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倨后恭     
此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一》。春秋战国时代,有位著名的纵横家叫苏秦。他曾和张仪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之术"。当苏秦尚未成名之时,他外出游说,一事无成。每次他穷困潦倒地回到家中,都受到众人的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纵横家,他说服韩、魏、赵、齐、燕、楚六国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泰国,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遇上了刺客,苏秦被当胸刺了一剑,当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齐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刺客已逃得无影无踪,到哪里去捉呢?  相似文献   

3.
前倨后恭     
1.战国时期,洛阳有个名叫苏秦的读书人,到秦国向秦惠文王游说,劝他实行"连横"政策,诱骗部分弱国随从秦国进攻其他弱国,达到各个击破、统一天下的目的。2.秦惠文王以为秦国羽翼未丰,不肯采纳他的意见。苏秦接连十次上书,均无结果。日子一长,黑貂皮袄穿破了,带去的百斤黄金也用完了,他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家。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期,齐国大臣苏秦忽然被人暗杀。齐王十分恼怒,决心要给苏秦报仇。但,捉拿凶手谈何容易?齐王想出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人头从身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上书:苏秦乃一大内奸,杀他为齐国除了一害;杀死他的人,当赏黄金1000两。  相似文献   

5.
鸡口牛后     
你又来干什么啊?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叫苏秦的人,连续十次上书秦王,推行自己的主张“纵横学”。不见不见,让他走!秦惠文王不愿意见他。大王,苏秦求见!我们应当帮助秦攻打那些弱小的国家!苏秦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乡,家里人看到他狼狈的样子,都不愿和他说话。聚集在秦国周围......大王  相似文献   

6.
捉刺客     
请小朋友想一想,齐王用什么办法抓到了刺客?战国时期,谋士苏秦经常为齐王出谋划策,齐王很赏识他,为此一些人便妒忌苏秦。一天晚上,一个刺客闯进苏秦的书房,把正在读书的苏秦刺伤后逃跑了。齐王听到消息,大为震惊,立即来看望苏秦。捉刺客$粹介动漫工作室  相似文献   

7.
《战国纵横家书》所见苏秦散文时事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二十七章中有十五章为苏秦书信或说辞,为研究苏秦事迹和确定苏秦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对帛书所载苏秦事迹判定不一的现状影响了帛书的利用价值。苏秦主要事迹在前312年到前284年,结合战国史实,整合诸家说法,可基本断家苏秦散的年代和先后顺序,同时为研究其他典籍中菌秦散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谋略大国。把中国谋略引进现代语文教育领域,对于激发和启迪语文教师的机智和灵感、丰富创新方  相似文献   

9.
同学小江湖     
马德 《课外阅读》2011,(19):36-37
同学之间,混好了,是好兄弟;混不好,就成了死对头。苏秦与张仪,都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平时,张仪的学习成绩总比苏秦好,苏秦在那些年一直屈居张仪之后。毕业之后,两人便各奔东西。张仪先是在楚国国相的手底下谋事,也合着该他倒霉,有一次,楚相丢了一块玉,大家都说是穷小子张仪偷的,结果,张仪差点被打死。  相似文献   

10.
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把一些傻瓜叫“二百五”,其来历为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杀,齐国国王很恼怒,决心给苏秦报仇,他亲自抓破案,可一时拿不到凶手,就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头割下来挂在京城的大门上,旁边贴着榜文说:“苏秦里通吴国,是个内奸,谁杀了他便为齐国立了功,自报者当赏黄金千两,并加升官职。”看榜的人中走出四条汉子,揭下傍文,同进京城向齐王说苏秦是他们杀  相似文献   

11.
“二百五”成为人们的口头俗语,用来称那些智力低下的人,形容让人又气又恨还有点怪的人.其实,这里边源于一个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杀了.齐王很恼怒,要给苏秦报仇,可一时缉拿不到凶手.于是,他就想了一条计策,让人贴出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乃为齐国除了一大害,当赏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前来声称自己杀了苏秦.  相似文献   

12.
苏秦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曾掌管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相印,统率六国军队,是个运筹天下、炙手可热的人物。当谈到他的成功时,我们不能不说他得益于其父母的激将法。苏秦是战国时期洛阳人。他和张仪、孙膑、庞涓同为鬼谷子的学生。苏秦向鬼谷子学得了一身本领后,来到东周想见周天子,以显其能。遗憾的是当时无人推荐,正所谓“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枉徒劳”。于是他又来到秦国。他给  相似文献   

13.
孟子被尊为亚圣,后人没有不知晓的。而与孟子同时代的大学问家邹衍就鲜为人知了。还有苏秦,幸好他有勾连六国、合纵拒秦的事迹才让后人记起。可今人哪里知道,当时吃得开的偏偏是邹衍、苏秦之辈,孟子却是备受冷落。  相似文献   

14.
苏秦锥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苏秦的人,由于学问不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被重用。当他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连织布机都不下,继续织布,嫂嫂不为他生火做饭,父母也不和他说话。家人的冷淡对他刺激很大,他下定决心,闭门不出,发奋读书。他找出来几十箱书,反复诵读,细心揣摩,经常一读就读到深夜。有时候,苏秦读着读着就犯困了,想趴在书桌上睡觉。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经过一年的努力,苏秦终于得到了诸候的重用,身挂六国相印,开始了辉煌的政治生涯。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官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和位置。读《战国策》,苏秦合纵联横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最初苏秦以联横说秦,未被采纳,失意落魄,形容枯槁,面目黎黑,回到家中,看到他这副模样,父母妻嫂都不理他,视同路人。悲凄之下,他夜以继日,刻苦钻研,期年,揣摩成,转而以合纵游说六国,大获成功,以一人之身而挂六国之相印,尊宠至极。再回到家中时,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子更是蛇行匍伏,前后之反差,皆因此时的苏秦位尊而多金,也就是既有权又有钱。难怪苏秦会感叹:富贵对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啊!  相似文献   

16.
"二百五"成为人们的口头俗语,用来称那些智力低下的人,形容让人叉气又恨还有点怪的人。其实,这里边源于一个历史故事。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杀了。齐王很恼怒,要给苏秦报仇,可一时缉拿不到凶手。于是,他就想了一条计策,让人贴出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乃为齐国除了一大害,当赏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前来声称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能冒充呀!"四个  相似文献   

17.
《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的言行时时展现儒家士子精神风貌。首先,苏秦身上有着《论语》中所诠释的"士"精神。其次,苏秦与《论语》中的孔子一样执着于自己的道。第三,以家人前后对苏秦之态度,反衬苏秦形象的挺拔、坚韧。苏秦的形象随着《战国策》的流传而逐步深入人心,本文根据《论语》中提出的"士"精神尝试对苏秦形象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冻苏秦衣锦还乡》取材于《史记》中的《苏秦列传》、《张仪列传》,但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剧作家通过采用情节移植、设置悬念、改简略为具体的艺术手法,实现了叙事焦点的转移。《史记》关注的是苏秦的政治作为,而杂剧关注的是苏秦在争取功名前后亲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苏秦前后的落魄与富贵来表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从重历史到重人情,苏秦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司马迁笔下的苏秦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纵横家形象,而元杂剧中的苏秦还参杂着落魄文人的形象,并且恩怨思想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揣摩”一词的使用源头,可上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史记》里讲到苏秦为了功名,四处游说。结果,“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回家后,兄弟嫂妹妻妾一家人没人理他,私下还都嘲笑他的落魄和狼狈。苏秦羞愧极了,暗暗伤心,但是出人头地拜相封侯的野心并没有丧失。他决心让家人对他刮目相视,便闭门不出,把先前的藏书全翻出来,读来读去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教学学科只是“语文”,传统的学校教育被称为“读书”。语文,非读书不可,这本是一个自古都有的共识。语文,其实不是老师给“教”出来的。翻开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教育史(严格地说,中国的语文教育从甲骨文时代就开始了),那本身就是一部堂堂正正的读书史。中国是教育大国,也是一个读书大国,我国的语文教育历来重视读书。苏秦之所以能游说天下,是因为他“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地读书;杜甫之所以下笔如有神,是因为他“读书破万卷”;周总理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