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借助情境教学能够调节课堂气氛,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背景情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链接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借助绘画情境,引领学生触摸文本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体验是学生真实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和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思想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只有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发生,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深度学习是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方式。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着深度学习流于形式的现象。教师应当在深刻理解深度学习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文本的衔接点、价值点、爆发点、着力点等,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容思想,体验作者表达的情感,掌握文本的表达艺术,提高教学成效。这样才能落实深度学习,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正>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情感因素的渗透和情感教育的深入发展,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文本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在一体化的教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强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学习,在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情感素养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感知情感,激发阅读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应该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通过让学生  相似文献   

5.
李占鹏 《成才之路》2020,(11):78-79
情境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游戏化、生活化、表演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丰富情感体验,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情"——是对文本的理解与表达,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体现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等活动都是建立在"情感"的激发与感悟之上的。可以说,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课堂上必然情浓似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情感"的激发,教师还要注重"情感"的感悟,帮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感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感悟中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通常指语文教科书的课文教学,其目的是建立学生与文本的链接。文本是资本,是财富,是教师的抓手。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学生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是理解、感受这一特定文本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特定文本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会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语文教师是学生与课文的中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而文本细读同样是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文本细读是一个深入、合理理解文本内容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进行阅读理解学习,更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全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细读教学文本的策略进行探究,希望对小学语文教学事业起到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幼美 《新教师》2020,(3):41-42
所谓文本表达形式,指的是文本的内容和情感与文本的语境相结合的形式以及技巧,即使用何种形式和技巧,将文本的内容和情感有效地表达出来。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创新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有关要求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并在理解文本含义的基础上,进行表达形式的研究,正确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学习语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表达形式,学会运用文本中的表现手法,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0.
周慧明 《现代语文》2014,(11):152-154
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叙述事件、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本领。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独特性在于,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教学文本的言语内容,更要让学生通过对言语内容的理解来体会言语运用的妙处,提高言语运用的能力。语文教学文本一般为教材选文,教材选文具有示范性,一般遵循文质皆美原则。  相似文献   

11.
诵读是语文文本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体会文本人物情感的重要路径。文本诵读需要多重感官参与,讲求眼到、口到、心到、耳到,实际上就是将各种信息通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传入大脑,然后进行整合表达的过程。诵读能够牢牢吸引学生的文本学习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感知文本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2.
过渡语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超链接",链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链接教学各个环节。巧妙使用"超链接"对课堂教学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语言新颖、启发得当、机智灵活、情感丰富的过渡语,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黄声豪 《天津教育》2023,(22):138-140
<正>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要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群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综合性较强的阅读方法,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量,锻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理解与分析文本的能力,加深对文本思想情感的理解,感受语文阅读的乐趣,逐渐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教育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使用单篇教学方法,根据教材顺序进行讲解,虽然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情感与写作技巧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从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动机、兴趣、自信心,以及对文本的理解这几方面,分析了渗透教师审美情感因素的课堂言语行为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动机;有助于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树立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还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5.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情感的培养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渗透教育,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促进学生对语文文本的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成就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6.
教学有效性是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命,是小学生掌握语文基 础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要求。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要能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挖掘出来,要能把学生学习语文 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要能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 悟能力,最终呈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的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是集语文知识传授、智慧培养、情感交流与个性塑造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教材文本内容,感悟文本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与想象力.语文情境教学的合理运用,能进一步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这也正是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所倡导的.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手段,但许多教师并未真正理解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朗读就是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理解文本,理解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理解文中深藏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课堂追问是开展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在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理解文本重点时追问;在学生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时追问;在学生理解文本出现偏差时追问;在学生品读文本临尾感觉意尽时追问。有效的追问能够达成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情感培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学过程不只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也不只是探索作者思想观点的过程,而且是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只有加强情感培养,才能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