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固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是民族文化传统合乎规律的发展.民族的历史经验为当前认识现实事物、解决现实问题所必需;文化只有具备民族形式,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我们民族历史遗产中台有大量的优秀成分。  相似文献   

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为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建设新文化有价值的因素,主张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传统文化中的腐朽成分是建设新文化的主要障碍,批判封建腐朽文化是建设新文化的必要环节;在新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把认识民族文化的研究过程和创造民族新文化的实践过程统一起来,批判继承,发展创新。这些论述不仅对延安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对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仍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厚植学生文化底蕴的责任。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情趣性、思辨性、人文性等特性,依托传统文化,落实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依托传统文化特性,赋能课堂变革;沉浸体验式语文课堂,促进文化融合。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坚守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建和传承的物质精神成果.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的心理依据、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整体范式的实际出发将其发扬光大,必须切实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凝聚之间的辩证关系,与时俱进地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5.
(一)建设社会主义时代特色的现代新文化,是我们每个教育战线上的同志殚精竭虑的同题。上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大都市的脉搏,维系着我们每颗跳荡的心。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文明,离不开民族文化。明确地说,必须根植于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下一代,应该在他们稚嫩的心灵田野上播撤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种子。(二)如何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在我们思想上也有个认识过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能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精神养料,精华与糟粕并存。举个例子说,  相似文献   

6.
正前言: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核心力量,国民的文化程度越高,国家的综合实力越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在一代代的传承下进行发展延续,其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习俗、历史传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能够展现出中国的特征,是我国在国际发展的重要标志。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民、社会、国家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是我国民族精神的灵魂,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担负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因此,大学生  相似文献   

7.
文化传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相似或历史延续性质。一般说来,民族文化传统与“文化传统”和“民族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是等概念。因为文化具有民族性,所以,说“民族传统”,就是指该民族的文化传统;说“文化传统”,也往往是就一个具体的民族而言犤1犦。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两个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传统文化是外在的一些客观东西,如器物、典章、制度等,而文化传统却是一种内在于心的东西,如人的精神、心态,或者说是传统文化作用于人们心理并影响其文化行为…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德育具有现实转换的价值.德育必须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传统文化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确保德育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既有精华又存糟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和合”文化为底蕴,是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依托。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融激荡的今天,如何把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增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民族和谐新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0.
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充满着和谐的文化特征。水族传统文化重视个人自身和谐、社会内部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继承、发扬水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发展、进步决不能离开优秀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的延续,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延续,民族文化的延续。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或者放弃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仅仅因为生理上的存在而不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的人群,是不能称之为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经受了历史的洗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不仅是该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经验和民族智慧,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要求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具有上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形成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通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方式加强学生对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的认识,对于做好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必须要认真展开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不断思考如何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对学生展开历史传统文化教育,并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文明演化沉淀而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优秀民族文化,是对我国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为儒家,还包含道家、佛家等不同文化形态。近年来,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我国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位于民族地区的普通高中更应该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本文主要针对民族地区普通高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是在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巨大人物。”他一生下来,就落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现实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中华文明的琼浆玉液哺育着他的成长。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是构成一个民族自身特质的重要内容,是维护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在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传统文化对每个成员的熏陶和影响具有必然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并已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  相似文献   

16.
民族主体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凝结和体现,是一个民族内在特质的深层表现。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应该体现出民族文化主体性特征。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审美精神的继承,构建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和谐"社会主义新文化背景,是实现中国当代艺术建立自我评价标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积极因素,也有许多消极甚至致命的缺陷。但我们不能因此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民粹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都是要不得的。欲建立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必须对本土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吸收世界上一切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精髓,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的强大生命力、深远影响力和鲜活感染力,是我们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功能,既具有历史必然性与现实紧迫性,又具有切实可行性。它的涵养功能主要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养料。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功能,必须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文明成果,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任何民族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学校教育更应植根于富有底蕴的传统文化之中,以培养出具有民族特质的人才.因此,当代高等教育应坚持把促进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校园文化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集体记忆,是独特的文化意识基因。高校作为国家、民族文脉历史传播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高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和天然的联系性,可着重围绕深入挖掘地域传统文化资源,整合校园、校史文化资源,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活络传统文化交流机制,深化高校传统文化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探颐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育人有机结合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