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孩"背景下如何培养幼儿分享与谦让的品德行为习惯是摆在幼儿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分享与谦让品德习惯是一个人立足社会,与他人合作相处的重要品行,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基于"二孩"背景如何培养幼儿分享与谦让习惯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它包括谦让、互助、协作、分享等有益行为,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自私、独霸、不合作、不分享等种种问题,正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那么,如何在游戏中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培养亲社会行为呢?一、制定游戏规则,诱发亲社会行为规则是行为与活动的准则。游戏规则规范和约束幼儿的行为,也是对幼儿行为及游戏开展的一种暗示。如在建筑游戏中,引导幼儿制定“能共享玩具材料”的规则,即要求幼儿能分享玩具,诱发分享和谦让行为。在角色游戏中,引导幼…  相似文献   

3.
<正>分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分享对幼儿的将来是十分重要的。分享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能使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习互相谦让、愉快交流、语言表达等。进入中班后,幼儿逐渐愿意与同伴合作,如果在中班能养成良好的分享行为,进入大班后就能熟用分享的技能,融入各类集体活动中。一、培养幼儿分享意识1.在园开展有针对性的分享教育教学活动分享意识的形成应该在潜移默化中  相似文献   

4.
谦让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大多缺乏谦让和分享的意识,倡导谦让教育十分必要。通过归纳幼儿谦让行为的差异,分析混龄教育模式对幼儿谦让行为的影响。为幼儿园和家长提供培养幼儿谦让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沈琳 《考试周刊》2010,(26):237-238
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与他人共同占有某种物品、拥有某种情感的利他行为。分享这种行为能减少幼儿的自我中心行为,从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乐意与人分享的孩子,能感受别人的情感,在同伴有困难时会给予帮助,而从小形成这些良好的品质,能为其今后形成乐群、宽容、谦让的人格品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徐鸿 《教育导刊》2010,(1):77-78
儿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交往技能,形成社会情感联系。分享既是有益的社会行为,也是良好的道德品质。懂得谦让自制、能够与人分享合作的幼儿更易得到欢迎,交到更多朋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提出.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包括: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相似文献   

7.
谦让行为是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之一,是促进幼儿与他人良好互动的重要途径。研究者选取了武汉市某一幼儿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利用观察法与访谈法,重点考察了大班幼儿谦让行为数量、谦让者性别、谦让对象、谦让行为动机、谦让行为主题内容、表现方式等,进一步整理分析发现大班幼儿的谦让行为呈现如下特点:幼儿谦让行为的动机以非功利型为主;幼儿谦让行为的主题内容以玩具谦让为主;由女孩发起的谦让明显多于由男孩发起的谦让;幼儿谦让行为主要发生在关系较为亲密的同性同伴之间;幼儿谦让行为表现方式以非言语型为主。影响幼儿谦让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幼儿自身因素、活动因素、教师因素。据此,研究者提出促进幼儿谦让行为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崔晓红 《学子》2015,(1):60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游戏活动之中。"如何在幼儿教育中渗透德育,为孩子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都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这也涉及发现幼儿情感和幼儿的品德教育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将德育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及其各个环节中去呢?一、在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中加强德育大家都知道,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我们的责任,也是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音乐教育中要注重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幼儿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最好途径。一、育人以情,育人以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幼儿获取  相似文献   

10.
王英 《成才之路》2021,(15):30-31
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在一日生活中,教师要做好德育工作,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文章对幼儿园德育进行概述,探讨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开展,指出教师要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德育,在游戏中渗透德育,在节日活动中渗透德育,在家园合力中渗透德育。  相似文献   

11.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它包括谦让、互助、协作、分享等有益行为,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关于社会教育的目标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幼儿“乐于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幼儿德育教育过程应加强礼貌、谦让和感恩教育,并在晨间活动、课间活动、进餐、午睡前和离园时进行德育渗透。园方还应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3.
林水秀 《江西教育》2023,(15):90-91
利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和各种活动开展德育活动,能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要高度重视德育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渗透,充分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如游戏与体育活动、种植活动、艺术教育活动、家园合作活动等,适时渗透德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4.
《幼儿教育》2012,(7):70
上海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作为一所涉外的上海市示范性幼儿园,持"身心健康、习惯良好、分享互助、快乐学习"的幼儿发展目标,将开放、多元、整合的办学理念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努力培养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 :“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 ,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应根据幼儿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把《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德育的培养目标 ,以和风细雨的方式 ,通过各种教育途径 ,在处理好“主导”与“主体”、教育与发展、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与情感、行为培养等关系的基础上 ,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相结合 ,有目的地在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过程中施加教育影响 ,逐渐转化为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 ,真正达到身心…  相似文献   

16.
建构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不仅能丰富幼儿感知和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从而实现幼儿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牟群英 《山东教育》2004,(17):33-33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它包括谦让、互助、协作、分享等有益行为,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自私、独霸、不合作、不分享等种种问题,正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那么,如何在游戏中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培养亲社会行为呢?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时,要以情感渗透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为主,并将德育理念贯穿到幼儿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提升幼儿的德育素养。由于幼儿园的日常生活较为琐碎,如何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德育理念,成为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现就从德育理念在游戏、传统节日及一日生活等中的渗透入手,展开详细的描述,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贡献自身的一分力量。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独生幼儿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是他们一生中进入社会,扩大人际联系的第一步.为人"谦让"则是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矛盾的关键.我们试图通过这一调查,了解分析小班独生幼儿在"谦让"行为方面的特点,揭示影响幼儿"谦让"行为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施行教育提供依据.二、方法(一)调查对象:选择本园日托小乙班的29名3岁半—4岁半独生幼儿进行典型调查,由本班的两位老师任调查者.(二)调查内容:调查幼儿谦让玩具和分享食品  相似文献   

20.
张静 《成才之路》2011,(10):16-16
亲社会行为,是指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包括帮助、友爱、合作、分享、谦让、同情、关心等行为表现。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呢?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教师和家长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