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按下了“快进键”。这一方面是因为环境倒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论霸权式冲击,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并没有带来对当下本土文艺实践的有效阐释,而是造成所谓文化批评的失语失范;另一方面还因为责任使然,此事体大,属文之大者,“我思故我在”,没有“思”,“我”焉何在?焉能与西方或他者对话?学术议程的“快进”蕴含着学界深沉的使命情怀和清醒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2.
牛海花 《出版广角》2017,(21):93-95
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张江教授在《作者能不能死——当代西方文论考辨》一书中,对当代西方文论存在强制阐释的问题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与批判,并与当今国际文论界的专家开展卓有成效的对话与交流,彰显了中国学者的学术自信和文学理论领域的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3.
2007年秋,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赵一凡《西方文论讲稿:从胡塞尔到德里达》。2009年春,三联复推出《西方文论讲稿续编:从卢卡契到萨义德》。这两本《讲稿》上下接续、左右呼应、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文艺理论的批评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所带来的积极因素是,使中国研究者不仅熟悉和掌握了西方文艺批评的整套术语、观念和方法,而且还能在文学研究和批评实践中加以运用,大大推动了中国学术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面临着事实与价值的抉择。这种事实与价值相矛盾的状况并不是研究者的主观选择,而是由研究对象本身的属性决定的。正是这种矛盾性,使“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话题充满了张力。这项工作极具复杂性,既要处理好文献考辨与理论阐释的关系,又要妥当地把握传统理论资源与西方文论话语的融合,还要兼顾古代文论对现代文学经验的阐释效力。对于成功的“转换”来说,三者缺一不可,就像庖丁解牛,唯有深谙此道,方能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6.
周仁成 《出版科学》2013,21(2):107-110
民国以来的西方文艺理论翻译,为新文学的生产与创作建构起文学话语规则。然而无论是通过最初的日本中转还是后来的直接从原本翻译,都存在"西方化"与"本土化"的两难,在翻译上具体表现为转译、节译、改译与编译等问题。从出版的角度说,西方文论的兴盛多多得益于于现代出版业的繁荣。同时拥有外语背景与留学经历的现代知识分子积极加盟出版事业,也为西方文艺理论的翻译出版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7.
西方文论著作封面图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论著作封面图像虽然处于文本的边缘,但其特性、价值性、重要性不容忽视,不可低估.西方文论著作封面图像具有复杂性、独特性,并具有阐释功能与价值,美育功能与价值,认知功能与价值.西方文论著作封面图像的独特性,确保将其作为明确、特定研究对象的合理性,其复杂性则保证了研究对象内容的丰富性,其功能与价值则使封面图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从目前国内西方文论著作封面图像的生存状态来看,学界与书籍装帧设计界对其重视程度还不够,还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上海举行世博会期间的环境与交通问题为着眼点,以《纽约时报》的报道为例,研究所有涉及上海世博的文章,对相关内容展开分析,从小处窥见西方主流媒体眼中"Bettercity,betterlife"之下的中国镜像。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文论,像<文心雕龙>这样系统性的专著较少.现在学术界中研究西方文论的著作,研究中国古典文论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研究东西方文论结合的著作,尤其是结合得比较好的著作恐怕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10.
随着留学海外的中国美术学子相继回国,以油画为主的西洋画创作和教育模式也被引入中国。美术学校和土山湾画馆等机构或工场成为中国20世纪早期传播西方美术、工艺美术创作经验和知识的两个重要载体。他们开展的美术科目教育活动为中国早期设计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西方文论著作的版(文)本变迁与谱系研究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系统清理西方文论著作在本土与异域的版(文)本变迁情况,绘制出谱系图;深入考察各个版(文)本之间在"十三页"层面上的差异以及其原因,并对其进行意义、内涵阐释;确立西方文论著作版(文)本遴选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奠基确立以来,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颇为兴盛。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术领域。说它古老,是因为它面对悠久的中国历史和文学传统,有着两千多年漫长的思索历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丛书"的出版填补了中国当代学界关于美学家文论家整体性评传研究的空白。丛书的编写原则是:从中国当代美学文论的身份性缺失角度着眼,以彰显理论家的思想个性与人生风范为旨归,坚持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展示每位美学家文论家一生的学术活动、学术成果的同时,力图与其人生经历紧密联系在一起,风格各异而又殊途同归。丛书的出版对中国学术的群体呈现与未来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评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首先分析了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给中国图书馆学的研究和发展造成的影响和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认为图书馆学的产生、发展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中国的图书馆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和优良的传统。最后通过对20世纪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的反思,得出启示:立足本国、面向世界、超越传统、创新领先,是21世纪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图书馆学学术思想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阐述了全球化或现代化进程并不支持西方中心主义的一元论图书馆学模式,中国学者应该在"拿来"的同时,增强学术输出意识,为"和而不同"的世界图书馆学贡献自己的心智.作者认为,输出必须基于传统文化血脉和民族身份立场,在西方话语的"他者镜像"中有针对性地挖掘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的优秀成果,以消弭在输出时可能遭遇的情绪和学理上的双重抵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文论,像<文心雕龙>这样系统性的专著较少.现在学术界中研究西方文论的著作,研究中国古典文论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研究东西方文论结合的著作,尤其是结合得比较好的著作恐怕是凤毛麟角.(金开诚语)北京大学龙协涛先生的<文学阅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二版)立足西方阅读学的理论研究,建立了"文学阅读学"的范畴,不禁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7.
曾洪军  曾洪伟 《编辑之友》2012,(6):99-102,116
西方文论著作有着复杂而独特的版本构成与属性,其十三页(尤其是除正文页之外的其他十二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亦即史料价值、信息价值和阐释学价值.由于视野和思维的局限,学界对于西方文论著作版本的这些方面重视不够,对它们对于西方文论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不足,因此出现了研究的盲区和缺陷.  相似文献   

18.
从图书馆学译著看20世纪西方图书馆学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图书馆学译作为基本线索,简略回顾了20世纪近百年来西方图书馆学对中国图书馆学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方爱武 《新闻界》2013,(11):15-18
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文学的生产与传播呈现出非生态化的态势,其中本土传播环境机制的制约与域外传播认识的偏狭是最突出的表现,它严重地影响到20世纪中国形象的完整建构。在全球化发展语境下的今天,文学传播内容的更新、传播载体的重视以及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尝试将是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完整树立中国形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美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他者"镜像,中国人的形象频繁地出现在美国电影当中,从文化层面折射出当时中美社会关系状况,充分体现了视觉传播的本身特点与其社会影响。本文分析中国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变迁,了解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看法和刻板印象,探究这种看法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