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第四次执教《故乡》这篇课文。每一次研读这篇课文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  相似文献   

13.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应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品味文章语言,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品味矛盾语言,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许多文章中有一些看似矛盾而实则蕴意颇丰的句子,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①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②暮蔼中古墓累累,夜闻林竹萧萧,声如泉涌,独坐窗前,久不能寐,我有一种凄凉而又甜蜜的落叶归根的感觉。(刘庶凝《〈还乡梦〉自序》)例①中,“希望”为什么会“无所谓有”,又“无所谓无”呢?实际上,这…  相似文献   

14.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  相似文献   

15.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凡读过这篇课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人,一定对那位在西瓜地里拿着钢叉刺猹的少年英雄留有深刻印象吧。“‘闰土’虽是一个典型人物,但所取材,不少来自一个真实的‘闰土’。”(周作人《鲁迅与“闰土”》)这个真实的“闰土”就是鲁迅少年时代的好友章闰水。  相似文献   

16.
正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这组课文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了解鲁迅先生。教学时,我一改逐篇按字词句段篇教学的传统模式,借鉴"群文阅读"教学法,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两节课的新鲜、轻松阅读中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认识鲁迅先生。课堂由"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哪篇文章体现了他的哪些特点?"这一问题串起。课前,我了解到学生都没有读过鲁迅写的文章和写鲁迅的文章,就先让学生猜想即将认识的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接着用幻灯出示本组教材  相似文献   

17.
以往教《祝福》,小说中的“我”总被轻轻带过,如今才幡然醒悟,这是多大的浪费!学生应当了解鲁迅在这个人物身上寄予的深意,千万别忽视了这个“我”, “同学们,这篇课文还有一个难点需要探讨,小说中的‘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你们思考过吗?”说话间,我注意到有两个同桌的学生已在小声议论,就先请他们发言。“我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祝福》中的‘我’同  相似文献   

18.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  相似文献   

19.
黄延勇 《山东教育》2011,(25):32-33
【单元教材简析】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上承五年级上册"走近毛泽东"的人物专题,共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其他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这样就可以使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中的  相似文献   

20.
梯子的启示     
现在的学生真难教。我的同事一回办公室就很不满地说,就那么一句话,我讲了3遍,可人家就是听不懂,也不知道这些学生整天想什么,就像听不懂中国话似的。哪个问题啊?就是《故乡》的最后一句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这时我就劝他:我在我的那两个班讲这个问题时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