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  相似文献   

2.
刘剑 《考试周刊》2011,(75):88-88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如何提高初中教学课堂效率呢?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为  相似文献   

5.
杨位中 《云南教育》2005,(13):28-28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重要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一概排斥、全盘否定传统的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方式,而应注意“不能单纯地依赖”。对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这一提法,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领会。  相似文献   

6.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老师必须调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和教学方法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就如何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开展探究性学习谈一些实践研究与体会.  相似文献   

8.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0.
蒋琦 《现代教学》2008,(11):25-25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极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理念在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实验,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相似文献   

20.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情境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