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燕 《东南传播》2011,(10):52-53
本文对《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进行传播学解读,指出该片以寻求多元文化认同为传播动机,以人本主义的叙事框架为传播策略,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国家形象推广相结合的一次探索。跨文化传播研究回归实践,指导现实中国的对外传播也是跨文化传播本土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中的李云迪和朗朗为例,简要分析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媒介形象建构及国际传播影响力与国家形象传播策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李孟淇 《今传媒》2012,(6):139-141
中华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本民族体育文化的鲜明特色并广泛传播。这不仅是建设体育强国、复兴中华文明的需要,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更是快速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方法之一。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中华体育文化能够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原因及当前中华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现状,探究利用中华体育文化传播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程文灵 《今传媒》2016,(5):60-61
新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显著,需要研究者持续关注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在风靡全球的最大互联网演讲平台上,TED演讲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有以下特征:作为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对全球发展既存在威胁又是有利的合作伙伴,同时国内矛盾突出.TED演讲需要更多的中国声音来争取更多的跨文化传播主动权,以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5.
张霞 《传媒》2017,(16)
本文在简要阐述国家形象构建中跨文化传播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国家形象构建中跨文化路径选择的策略,以期为相关主体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我国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7,(6):37-43
本文主要采用跨文化传播理论中的"文化力"(cultural force)理论,考察中国流行歌曲的跨文化传播对非洲青年群体认知和理解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机制。通过对非洲国家苏丹42位学习汉语的青年的深度访谈,本文归纳出中国形象通过流行文化路径实现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流行文化路径",即在跨境流行文化产品中有意识地植入符合中国文化逻辑的普遍性意象,从而令海外受众在娱乐消费中获取对中国国家形象积极、正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传播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在国际传播与建构国家形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跨文化传播有多种形式,萧乾旅欧时期的作品是以文本形式进行传播,在国内和国际社会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从传播学角度对萧乾旅欧时期的作品进行解读,总结萧乾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可为以后中国在跨文化传播中通过新闻及文学作品更好地传达形象、开展文化外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臻笛 《视听》2016,(1):67-68
作为一部以饮食文化为主线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而且,《舌尖上的中国》以普通国人饮食文化的叙事内容展示中国国家形象获得成功,实现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的传播。本文通过对隐藏在视觉背后的叙事内容进行分析和梳理,归纳出《舌尖上的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叙事策略,旨在思考全球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启示。  相似文献   

9.
2011年12月10日,"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是由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战略研究"课题组主办,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协办的。  相似文献   

10.
刘琛 《现代传播》2013,35(7):43-46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逐渐得到重视,并由此推动了相关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化。然而,本领域研究中专门针对国家形象宣传片的系统研究相对匮乏,难以适应近年来此类传播形式迅速发展的态势。此外,直接以亚洲国家为对象,且以服务于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为目的的研究更处于空白。为此,本论文以2007年,马来西亚形象宣传片Truly Asia为代表性案例,根据跨文化传播学理论框架,从文化主题、文化意象和文化涵义等三个方面对片中展示的国家文化形象进行传播效果分析,并据此提出可供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为例,在全媒体整合传播背景下,结合跨文化与跨语境传播、国家形象传播及国际关系、外交政治等理论,综合运用个案研究、质化研究等方法,剖析其在全媒体整合传播下打造中国文化软外交与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两方面的表现。其深层“可视化”地传播中国饮食文化“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念,凭借优良品质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发展的准确解读,在品牌构建、国家传播、文化表达、全媒体营销等多领域的开拓式探索,为中国纪录片进军国际市场,实现中国文化国际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影像制作为基础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是推广和介绍一个国家形象最为直接和直观的途径.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传播要受到来自文化及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要提高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传播效果,减少误读,则需要结合跨文化传播的规律,在宣传片的视角、叙事结构、布局安排、内容选材等各方面都需要按照“民族化的内容,国际化的叙事”来把握.  相似文献   

1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文化瑰宝,其外译与跨文化传播是新时代“兴文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展现文化自信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语料库分析为依据,以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为理论视角,设计了中国非遗外译跨文化传播的四大策略,以期为新时代非遗外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美玲 《今传媒》2016,(6):103-104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家的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播本国文化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因素。对外宣传片作为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有效途径,其跨文化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宣传片在形式上要注重视听语言的专业性,在内容上要考虑不同文化的接近性。本文从多方面对宣传片进行跨文化传播策略的分析,进一步阐释其传播的内涵与规律并展望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未来,为实现中国与世界的良好沟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是其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文化的影响力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但是,当前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国的地位明显不相称。其原因固然复杂,但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作者在对文化和跨文化传播界定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分析了其现状,并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提出了真正树立以受众为导向的观念、整合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跨文化传播的渠道整合、跨文化传播的战略整合等方面的对策,从而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以提高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石磊 《新闻前哨》2021,(3):113-114
5G技术的革新使得媒介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传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传播应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这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民族品牌的传播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5G环境下跨文化传播为研究对象,着力分析新技术变革下,可能会出现的适应用户需求的新形态,并提出跨文化传播的新路径,以期为相关的传媒机构献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国际研究视野为参照,对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的历史和理论演进进行了梳理回顾,笔者认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研究在经历了展示国家实力、争取传播话语权之后,未来发展的愿景是“国家形象”的符号表征.  相似文献   

18.
翟香荔 《出版广角》2015,(15):90-91
中国和美国国家影视广告的视觉符号背后,是两种不同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对比.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比较性分析,有利于认清楚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国家影视广告在传播中的局限,为以后国家形象的传播活动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对外传播是指一国跨越国界、信息流向由内到外的传播,或在一国针对境内外国受众的传播。电视对外传播就是通过电视频道(如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电视节目产品(如音像制品)或其他渠道(如互联网)等方式开展的对外传播。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电视媒体以提升国际传播力为主旨,以锻造国家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为诉求,近年来,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国际传播策略,推进跨文化传播并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20.
周宁在其跨文化形象学研究中延续了萨义德一曼海姆的知识批判进路,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中剖析了西方在生产、复制和传播特定“中国形象”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意识形态或乌托邦的思维模式,以及由此体现的西方霸权在垄断和控制全球形象生产和传播网络中的突出作用。在此批判的基础上,周宁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首先是让文化研究与国家权力联姻,通过国家权力来强力推行某种特定的国家形象,将这种国家形象变成该国文化战略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