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性与天道"问题是北宋理学兴起过程中理学家们普遍关注的主题,本文由考察北宋时"性与天道"问题提出的背景入手,分析张载、吕大临师生俩在"性与天道"问题上的探讨,同时也试图对他们是如何来说明和确立儒家的道德伦常的天道性命之根据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2.
"性与天道"是宋明理学特别是北宋理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吕大临"性与天道"思想形成于美学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继承并超越了张载,并在"性与天道"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吕大临以"虚而诚"表达了"天道"无形而实有的特征,并在"性与天道一"的理论框架下,推演出"天道"下贯于"人性"也同样"虚而诚"。在分别阐述"天道"和"性"之后,吕大临又以"理义者,人心之所同然"来表达"性"与"天道"的贯通之意,最终使得儒家的大道精微之"理"落实到现实的"礼"之上。不难看出,吕大临在"性与天道"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都认为"生生"之"道"是万物之源,是道德之本,均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但二者之间的差别也是很明显的,儒家注重生命的人文性,而道家则更多的是关注生命的自然性。  相似文献   

4.
结合董仲舒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兼及儒家对于王道起源的认识,对刘泽华先生提出的"王体道"、"道由王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王道是儒家一贯的仁政主张,即孟子所说的以仁政统一天下、平治天下的政治理想。董仲舒认为王道起源于天道,天道是本质是《春秋繁露》中反复论说的"仁"的精神,而"仁"与"民意"、"民心"密不可分,因此,君主须仿效天道以行政事,"保民而王"才会持久地拥有王权并使之具有合法性。据此可以认为,对"王体道"的正确理解应该是王体会天道、效法天道,而不是道出于王,王占有道。  相似文献   

5.
曾子作为孔门后劲,通过三省的工夫将儒家心性工夫论予以了基本确立,而"慎独""诚意"等工夫论都可溯源于他。子思则通过"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模式为儒家心性工夫论确立了基础,因而儒家的心性工夫就在于如何"率性"。为此,子思特别重视"诚"的观念,天道是诚的,因而人道也应当是诚的。人道之诚,就是通过"慎独""诚意""节欲"等工夫使自己"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之心"发而皆中节"达到和。  相似文献   

6.
杨万里生新活快的"诚斋体"是他在长期积累求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体善从自然捕捉意象、充满理趣以及诉诸读者的理性启悟,至于其反映出来的理学诗思主要表现在"胸次透脱"及"活处观理"两个方面,与"诚斋体"相联系的"味"论最能体现理学注重道德和涵养心性的思想,杨万里对"晚唐"诗的称赏则体现出力主调和的理学观,并将儒家风雅精神与平淡深远之趣相兼融。  相似文献   

7.
唐代儒家学者李翱在《复性书》中提出具有本体色彩的“诚”概念,李翱认为至诚不但可以修性,而且可以化物育物。至诚发挥到最高阶段,就能达到尽人、物之性,就能实现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的理想境界。李翱力求将主体的人道与本体的天道之间因明诚而融为一体,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8.
“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崇尚的一个基本美德,是儒家的道德哲学范畴。北宋著名思想家,宋明理学家的主要奠基人——程颐和程颢,其关于天道,人道以及天人合一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诚”.他们认为“诚”是天理的根本道德属性;是人伦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今天,研究和弘扬这一思想,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21世纪社会文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诚"与"信"在儒家经典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诚"侧重于内心的真诚不欺,"信"侧重于外在的践行承诺。儒家提倡"诚"与"信"的统一,即"内诚外信",但更重视的是"诚",因此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为了"诚"甚至可以牺牲"信"。这种观念迄今对国人的诚信观仍是有影响的,因此在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既要重视道德诚信,也不能忽视契约诚信。  相似文献   

10.
"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崇尚的一个基本美德,是儒家的道德哲学范畴.北宋著名思想家,宋明理学家的主要奠基人--程颐和程颢,其关于天道,人道以及天人合一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诚".他们认为"诚"是天理的根本道德属性;是人伦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今天,研究和弘扬这一思想,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21世纪社会文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性"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牟宗三以天论性,确立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超越本体;即心说性,奠定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内在根据;贯通性与天道,沟通主客,打通天人,完成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哲学重构。牟宗三对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诠释,为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开创了一条生生不息之途。  相似文献   

12.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它纳入“四书”体系,达到与“五经”同尊的地位。“诚”是《中庸》的核心范畴,诚分为天道之诚和人道之诚,诚道横通内外,是内圣外王之道;纵通天人,是天人合一之道。求城、思诚可以把握中庸之道,修道进德、至诚不息是致知成功之路。1“诚”的内涵 孟子和荀子最早从哲学意义上论诚,《孟子·离娄上》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尽心上》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以诚为自…  相似文献   

13.
陆象山心性说沟通哲学之体与伦理之用,凸显道德规范向道德实践转化的主体性,以心性为平台实现了儒学复兴。陆象山心性说以强烈的价值理性精神,试图建构"致广大、极精微"的哲学体系,全面超越汉唐注疏,一改孔子"性与天道"的思想格局,围绕儒家道德教化和实践展开心性关注,将形而上的哲理与形而下的人心紧密结合起来,集心性伦理与心性哲理于一体,完成了世俗化伦理与思辨性哲学的结合,是对佛道心性方面挑战的积极回应,也实现了对儒学的改造,创造了儒学的再次辉煌。  相似文献   

14.
"诚"的概念作为儒家思想重要的范畴,在知人论世和对性与天道的把握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诚"字来源于古代战争,后来被引申为真实无妄的情感,表现人的内在本性。"诚"的概念不仅作为一种本体论贯穿于儒家尽心—知性—知天和知言—知礼—知道的思想体系中,体现在个体修身以及天人关系上,还影响着儒家的思维模式,即以主观内省为基础的思维模式,以"天人合一"为原则的整体性思维,以自身作为实践和思维的主体性原则以及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知识进路。  相似文献   

15.
儒家思想视道德重于一切,追求以和谐取代冲突,主张怀仁于心、先他于己,提倡义高于利。这种崇德、尚和、尊义的儒家思想对于国家发展具有不容小觑的守成力量,这也使得古往今来儒家之道经常被适用于中国的对外政策。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儒家思想的守成力量与诚仁之心于当下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既是其思想之源亦是其发展之辕。  相似文献   

16.
周敦颐继承了《中庸》以天道立诚的基本思想,以诚为宇宙之本体,同时阐述了以诚立人极的道德伦理主题,以及致诚之实践工夫。  相似文献   

17.
陆贾是西汉初地主阶级政论家、思想家。他将儒家“仁”“礼”上升为“天道”的内涵,最高道德本体,提出恃“天道”而处世事的“怀道者”范畴。将“怀道者”分为君、贤二类,强调威权与仁义结合的“圣”“君”合一思想,为西汉君主专制作合法性论证。同时,陆贾又通过对“怀道者”与“避世者”的区别,批判了当时的神仙方术之士不理世事、不济国艰的道家之徒,突出表现了他的新儒家治世思想。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诚"范畴自其产生后,在宋明时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如何贯穿"天道"、"人性"作了具体的阐释;另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的道德内涵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这种发展使"诚"的内涵更为丰富,更为完整.  相似文献   

19.
唐君毅先生分判周、张、二程与朱子五人之思想内涵,将其分成两大类,周敦颐、张载是从天道论下贯至人性论的思路,二程乃先从内在生命开始致思,由人性论而上升至天道论,朱子亦循此路径以入。从解释程颢的人性观开始,唐先生提出"生之理"一概念,此概念贯彻于程颢、程颐二兄弟之学说,是唐先生诠释儒家"性理"一概念之重要解析。生之理落实而成为人性之理,循唐氏之解,它应是具有改变人之现实生命形态的能力,人唯有赖此性理,生命才得以不断充实提升。唐先生疏释二程之学,"道德义务之感"是首要之前提,唐先生乃基于"道德义务之感"所蕴涵之义理来解述二程的心性论与天道论。唐氏于"心气"之见解也是左右他对二程之学的诠释与评价,从他对朱子之"心为气之灵"的解析、疏释之过程,可以见出唐先生一步步抬升了"心"的地位。唐氏宏伟丰富之学术内容,若能握其纲领,顺其宗旨条理一贯而下,则对于他所诠释之宋明理学的各项、各层义理内涵,当更可了然于胸,明白何以会有如是之论说。  相似文献   

20.
在孔孟道德人格修养和提升的方式中,"自得"是一种以个体生命的自觉和体验而"悟道"和"体道"的独特方式,也是"悟道"和"体道"的最高收获和最佳境界。这种方式不是以言说的形式表达,而是以"心得"的方式所表达的亲身体验。其旨归在于它的获致可使得个体生命摆脱世俗的羁绊而达到自由乐适、宏阔畅达、充实无累之超越性的心灵境界;其内在意蕴在于它充分高扬了个体生命之主体精神的自觉;其根本指向不是具体的存在物,而是"性与天道";"自得"于"道"表现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不同的贯通方式;"自得"所达至的境界是生命的自由和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