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哲学上的“对话”理论在教育上的运用由来已久。人与人之间需要对话,而师生之间更需要心灵对话,改变过往“独白”的教学方式,以真诚的对话来促进师生交往关系质量的提高决定成,因为师生关系是所有教学成败的关键。师生之间的对话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比较优势,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如何展开师生对话以促进师生关系质量的改进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影响着师生关系的性质与发展状况。经过调研发现,传统师生关系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师生权利主体单向化,二者权力结构失衡;师生间缺乏平等对话,教学冲突突出;师生角色定位失衡,教师与学生交往不平等;教学方法单一,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需要在权利视域下对高校课堂师生关系进行重构,即"实现师生权利主体的双向化,平衡二者权力结构;倡导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化解教学冲突;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究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相似文献   

3.
网络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师生交往的环境,这种改变既给师生关系的改善带来了契机,同时也带来比以往更加复杂与艰巨的师生交往困境,主要表现为"冲突化"、"世俗化"与"功利化"。破解网络时代师生关系困境的关键在于厘清复杂关系背后的支撑力量,尤其是教师和学生如何参与到师生关系的社会建构之中。建构网络时代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在网络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师生对话,并且重建社会对教师的信任。  相似文献   

4.
从功能到存在: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以满足外在社会需要的功能性关系。存在性关系是把师生放在"作为教师的人"与"作为学生的人"的视域中从多种维度分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特点是:关注人身心发展的完整性;关注师生人格的平等性;关注交往过程的教育性。存在性师生关系建构的策略是:教师要全面了解和发现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重构自我意识;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与尊重、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互动对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纵观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现状,发现在高校师生互动过程中存在着诸如"互动理念失真化"、"互动时间局限化"、"互动形式单一化"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是师生双方缺乏互动动力所致。在人际关系理论中,梅奥人际关系理论以其注重人的因素,研究人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强调满足人的社会需求等特色,在人际关系的诸多学派中独树一帜。因此,我们借鉴和运用梅奥人际关系理论探讨改善高校师生互动的相应措施,以提高高校师生互动水平,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物对话教学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教育交往理论为理论基础。对话教学分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师生与自我对话。为了确保生物对话教学的实施,需要重建对话型师生关系、创设对话情境、营造对话氛围、改变评价学生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交往行为理论观照下的高校师生关系异化及其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学说分析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原因,作者归结为:交往信息不对称性形成差异性的师生观念;交往方式抽象性导致"失语"的师生交流;交往目的手段化造成功利化的师生关系。由此提出了规正价值观念,以提倡师生交往本性;重视沟通对话,以促进师生相互理解;拓展交往渠道,以增进师生平等交流等回归高校师生应有关系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中的反中心论否定“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它强调师生间应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师生之间需要理解的对话,需要真情的对话.“对话”实际上就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合作、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互惠式关系.师生通过理解的对话,真情的对话,合作探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的品德情操.教师把握好与学生对话的原则,能温暖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9.
教与学需要师生之间充分的互动交流。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确保大学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通过对南昌地区四所高校师生调查问卷分析,笔者认为,构建当代高校新型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双主体"格局,同时改进学生管理模式也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世界"中的民办高校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主客二元分离"的理念基础上。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平等和对立地位。在"我与你"的"生活世界"中,人与人才可以实现真正的对话。基于此,民办高校师生需要回归本真对话,建立平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高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体,高校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它主要由教学过程来确定,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建构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需要从树立新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提升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拓展师生沟通渠道、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12.
陆薇 《文教资料》2012,(24):107-108
师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二者关系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历程。本文描述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一系列对话哲学思想的背景下坚持师生"我—你"的对话关系,因而需要重构这种以民主平等为前提,追求师生的理解和共享,并具有批判和创造精神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史悦亮 《学子》2013,(5):42-43
一、对话式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1.师生在平等中对话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首先是作为"人"而相遇在一起并产生关系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交往的主体,交往的客体则是主体间的关系或话语文本。师生之间不再是老师管束学生的关系,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属于双方的话语情景的对话式关系。教师是一名"对话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当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在和学生的共同对  相似文献   

14.
高校和谐新型师生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诸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现大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谐师生关系既是师生之间协调、融洽的交往状态,也是和谐社会在高校中的缩影。为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高校教师应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创建并完善师生对话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大学教育的基石,而教学活动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实践活动,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载体。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变革,当前大学生们不仅产生了对知识的怀疑,而且也引发了对高校教师的信任危机,本该教学相长、感情深厚的高校师生关系近来却屡屡出现不和谐的音符,甚至时有悲剧上演,进而从轻视知识发展到了轻视教师。传统的师道尊严在消退,遵从理性法则的"朋友"式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平等的对话与积极的参与。构建一种尊重学生、理解和热爱学生、增加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的后现代师生关系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技术的日臻成熟为高校师生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和宽广的场景。师生主体的教育理想、追求和情感都能在这个场景中得到回应和满足。从理论上分析,虚拟交互场景下的高校师生关系构建应该是一个良性、深入、渐变的过程。然而,高校师生关系构建却表现出明显的实践反差,主体语言差异引致高校师生对话交往过少,发生节点分散引致高校师生交流效果不佳,交互场境虚化导致高校师生情感融入缺失,互动空间自由导致高校师生构建动力弱化。建立师生对话的基本语言基础、整合师生交流的必要时间分配、融入师生交互的重要情感表达、强化师生合作的内生构建动力,是破解虚拟交互场景中高校师生关系问题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在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师生关系被异化为"我与它"的关系,表现为教师主体地位面临被客体化的困境,教师权利及完整人格被忽视,师生之间存在精神隔膜等。"我与你"的关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主体性价值,为师生关系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可通过明晰教师惩戒权、创造自由对话的信任氛围、设计自主合作的教学环境等方法促进师生关系的理性回归,营造有利于教师教育的支持性环境,重建"我与你"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的精神相遇与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现大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师生之间协调、融洽的交往状态,也是和谐社会在高校中的缩影。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高校教师应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创建并完善师生对话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师生心理契约的建构是以"期望+责任+爱"的理论模式作用于师生双方的,它比一般的个体期望能更好的改善师生关系.师生心理契约的达成在于教师回归"教育者"本位居所,以实现师生精神的共勉与相契;通过师生对话与交往,深度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回归学生的话语系统,实现师生关系的融通.心理契约建构的根本在于爱的畅通无阻,爱可以迟到但永远不能缺席,爱应行使对现代教育的救赎.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的"生活化"进程及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要走出形式化、空泛化的局面,就要改变以往灌输道德知识为主,转变为"对话",使德育工作生活化、真实化,这是改变德育工作"空洞说教"倾向的必然选择.应以整体德育提升教育实效,坚持以人为本,使德育贴近广大师生,与时代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