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那博大精深,富有深邃哲理的思想,对中国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孔子的思想涉及面很广,本文只就孔子的人道主义及其在教育思想中的体现发表一孔之见,求教于大方。一、以“仁”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中,对孔子的仁  相似文献   

3.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卓越的教育家,建国以来,研究者对他的教学理论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至于德育思想,由于涉及孔子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道德的阶级性质,以及德育本身的一些问题,看法则有分歧,甚至于视为禁区而不敢问津。本文试就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德育内容和方法等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一)长期以来,人们都把“仁”看成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从而也把“仁”教看成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人曾以《论语》中论“仁”的有五十八章,“仁”字凡百有五见,论“礼”  相似文献   

4.
试论孔子的义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体系十分宏大,本文仅就孔子经济思想中的义利观作初步探讨。孔子在许多地方讲到对“义”和“利”的看法,据统计,《论语》一书记录孔子提到“义”字达24次,几乎把“义”的涵义扩大到他的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各方面。与  相似文献   

5.
“仁”和“礼”“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仁”,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促成的。春秋战国之际,战争频繁,社会动乱,“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论语·子张》,以下凡引《论语》者,均不再注出处),人心思定,人心思治。孔子试图以“仁”这一付甘苦之药,消弥战祸,抚绥百姓,匡正天下。只是他把实现这一政治理想的希望寄托于当时的权势者,遂使理想终成泡影。这也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仁”一直被学者认为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文章围绕“仁”之一义,主要以《论语》为依据,尝试追寻孔子仁学的思想脉络,集中发明《论语》中有关“仁”的理念所引伸的条目,勾勒出诸如仁爱、礼制、孝悌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末了则说明“仁学”在今天的社会伦理建设及个人精神生活中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仅两万字的《论语》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与精华,而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可对于“仁”,孔子却始终没有作出一个确切的解释。虽然后人进行过种种解读,遗憾的是该问题至今仍莫衷一是,没有一个让众人信服的结论。本文欲从《论语》“仁学”提出的背景对“仁”字的含义以及其对孔子思想的统帅作用做一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学说及思想,长期以来作为一种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心理、规范行为的思想而存在,其所崇尚的仁、礼、中庸思想,影响到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也渗透到书法的创作品评之中,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浅述,以就教于方家。儒家思想的内核是“仁”,在《论语》中孔子对仁及怎样才能致仁作了多种解释,从孔子对“中庸”的解释来看,被他奉为至德的“中庸”也是仁及其致仁的途径。孔子说,“中  相似文献   

9.
文学常识     
一、中国古代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在《论语》二十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u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论、行事和孔子应答弟子 ,以及弟子互相议论孔门学术的一部书 ,不仅在历史上被纳入“十三经” ,而且成了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宝典。既然如此 ,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孔老夫子在育人上有哪些思想政治原则值得我们后来的教育者汲取呢 ?己立立人 这是孔夫子对“仁”的一种界说。因为“仁”不仅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而且也是他育人的道德准则。当弟子子贡和他探讨什么是“仁”时 ,孔子说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相似文献   

11.
孔子从事教师工作,大约四十多年,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写道:“曲阜是孔夫子的故乡,他老人家在这里办过多年的学校,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这件事是很出名的。”可见孔子是中国古代很成功的一位教师。为什么孔子能有这样突出的成绩?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便可以知道孔子具有作为教师的优秀品质,也就是他能有这样突出成绩的原因所在。第一,进步的政治思想。“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所以教师自身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他的“仁”为核心的。他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论语·颜渊篇》),孔子还讲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早年为官,后罢官,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献,并把鲁《春秋》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作。他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名七十二人。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3.
"德"对孔子启发很大,他在"德"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仁",但是孔子所提出的"仁"并不是孔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在《论语》中,孔子还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圣人"形象。在以往的孔子思想研究中很少涉及到圣和德,而主要将研究重点放在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上。本文主要论述"德"对孔子思想的启示以及《论语》中仁和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孝弟也者,为仁之欤?”(《论语·学而》。以下凡引《论语》只举篇名)可见,孝既是仁的基本内容之一,又是实行仁的根本方法之一。“孝”在论语中凡十八见,除“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泰伯》)句同本题无关外,《论语》中涉及孝道而无“孝”字的,又有二十处上下。这些文字,涉及了孝的内容和孝的作用。本文拟从《论语》的这个具体实际出发,对孔子孝道作一初步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就儒学和现代化问题,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5.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仁”的指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各种不同的规定:“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我们认为。“仁”在孔子的解释中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一是“仁者人也”;一是“仁者爱人”。所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视德育的。《论语》中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最多。孔子要求学生“知德、知礼、知仁、知道”,这四项,其实都是思想道德。“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四项中,三项属德。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之多。“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明孔子把思想道德及其实践放在第一位,第二位才是知识。“无求生以害仁,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在该书中,孔子提出了“君子不器”(《论语&;#183;为政》之十二)的通才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18.
朱文静 《文教资料》2007,(28):94-96
道德教育首先有核心,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对教育的思想、理论、方法的精心探索。仁是孔子最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在《论语》一书中,有五十八章谈到"仁",提到"仁"字共一百零九次,[1]并且全书其它许多语意和思想都与"仁"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完全可以说,"仁"是孔子思想中核心的问题,是它许多主张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是一般所公认的.但对“仁”学究竟是什么,国内外学人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看,各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看法自然不同;从客观上看,孔子对“仁”的说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论语》是我们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中直接谈到“仁”的,就有109处之多.既有抽象的,也有具体的,形形式式、五花八门.可是,书中有一处却偏偏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少谈利与命,这是符合孔子的思想的,但少谈仁却很难理解.对这个问题,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解释:金人王若虚在《误谬杂辩》中,清入史绳祖在  相似文献   

20.
孔子德育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教育经验,建立了一整套以“仁”为核心的完整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为我国古代道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民族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德育观集中反映在《论语》中。本文想以《论语》一书为主要依据,对孔子的道德教育观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