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历史的角度看,佛教逻辑包括"汉传因明"与"藏传量论"两个传承,玄奘法师先后译出《入论》、《门论》,建构出汉传"因明"体系,在汉语系佛教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以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为核心文本的具有大乘佛教唯识宗之理论特色与取向的注疏研习系统。由于玄奘法师依唯识宗而确立见地,因此汉传因明与印度大乘唯识学有着密切关联,但陈那所创新因明体系在本质上应是"佛教量论",而"因明"一词的确切所指应是弥勒唯识学的"七因明"学说,是故玄奘以因明一词加于本来题名为《正理门论》、《入正理论》之前,实质是以"唯识因明"来限定作为独立认识论之逻辑学体系的陈那"量论",由是导致了汉传因明作为"论议道"性质之逻辑学的基本走向。但唯识"七因明"与陈那"量论"并不一致,且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2.
"因明处"由昙无谶(Dharmaksema)第一次带入汉语体系;玄奘的译讲及使用,使得"因明"业已成为佛教论辩、推理体系的主题词";因明处"和"因明"所对应的原语面世的确切时间至今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3.
佛教逻辑也称为因明学,是印度逻辑和中国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逻辑的产生与古印度的激烈论辩风气紧密相关,与古因明家的学术探索相互促成,正理派的逻辑研究更是功不可没,这三方面的融合便促使佛教逻辑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因明正理门论>以宗、因、喻组成的"三支论式"联系和沟通立足于佛教胜义信仰的现量世界与立足于名言思辨的比量世界,宗、因、喻关系适合于启发立、敌之智、开悟胜义和达到佛教信仰并证成所立之宗的独特推理形式.通过因喻、喻宗、因宗以及立破规则四个方面的辨析,把握陈那新因明逻辑论式面对和解决两个世界关系的基本特征与规律,辨析宗、因、喻关系的本质并进一步明确<因明正理门论>与陈那新因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此提出并尝试论证以下三个命题:其一,应当区分佛教因明中与为他比量相关的"遮诠"方法以及可以运用在整个量论领域的"遮遣"方法.具体地说,"遮诠"只是"遮遣"的一种,即专指运用于概念语言领域的遮遣方法.其二,现象学本质直观思想的提出,消解了量论中现量与比量的严格区分,并可以导致对感知、思维、判断、推理、自相、共相、慨念、语词等范畴的重新理解.其三,表诠-遮诠方法、连同整个因明,在中国佛教史上乃至在整个佛教史上始终发展不兴,很大原因在于它们被人为地限定在语言层面.  相似文献   

6.
因明是逻辑学的重要分支,但关于因明的逻辑性质直至今日,争议颇多。大多数文章多从佛教,论辨术等角度来看因明的性质,而忽略了因明本身的逻辑性。本文将以“论式”的发展为研究线索,透过“论式”的本质来探讨因明的逻辑性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陈那、法称因明与西方传统的三段论相比较,指出佛教逻辑从推论前提是否为真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基本规则即因三相;西方传统的三段论从形式是否有效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一般规则,这反映了佛教逻辑与西方逻辑的根本差异.本文首先指出佛教逻辑中的典型谬误即似因并非形式谬误,其致误之由在于前提为假.佛教逻辑从实质的角度来探讨有效性,不同于西方逻辑形式有效性的概念.佛教逻辑所说的推论其实都是论证.推论前提的真在何种程度上得到因三相的保证,又因陈那、法称因三相的不同而有区别.陈那的因后二相由于除宗有法的限制,只是前提为真的一种例证,其推论并非演绎;法称的因三相则全面保证了前提的真,其推论达到了演绎.法称恰恰是通过剖析推论前提为真的知识论基础从而改造了陈那因明,这体现了佛教逻辑的知识论性格.实际上,佛教逻辑关注前提的真,这已经预示了它在历史的发展中向佛教知识论(量论)的必然转化.  相似文献   

8.
佛家逻辑——因明创建于印度,后来通过佛教传入汉地,又东渐朝鲜、日本。因明传入我国后,形成和发展为汉传因明与藏传因明。中国是因明的第二故乡。但因明在汉地曾经衰微,到近现代才复苏和再度发展。现在社会论辩之风日益兴盛,辩讼之风也极为强劲。社会的需要促进了论辩学的复兴与创新。我国的一些学者正在从因明中吸取营养,借以构建适应于现代的论辩学。我们要继承因明这份珍贵的遗产,力争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9.
因明俗称佛家逻辑,其代表着古印度逻辑的最高成就。因三相理论在整个量论因明学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位置。指出因三相每一相之应有的逻辑含义,并指出对因三相之符号化是一种有益的解读方式,但这种解读因三相之方式似离佛教逻辑之本旨依然有些距离。通过从逻辑和哲学的角度对因三相理论进行分析,以期对因三相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因明俗称佛家逻辑,其代表着古印度逻辑的最高成就。因三相理论在整个量论因明学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位置。指出因三相每一相之应有的逻辑含义,并指出对因三相之符号化是一种有益的解读方式,但这种解读因三相之方式似离佛教逻辑之本旨依然有些距离。通过从逻辑和哲学的角度对因三相理论进行分析,以期对因三相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佛教量论因明学中的论式有一个不断演进的变化过程,从古因明的十支、七支、五支作法到陈那改进的三支作法,最后到法称的同、异法式,已经简化到了二支,甚至是一支法式。法称的同、异法式属于他义比量的范畴,它通过宣说三相正因来达到开示他人的目的,宣说的三相正因自然要符合因三相这三相正因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汉传因明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论证法称因明的演绎逻辑体系与陈那因明的非演绎逻辑体系有根本的差别.本文以玄奘的"唯识比量"作为标尺,论述法称因明在认识论、逻辑和辩论术三方面全面改造了陈那因明.论述了法称建立因后二相的思路与陈那有根本差别,是导致体系差别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近似于"所闻性"因的实例,指出陈那的不共不定因在法称因明中不复存在.这是法称对陈那因明作体系性变革的重要特征.从法称<滴论>和法上疏找到根据,批评百年以来流行的归纳说.本文还找到了藏传研究者误用法称因三相来解读陈那因三相的原因.简明扼要地阐明不可得因在逻辑上没有独立性.设立此因主要为方便建立论式.文章最后解释了法称因明异法式独自成立的逻辑依据.要之,本文对当今国内因明研究中的诸多重要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应.  相似文献   

13.
陈那论师的因明理论,在早期的《因明正理门论》等著作中,是以二格八门为纲的,但到了晚年,他在《集量论》中对因明体系重新进行了构建,改成了以二量为纲:即现量和比量。其中现量是比量的基础,比量又分为自比量、为他比量。为自比量则是为他比量的基础。我们汉地的因明因为一直到近代才有《集量论》译本,所以一千多年来只是围绕陈那论师的二悟八门思想在研究。本文着重说明了陈那论师的早期著作,主要内容其实是偏向于为他比量的,比如《因明入正理论》中的宗的定义等,就只适合于悟他们、为他比量,我们现在不能把他的早期思想普遍化。  相似文献   

14.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说明"言顺"以"名正"为先。本文在正名的基础上,理顺汉传因明研究的三个问题:(1)因明并非全是关于"因"的学问,(2)汉传因明有关于"量"的研究,(3)汉传因明研究需要与时俱进。这三个问题若能得到彻底解决,将有助于汉传因明的研究健康、全面、深入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量论因明学是因为辩论的需要而产生的.量式是在辩论的过程中必须恪守的众多规则之一.量式的发展过程,先后经历了早期耆那教和正理派富差耶那提出的十支论式,到正理派确立的五支论式,以及后来集大成者陈那改造的三支论式和法称发展的二支论式,到最后藏传因明的应成轮式.从它总的发展过程来看,量式的形式越来越简约,所有的论式到最后只有回到现量境,才能最终确立正智.  相似文献   

16.
关于"量"的认识,在印度思想史上有过许多次发展演变.起初,"量"具有尺度、标准等意义,后来被引入认识论的学说中,"量"就成了分辨真伪的标准;进而"量"又转指知识本身,或知识来源,或知识工具,有了丰富的认识论的涵义.在陈那的因明中,根据量的认知方式,现量被规定为"除分别"(即与概念语言无关)而直接感知者,比量则说为依"因三相"(完整的三支论式表达)而比度推知者.现、比二量穷尽了量的外延,但两者又是互相排斥对立的.现量与比量的关系是感觉与思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虞愚先生在因明人才的培养,因明文献翻译与编纂,因明研究方法,尤其是因明学术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学术研究主要包括对因明义理、因明学者的思想、因明发展史,以及三大逻辑间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演绎推理必须遵守逻辑的基本规律。比较了因明与墨辩关于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相关论述,从中可以看到,因明中的共许要求、相违过的产生以及九句因中的第五句因的产生就是为了避免违反三大基本规律的结果,而墨辩中的"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彼此止于彼此"、"攸,不可两不可"等也是如此,从而证明了在因明与墨辩中也同样有对逻辑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第四章中古逻辑学派这一学派以陈那的活动开始其记录,成员大都是佛教徒。由于其主要代表人物一般还能把逻辑与宗教哲学适当区分开来,使逻辑具有某种独立性,因而在逻辑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陈那,特别是达玛吉(又译法称),由于暂时撇开了佛教唯识论的准则去考察对象的本质,成了卓越的逻辑学家。此外,这一学派还突破了《正理经》的框框,不再按十六个范畴去讲述逻辑,而是集中去研究量,特别是在比量方面有重大突破——建立了三支比量。后来人们把以三支比量为中心的因明称为新因明。第一节陈那(Dignaga) 陈那(约公元450—520年)出生于靠近建志的辛哈瓦拉(现代马德拉省的建志新罗)的一个婆罗门  相似文献   

20.
印度佛教,自汉代翻译介绍到中国来,与中国传统文化斗争、渗透、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铸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起着或正面的渗透融汇或反面的刺激作用。因而任继愈指出:研究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不研究佛教,是不堪设想的(见严北溟著《中国佛教哲学简史》“序”)。佛学作为一份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今天加以研究和批判吸收的是其“心性之学”(这也是其落后思想的核心所在)、“因明学”(逻辑学)和辉煌灿烂的佛教艺术。近年来对佛家美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势头,有的从佛教哲学同佛教艺术的相互关系着眼研究佛家的美学思想,如严北溟《论佛教的美学思想》(见《中国佛学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