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副词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对于有意义项相近或相似的副词,留学生往往误用。本文充分挖掘留学生误用"都"和"净"的致因,并着重分析两词在语义和用法方面的差异,指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殊”在先秦就已经语法化为副词,最初是“特别”义程度副词“殊1”,它是由表“不同的”义的形容词语法化而来的.随后又发展出“根本”义否定性副词“殊2”“还”义情状副词“殊3”和“竟然”义语气副词“殊4”等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3.
否定副词“不”和“没”一向被认为是基础汉语教学的重点。留学生经常把“不”和“没”弄混 ,往往在该用“不”的地方用了“没” ,而在该用“没”的地方又用了“不”。有的时候虽然用对了“不”和“没” ,但又把“不”和“没”在句中的位置搞错了。本文结合留学生在使用这两个词时出现的错误 ,首先从语用上对它们加以区分 ,另外又对它们所出现的位置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很""真""非常"使用频率很高。因此,对于留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三个词的用法也非常重要。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将这三个词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本人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HSK动态语料库,分析了留学生对这三个词的掌握情况,归纳出偏误类型、分析偏误原因、探讨解决方案。本文从本体研究入手,以三个平面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HSK动态语料库,对程度副词"很""真""非常"分别从语义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用层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留学生在使用程度副词"很""真""非常"时产生的偏误进行归纳分析,并结合有关资料归纳出偏误类型,找出偏误原因,探讨出偏误形成的规律。最后,通过以上分析归纳,找出避免偏误的方法和教学策略,使留学生能对程度副词"很""真""非常"形成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一再”和“再三”是现代汉语中的两个副词,二者在使用的过程中,有时可以互换,但在用法上还是有各自的使用范围和特点,并不完全对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需要对这两个词加以区分,否则就有可能使留学生对二者产生使用上的偏误.本文试从词汇、句法和语义平面对“一再”和“再三”进行简要考察和辨析.  相似文献   

6.
谭玉焱 《成才之路》2020,(4):110-111
汉语中的频率副词“常常”“经常”“往往”在词义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共同点及差异。文章通过对“常常”“经常”“往往”三个词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方面的对比分析,系统说明“常常”“经常”“往往”之间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亦”在古诗文中常作“也”讲,但在不少变例中,其特指性就不可一概而论了。一、充当副词。这种用法的“亦”变化最多。主要有:1、作表频率的副词,“亦”除相当于“也”外,还有相当于古汉语中的“犹”尚“复”之义(《广释词》),可译为“还”“还是”“又”等。例如:  相似文献   

8.
“分明”和“明明”是外国留学生经常用错且公认的较难掌握的两个副词.文章在大规模语料库基础上比较两词在句法、语用上的差异.通过分析认为,二者具有大致相同的句法分布,但“分明”用于单句的比例高于“明明”;当“分明”用于复句时,用于后一分句占优势,而“明明”则主要用于前一分句.语体色彩上,“分明”书面体色彩较浓,“明明”更多地用于口语中;“分明”强调的是对事实的一个肯定的判断,“明明”更侧重对否认事实的一个反驳性的确认,往往具有不自足的语境特色.  相似文献   

9.
对于汉语言专业的留学生而言,必须掌握一定内容的文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照搬对中国学生的教学方法,而要探索与留学生认知方式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路子.否定副词是古汉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我们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出发,比较“勿”与“毋”的意义及用法的异同,帮助留学生掌握并能正确使用与二者相关的词语.  相似文献   

10.
宁渡方言中“多少”经常作为程度副词使用,表示“多么”,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这种用法,通过对“多少”一词从古至今意义、用法的考察,发现这种用法古已有之,并且引进偏义副词、认知语法学的观点证明了该用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程度副词可分为“绝对程度副词”和“相对程度副词”两类。本文对辽宁省黑山县方言中几个“很”类(绝对程度)副词的用法进行了分析讨论,内容包括:副词的语法特征,如句法功能、组合能力与重叠形式等;副词所表程度义的等级性及其对所修饰成分的选择性;该副词与其他方言中相关、相类词的用法的异同辨折。  相似文献   

12.
"时常"和"常常"是一对近义频度副词,留学生在学习了甲级词"常常"之后就会接触到丙级词"时常",这两个词容易混用产生偏误。基于北大语料库和北语语料库的对比分析表明,在句法功能上,与"时常"相比,"常常"不可作定语,"常常不VP"连用更有优势;在语义表达功能上,"常常"所指频率高于"时常","时常"偏书面语体,而"常常"则是通用语体。  相似文献   

13.
程度副词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关近义程度副词的辨析也是不胜枚举。“非常”和“十分”是众多程度副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个词语,无论是在语义上还是在功能上它们所呈现的特点都极为相似。“非常”和“十分”都是表示程度深的绝对程度副词,它们都能作状语,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比如,我们可以说“非常漂亮”,也可以说“十分漂亮”。但是在教学中,二者之间的差别还是不容忽视的。留学生往往会因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别,而做出带有偏误的语句。  相似文献   

14.
语气副词“究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留学生在习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误。结合中介语语料库中的语料以及留学生平时的作业,我们对留学生在习得语气副词“究竟”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类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语气副词“究竟”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同素近义形容词对留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目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词汇研究对于实词尤其是同素近义形容词的对比研究尚较为缺乏。因此文章选取高频近义词"快乐"、"欢乐"作为个例,尝试从近义词的语义搭配角度入手,通过对比分析近义形容词共现词的语义特征来区分近义词用法,希望为近义形容词的辨析探究一种对比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16.
黄薇  彭杰 《考试周刊》2012,(81):14-15
本文对以越南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汉语时间副词“常(常)、往往”的偏误情况进行了调查,借此发现他们在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对学习者及对外汉语教学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千万”和“万万”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两个词,用作副词时,它们在一定句法环境中可互相替换,但也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在邢福义先生“表-里-值”三角的指导下,旨在分析“千万”和“万万”副词用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周彤 《中国轻工教育》2019,(2):35-39,49
"在"在现代汉语中是集动词、副词、介词、助词词性于一身的语法词,是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过程中面临的难点之一。本文总结归纳"在"的用法,采用偏误分析法对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学习"在"时所产生的偏误进行了归纳分析,旨在对于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语法词"在"时,提供些许分析偏误类型的思路,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汉语史上“好、喜、爱”均经历过从“喜爱”义能愿动词到“容易(发生)”义情态副词或“经常(发生)”义频率副词的语义演变和语法化、主观化过程.其共同的语法化条件是带谓词性短语作宾语、主语对宾语控制的衰减以及主宾语语义范围的扩展,语义基础是主语对于宾语具有积极意愿,语义演变机制主要是转喻和推理.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存在两类表达语气义的副词:一类是“完全语气副词”,即语气义是副词本身表达出来的;另一类是“准语气副词”,语气义是副词与某一语义背景中的其他因素共同作用表达出来的。“还”是一个典型的准语气副词,本文分析并探究了它的语气义的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